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臟病患者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運動或是靜養,究竟哪種方式對心臟病康復更有益?
幾天前,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出院1個月回來找我複查:
「恢復的怎麼樣啊?不錯吧?」我問道;「挺好的,現在也不疼了。」患者說;可是老伴兒在一旁插了句嘴,「張醫生,我家這位倒是不難受了,可是現在每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讓他出去溜達溜達,他說怕活動多了,再犯了心臟病!你說,這心臟病人是不是得活動活動才好啊?」
心臟病人,尤其是心肌梗死後合併心衰的的患者,過去長期被認為是運動康復的禁忌證。在20世紀70年代末,有醫學證據證明了運動康復可降低這類患者的病死率,減少反覆住院次數,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效降低住院支出。
可以見得,心臟病患者進行適當運動是有益的,但不是所有的心臟病患者都適合,而且運動鍛鍊也要「分時段、分強度」,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心臟病患者究竟該如何進行運動鍛鍊:
一、運動分階段
如何進行運動,我們要結合心臟的恢復情況決定。一般心臟康復分為三期:
I期康復:住院期間的康復階段,主要是指發病後4-7天。此時以生命安全和恢復正常生活為目標;II期康復:出院後3-6個月的運動康復階段,以恢復日常工作、回歸社會生活為目的。III期康復:從發病後6個月開始持續終生,養成規律的鍛鍊習慣,進行健康管理。由此可見,運動康復貫穿心臟病住院和出院整個過程。但細心的患者會發現,最早的康復運動是從發病第4天開始,那前3天呢?對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前三天需要絕對臥床,因為此時心肌十分脆弱,需要充分休息來減少心臟負荷,以降低心臟破裂的風險,而這就是我們常常聽說「心臟病要靜養」的主要原因。
二、運動康復分人群
1.適宜人群符合心功能分級I~III級心功能穩定的患者才可以進行運動康復。通俗的說就是,沒有出現心衰症狀,或是出現心衰但並且得到有效控制的心臟病患者可以開展運動康復。
2.禁忌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穩定心絞痛早期(2-3天內);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速室顫;急性心力衰竭發作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嚴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臟內發現血栓的患者;仰臥位時靜息心率≥100次/分;存在合併症而限制運動的患者等等。
三、運動的種類
運動鍛鍊主要分為耐力鍛鍊和阻力鍛鍊兩種。耐力運動主要包括各種有氧運動。即大量肌肉群交替收縮和舒張,比如:步行、跑步、遊泳、登車和爬樓梯、太極拳等。慢性心衰患者多傾向於選擇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
由於很多阻力鍛鍊,比如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由於強度較大並不適合心臟病患者。但是像啞鈴、握力器等低強度運動可以根據恢復情況適當進行。
四、運動強度和時間
1.運動強度通常採用AT值(60%的峰值耗氧量)確定運動強度,但該項指標過於專業,我們可以採用目標心率法確定運動強度,目標心率=(最大心率一靜息時心率)×60%+靜息時心率。
2.運動時間一般要求每次運動持續30~60分鐘,其中包括5~10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真正鍛鍊的時間為20~30分鐘,至少達到15分鐘(但是要求運動強度達到目標心率)。
3.運動頻率每周3~5次最為適宜。
五、6分鐘步行試驗
專業醫院是如何評估心臟病患者心功能的恢復情況呢?
醫生通常以心肺運動試驗為參考標準,但是過去很多心肺運動試驗技術人員和設備要求高、費用昂貴、方法複雜,難以廣泛開展,而6分鐘步行試驗(6mWT)作為一種次極量試驗,可以用來指導冠心病患者康復活動的強度,甚至可以成為死亡率的預測因子。
該試驗要求患者在舒適、自主決定速度的情況下,測定6分鐘步行距離。結果分為4級。
1級:距離<300米;2級:300~375米:3級:375~450米;4:距離>450米。不同等級代表不同心臟功能,級別越高提示預後預後越好。
心臟康復是一項專業而系統的工程,不是間斷的一句「運動好」還是「靜養好」就能決定的。現在很多醫院已經建立了「心臟康復科」,可以很好的幫助心臟病患者進行康復運動。
我是心血管內科張醫生,如果喜歡我的科普文章,就請點讚吧!還可以轉發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關注我還可以看到更多心臟病的健康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