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戰軍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最強大的一支部隊,由於我軍戰爭初期採取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因此大量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精銳部隊都陸續開赴東北,基本上這些精銳的部隊,後來都成為東野的精銳力量,隨著陸續的改編,東野後來成立了12個軍,加上長春起義的第60軍,後來改編為第50軍,東野部隊的主力軍就達到了13個。
這些部隊都戰功赫赫,其中特別出名的是38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出色戰績,被譽為是萬歲軍,其實原屬於東北野戰軍的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有不少,還有一隻部隊默默無名,但是戰績同樣出色,甚至在後來我軍的對外反擊作戰中,每次都能看見他的身影,而這支部隊就是隸屬於54軍的160師。
不過54軍在成立之初,下屬有3個師,分別是130師、134師、135師,後來54軍又開赴朝鮮戰場,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所屬的130師進駐朝鮮鐵山半島,擔負最重要的抗敵阻擊任務,從1952年開始,第130師始終活躍在戰場上,並給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沉重的打擊,還參加了著名的金城反擊戰,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不過隨著陸續的整編,130師後來改稱為160師,54軍下轄的各個師也都分別改了番號,54軍後來又參加了對印自衛戰爭,並在戰爭中160師仍然是絕對的主力,由於160師此前曾參加過西藏平叛,因此對於該地區高原氣候有很好的適應,所以在瓦弄戰役中,160師僅用了21天的時間,就橫掃了邊境的印軍。
由於54軍出色的戰績,因此自建國以來,54軍(後來改編為54集團軍),一直就是我國快速反應集團軍之一,而其中還包括38、39軍這兩支王牌部隊,而1979年以後,160師又被調往邊境,參加對越反擊戰,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較大的戰略勝利,也難怪在160師建成的歷史上,1949年一次《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該部隊的評價十分高。
不過隨著我軍現代化的建設,160師先是被改編為摩託化步兵師,後來又在90年代末被改編為一個摩託化步兵旅,並在2003年的時候被裁撤,不過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上,這支部隊作為一支能徵善戰的部隊,始終是我軍光榮的一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