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際,天乾物燥,茶餘飯後來盤水果,既可以降燥潤肺,還能讓人的心情保持愉悅。但並不是所有果子的味道都能讓大家普遍接受,有不少營養價值高的水果就憑藉著獨特的味道實力勸退部分「吃貨」,比如「臭不可聞」的榴槤,還有今天我們要說的一種野果「餘甘果」。
「餘甘果」又被稱為油甘果、牛甘果,還有著「油金子」的稱號。它原產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後來引種至埃及、南非、古巴等地。雖然生長地域廣泛,但以中印兩國分布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在中國,餘甘果主要分布於福建、臺灣和兩廣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見過餘甘果的人,會覺得它和李子較為相似。它的果實為黃綠色,呈扁球形,有著不明顯的六稜,在光線的照射下看上去是金燦燦的,表面非常光滑。成熟季節,樹上餘甘果一串挨著一串,觀賞性非常強。不過,它的味道比較「上頭」,吃起來有苦有甜,帶有一種回甘,這也是「餘甘果」這個名字得來的原因。
很多第一次嘗試餘甘果的人都表示無法接受它的味道,它入口的第一感覺就是苦,苦澀的口感簡直令人震撼,但一直咀嚼就能嘗到一點甜味,有北方人實在受不了這種果子的味道,還沒等到咀嚼出甜味就已經吐了。但其實只要嘗過一次之後,就會被它的回甘所吸引,越吃越上頭。
和培育出來的水果型餘甘果相比,野生餘甘果的味道更為苦澀,因此不受人們歡迎。在南方不少農村地區,一度出現到了成熟的季節,野生餘甘果掉滿地無人要的局面。雖然很多人接受不了它的味道,但餘甘果卻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果」,它富含胺基酸、酶、維生素和有機硒等營養物質,有著抗菌消炎、潤肺化痰、美容等功效。
餘甘果直接食用味道苦澀,很多人將其加工成冰糖葫蘆、罐頭、飲料等食品,大大改善了它的味道,受到不少人的喜愛。它還被加工成餘甘合劑、餘甘衝劑、餘甘烏龍茶、凍乾粉等保健類食品,逐漸開拓出了新的市場空間。很多了解到餘甘果經濟價值的農戶,開始進行規模化種植。餘甘果種植簡單,適應環境能力強,幾乎沒有病蟲危害,有著廣闊的種植前景和經濟價值,為這些規模化種植餘甘果的農戶們開闢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