心理學家解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老大老二老么的不同性格特點

2020-12-26 騰訊網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關注焦點,非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之間孩子性格特點具有差異性,非獨生子女兄弟姐妹的不同排行也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德國心理學家阿德勒在《理解人生》一書中提出「讓孩子理解超越他人成為最出色的人在人生中並非那麼重要,而要做真實的自我成為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家中的老大一般所在位置給予其相當的心理優勢,因為不需要自己努力,老大就有對於弟妹的絕對管轄權。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叮囑老大管好弟弟妹妹,老大總會像一個小大人一樣,用自己的威嚴管著弟弟妹妹的言行。因為被父母親人信任並被賦予責任,所以這就是他們人生價值的體現。家裡的老大成年後,權力與控制力會在他們心中佔主要位置,他們更傾向於維護法律秩序規定等,我們就不難理解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人習慣保守且墨守陳規。

老二的位置很特殊也有些尷尬,位居第二既沒有老小的寵愛,也沒有老大的賦權。老二會傾向於憋著勁要超越老大進行奪權,但有的可能會贏,有的可能會敗下陣來。老二的態度很像窮人對富人的嫉妒心理,會感到自己被輕視。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為爭得父母關注,出現很多與哥哥姐姐間的糾紛矛盾。老二長大後,會很有可能經常給自己定有過高的目標而不腳踏實地地遵守生活中的客觀規律。可能會一生都在追求飄渺地幻想,但卻沒有實際價值地東西。

老么也就是家中老小,會出現兩種極端結果。要麼是家裡孩子最出色的,要麼就是一個逃避人生的失敗者。出現這兩種極端情況的原因是,老小作為家裡年紀身體都小的孩子,父母會更加照顧關注,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很多老小都想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在內心總想超過其他孩子成為最棒的。有些能克服苦難,很出色地超越哥哥姐姐,但有些老小因為家庭環境的過分溺愛,導致缺乏行動力,最後成為一個想方設法逃避責任的人。很多老小都存在一個思維誤區,他們總覺得自己家人對自己關愛不夠,被家人忽略,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感受與生活實際有很大的出入。

獨生子女生活的家庭環境中沒有和其他孩子競爭的情況,父母會傾儘自己全部小心謹慎的培養孩子。因此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會對父母有依賴性,習慣等著別人指引方向。由於是全家的關注焦點,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重要人物。父母習慣性為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也讓獨生子女形成外界危險觀念,不能做到獨立自主,一旦自己迫於無奈獨立生活,極易在生活中受挫。

心理學家研究家庭中不同情況的孩子,並不是要研究出哪種孩子最出色,每個孩子都能出色,最重要的是家長對於孩子心理的積極引導,以及關注孩子是否真的在乎社會評定的出色,有的孩子並不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生活,更傾向於樂於安居樂業,這並不是一個不好的選擇。正如首段說的那樣,做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然而,這些「臭毛病」和「原罪」,到底是誰定義的?1.早期的研究結果為獨生子女貼標籤的第一人,大概就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了。從此,西方學術界和知識界便熱衷鞏固和發展這個結論,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傳達對獨生子女的負面評價。而我國在相關研究展開的初期,延續了歐美學者的觀點,往往認定:獨生子女,是擁有各種性格缺陷和行為問題的孩子,比不上非獨生子女。
  • 出生順序不影響性格,卻會決定智商?老大才是最終贏家
    老二沒有老大的權威,為了獲得關注,老二要迎合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的愛好,所以他們在性格上更外向。但瑞士研究者塞西爾·厄恩斯特(Cecil Ernst)和朱爾斯·昂斯特(Jules Angst)回顧了所有相關文獻後認為之前的研究變量太多,不足以支持排行影響個體性格和行為的說法。
  • 比較嬌生慣養,獨生子女性格啥都依賴父母的4個星座
    1點星座說起獨生子女大家都深有感受,甚至我們之中有很多人還都是獨生子女,這樣的人想法是很多的,從小就沒有兄弟姐妹,一個人的世界很孤單。這四大星座的人由此形成了凡事兒都喜歡依賴父母的習慣,是典型的獨生子女的人所擁有的性格。
  • 農村俗語「老大傻,老二精,家家有個壞老么」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所以在以前的農村,就出現了一家有好幾個孩子的現象,我們村裡有一大戶,他們家有七個兒子還有一個女兒,不像現在,即便是二胎政策放開了,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生二胎,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想法也變了。以前農村家裡孩子多,即便是每個孩子都有名字,但是為了叫著方便,我們通常會聽到家長直接稱呼孩子:老大、老二、老三、老么……。
  • 獨生子女或多子女,那些性格形成的秘密
    我們通過和兄弟姐妹作比較,來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孩子出生時家庭的氛圍都會有一些不同,父母及其養育方式也會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變化。而作為孩子的我們由於出生先後不同,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從而會形成不同的風格。
  • 一個獨生子女的吶喊,不懂得怎樣與人交流,性格偏於內向
    我是一名獨生子女,現年24歲,我急不可耐地想要吶喊,因為感覺自己的生活狀態很失敗。不懂得與人怎樣交流,性格偏於內向,這應該不只是我,想必有一部分獨生子女和我的處境相同。這是一種心境障礙,由於與外界交流過少造成。
  • 【特別關注】劉愛國攝影作品賞析 ·《老大 • 老二》
    正是一胎化的特殊年代,家家都是獨生子女,很少有老大老二的現象,除非是雙胞胎。    也正是基於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人們一時接受不了一胎化,尤其是在農村,為了躲避超生罰款,還出現過所謂的超生遊擊隊。    如今,國家放開了生育政策,準許生育第二胎,於是乎就出現了老大老二。
  • 出生順序影響智力老大傻老二精?實際情況正相反,老大更聰明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過由於現在國家對於生育有限制,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或二胎,現如今說的比較多的就是「老大傻,老二精」。關於這句話的原因,人們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表示,二胎是在父母和老大中間夾縫生存,為了得到關注,自然要聰明一些,出生開始就要找機會和老大爭寵。
  • 正兒八經心理學——老大老二大不同
    正兒八經心理學——老大老二大不同!
  • 獨生子女患上「孤僻症」怎麼辦?父母學會這4招,幫孩子開展社交
    雖然二胎政策放開了,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只願意生一個,因為他們害怕多生一個孩子,會分掉老大的愛,為了不委屈老大,所以寧願只要一個孩子。但很多時候,父母再多的愛也無法替代孩子同伴關係帶來的關愛。所以家有獨生子女的父母,要警惕孩子患上「孤僻症「。
  •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劇情設定過於現實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這部劇主要是說獨生子女面對贍養老人等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劇中男主角舒一樂就是一個標準的獨生子女,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等著舒一樂贍養,照顧。本來就已經自顧不暇了,還要每天周旋於6個老人之間,他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且成長的年代不同,生活的觀念也就不同,幾個老人總是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出現口舌之爭。
  • 如何評價電視劇《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劇情設定?
    隨著中國的發展,獨生子女的一代成為了社會鮮明的人群符號,2013年電視劇《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上映後,聚焦獨生子女,演繹出的生活百態確實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部電視劇是由導演丁黑所執導。丁黑導演對於作品,始終堅持從平凡中挖掘可貴。他對於社會風口浪尖的話題,有著一定的高瞻遠矚。這部電視劇之所以選擇以獨生子女為背景,離不開社會矛盾的激化,隨著獨生子女的長大,他們的壓力和希望是並存的。
  • 大寶聰明二寶靈活,老么獨立善於競爭,排行不同的多樣性,你知道嗎?
    同一父母所生,老大安靜聽話,老二卻頑皮好動;老大老二是學霸,老么卻是學渣;老大、老三循規蹈矩,老二、老么不拘一格……這是為何呢?從最自然角度來看,一顆樹上結的果子、一根藤上長的瓜,個頭有大有小,顏色有深有淺、形狀更是沒有一模一樣的。同父同母孩子卻秉性不同,也是再自然不過的。
  • 獨生子女的痛,在當代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那個時候也才嘗到了獨生子女的甜頭,覺得獨生子女也挺好,父母不會那麼累,生活水平也能跟得上,紛紛覺得不錯。但是,41年過去了,才知道「先甜後苦」到底是怎樣一種滋味。很多獨生子女已經結婚生子,但是,生活的卻並不是那麼輕鬆,獨生子女要承擔的責任非常大,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 獨生子女家庭憑這一紅本子,一次可領7000元
    可是隨著80後步入40歲,90後步入30歲,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也逐漸老去,需要兒女們養老。相信80後、90後都深有體會,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自己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一對「雙獨」夫妻,可能要養一個孩子和四個老人。
  • 與照書養大的老大相比,按豬養大的老二,為何總能給人驚喜?
    在二胎家庭裡,你會發現老大很老二有很多的差別。吃的方面,老大挑食事多,而老二什麼都吃;穿的方面,老大總穿洗衣服,老二卻老穿舊衣服;平日表現,老大自尊心強,老二大大咧咧。等等等等。出生順序的確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研究表明:出生順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 小s被問最喜歡哪個孩子:「老二效應」下,父母如何做到不偏心?
    導語:現在好多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但是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很多家庭都想繼續要個二胎。但是二胎也不是說生就生的,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要面對的問題。小S這番話其實說出了很多父母的通病,就是家裡孩子比較多,總是忽略老二。什麼是老二效應?很多父母普遍反映,老二會比老大更好帶,一般哭鬧哄一下立馬就安靜了,所以很多父母都覺得老二很乖很安靜,不用怎麼花心思,就自然而然忽略老二了。
  • 「兩項補貼+兩大福利」,獨生子女家庭快領,父母和孩子都能受益
    她懷孕的時候,爸爸正好生病住院,只能挺著大肚子和媽媽一起照顧。孩子剛出生不久,媽媽也生病了,小舒又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又要支付父母的藥費,日子過得越來越困難,只能把娃交給婆婆養,努力工作賺錢。這是很多獨生子女在中年會遇到的困境,家裡可能不僅有老人照顧,還有孩子要帶,在金錢上往往入不敷出。
  • 2020,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退休了
    這代人有一個獨特的身份: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退休了,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再過10年,這些70多歲的老人,絕大部分可能就要住進養老院了。人們不得不正式面對老齡化的事實,遁無可遁了。 1960年前後出生的人、1970年前後出生的人,是中國第一代、第二代獨生子女的父母。
  • 「兩頭婚」的結合模式,是獨生子女最佳選擇?
    其實這種的婚姻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很多的80後、90後是獨生子女,隨著家裡獨生子女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其中一方的父母變得孤單。 於是,興起了「兩頭婚」。 如此,夫妻二人可以兩頭走,既可以在男方家生活也可以在女方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