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傳統的木工常用工具之一,用於木材表面劃線定位。主要結構為一纏繞墨線的線輪和浸有墨汁的墨倉,使用時,將墨線從墨倉中經線輪拉出,引於欲加工木材表面,繃直彈拉劃線,用畢裝墨線纏回線輪。
墨斗是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工具,主要是用來畫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其結構是後部有一個手搖轉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前端有一個圓鬥狀的墨倉,裡邊放有棉紗或海綿,可倒入墨汁。墨線由木輪經墨倉細孔牽出,固定於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後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墨斗造型
古人有「設規矩、陳繩墨」之稱。墨斗造型、裝飾各式各樣,墨倉有桃形、魚形、龍形等,既是自娛,也是木工手藝的炫耀。圖中的墨斗木輪外側各雕一獅形,獅子造型簡括質樸,前肢撫銅錢一枚,一條線從兩個銅錢中穿入。整個墨斗雕刻不很細緻但樸素無華,結構設計巧妙,整體造型繁簡得當,線條曲直有節奏。
墨斗功能
其用途有三個方面:1、做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將濡墨後的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2、墨倉蓄墨,配合墨籤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3、畫豎直線(當鉛錘使用)。
墨斗結構
墨斗由墨倉、線輪、墨線(包括線錐)、墨籤四部分構成;
墨倉:墨斗前端的一個圓鬥,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後有一小孔,墨線從中穿過,墨倉內填有蠶絲,棉花、海綿之類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後可以短時保存)。
線輪:一個手搖轉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墨線由木輪經墨倉細孔牽出,固定於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後轉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墨線:一般用蠶絲做成的細線,也可以用棉線,其特點是,它經過墨倉時可以保留一定數量的墨汁。墨線的末端有一個線錘,是用鐵或銅製作的有尖錐『8』形,它可以插在木頭表面來固定墨線的一端,也可以當鉛錘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線』)。
墨籤:用竹片做成的畫筆,其下端做成掃帚狀;彈直線時用它壓線(使墨線濡墨),畫短直線或記號時當筆使用;
墨斗使用
打線時,先將蘸鬥中倒入一定的墨汁,墨汁量的多少要以漬滿棉子為準,然後用木尺量出即將打線鋸刨的尺寸,用墨斗中的劃尺子蘸墨點出相關標記點。
標記點完後,木工立於工作凳的左邊,右手握住墨斗車身,左手將「勾權」卡於木板一端,沿標記點拉引墨線至另一端,用大拇指卡住墨線出口,並下按墨線,使兩端繃緊,然後在墨線中央用左手拇指與食指一起向上提線,接著全線一彈,木料就印上了一條清晰的線。
如果墨汁較淡,可提彈數次,直至清晰。打完線後,立身用右手旋轉搖把將墨線回收到木輪上即可。
使用墨斗彈線時,胳膊一定要垂直提線,墨線要繃得鬆緊適中,否則會因墨線鬆弛或方向不定而造成彈線不直,影響加工。一般來講,一米至三米左右的木料一人操作便可完成,如若木料超出四米,必須由兩人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