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肇慶農商銀行:解開信用鄉村建設的數字密碼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省聯社」)的正確領導下,在肇慶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肇慶農商銀行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推動「數字信用鄉村建設」工作,探索金融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數字信用鄉村建設」送來及時雨
「十分感謝肇慶農商銀行『一村一品貸』業務,為我們養殖戶送來了『及時雨』,我的魚塘這下終於有救了!」說這番話的是肇慶市鼎湖區沙四村的一位農戶,村裡人都喊他「梁伯」。
梁伯所在的沙四村是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有名的水產養殖村,村委會委託外包了3000多畝土地、魚塘,用於養殖桂花魚、黑魚、鱸魚等經濟魚類。「我承包了15.5畝魚塘,用來養殖桂花魚。」梁伯介紹道。
2020年初,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沙四村的水產銷售受到很大的影響,導致包括梁伯在內的水產養殖戶普遍資金周轉困難,無法保證後續資金投入,整個沙四村的水產養殖面臨危機。
缺少符合要求的貸款抵押物,難以向銀行申請貸款,怎麼辦?正在梁伯為此一籌莫展之際,下起了一場「及時雨」——肇慶市開展了「數字信用鄉村建設」工作,肇慶農商銀行工作人員上門宣講政策,同時,經過信息採集、信用評分、評審等流程,梁伯順利地被評為沙四村首批信用戶,符合「一村一品貸」準入條件。梁伯在提供了必要的資料和養殖數據後,很快便獲得了肇慶農商銀行發放的可循環周轉使用的信用貸款20萬元,及時化解了資金周轉的燃眉之急。
梁伯高興地說:「參加了『數字信用鄉村建設』,咱農民也能像城裡人一樣,通過個人信用解決貸款需求了。在肇慶農商銀行的支持下,我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早日過上讓城裡人都羨慕的『好日子』!」
肇慶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東奇表示:「梁伯的故事只是肇慶市開展『數字信用鄉村建設』過程中發生的一個普通案例。按照省聯社黨委的要求,在肇慶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肇慶農商銀行以『數字信用鄉村建設』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力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數字信用鄉村建設」助力新銀行轉型
農業、農村、農民與農商銀行有著天生的、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作為一家由高要農商銀行、端州農商銀行和鼎湖農信聯社合併組建的城區「新」農商銀行,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找準定位,向「知農時,懂農事,幹農活」的「三農專屬銀行」轉型,成為了肇慶農商銀行成立後的首要議題。
黃東奇說:「肇慶地處珠三角平原與粵西山區的接合部,既有相對發達的城區經濟,也有相對落後的鄉村經濟,城鄉差距相對明顯。肇慶農商銀行要支持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充分了解農民需求、農村產業發展需求。」
為充分了解農民及農村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在省聯社的積極指導下,在肇慶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肇慶農商銀行以「數字信用鄉村建設」為抓手,探索向「三農專屬銀行」轉型的道路。
打造數字鄉村,建立信用管理系統。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為探索適合農村場景應用的數字農村平臺,肇慶農商銀行一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聯合鎮政府、村委幹部組成信息採集小組,以網格化方式進村入戶採集農戶生產經營、財產、負債、收支等信息,建立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挖掘數據信息功能,實現數字鄉村從「0」到「1」的突破。二是在省聯社相關部門支持下,建立「農戶信用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農戶電子授權、人臉識別、信息採集、自動計算信用戶得分及預授信額度等功能,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智能化水平。三是結合農戶基本情況、資產狀況、生產經營能力、社會管理(含熟人評價)四個維度設計了農戶信用評分模型(模型總分1000分,600分以上為信用戶),推動農戶信用實現場景「變現」。
產融結合,支持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肇慶農商銀行通過加強產業發展趨勢研判,找準鄉村特色產業定位,推動特色產業與金融服務相結合,不搞產業扶持「一刀切」。一是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批量導入農戶、土地流轉、龍頭企業、產業協會、「一村一品」名錄、產業聯合體等涉農信息,充分了解地方產業發展趨勢。二是結合鄉村產業特點,制定《「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貸》等信貸方案,推進金融與特色產業結合。目前,肇慶農商銀行針對鄉村特色農產品量身定製「水產貸」「肇米貸」「肇實貸」「肇金貸」等專屬貸款,向從事桂花魚和羅氏蝦養殖、水稻和肇實種植、五金加工的農戶發放信用貸款超1000萬元,其中「水產貸」「肇實貸」等信貸產品已在肇慶全市進行推廣。
農房改造,建設宜居宜業農村。結合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工作要求,主動與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溝通,與肇慶市農業農村局、鼎湖區政府分別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農房貸款貼息協議》,在全省農信系統率先推出了由政府提供貼息資金的「農房貸」業務,並授信20億元,支持農房管控、美麗鄉村建設、穩產保供、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等工作的開展。
「數字信用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治理方式創新
「開展『數字信用鄉村建設』,打通了政府、農戶與銀行之間的『數據壁壘』,消除了政府、農戶與銀行之間存在的信息『孤島效應』,使我們村委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村情和村民實際情況,與村民、銀行一起更好地開展鄉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沙四村黨支部書記梁鏡輝對「數字信用鄉村建設」深有感觸。「下一步,我們計劃將『數字信用鄉村建設』成果應用於鄉村治理,探索鄉村治理方式創新。」
齊抓共管,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鄉村治理的難點是數位化管理水平不高,村民參與度不強。通過「數字信用鄉村建設」,一是村委幹部參與村民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並運用「農戶信用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更加及時、全面、真實地了解村情和村民的實際情況,統籌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助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二是設立包括社會保障、民事行為、政治背景、家庭榮譽、政治面貌、公益事業、公用繳費等方面的激勵分值(總分合計330分,佔總評分的比例為33%),激勵村民參與鄉村各項事業,助力鄉風文明建設。三是採取「大數據評定+熟人評價」交叉審核方式,多維度驗證農戶信息,使村民把信用評價與獲取金融服務供給的便利度緊密聯繫起來,助力鄉村建立守信、用信可持續融資機制。
普惠服務,建立持續服務機制。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融資門檻高、成本高。為有效降低農戶融資門檻,一是實施「金融村官」制度。設立「紅色金融服務站」,派駐優秀業務骨幹擔任「金融村官」,協助開展「數字信用鄉村建設」、農村風貌管控、農房改造、特色產業發展、扶貧幫困、普惠金融服務等工作,精準對接支農支小支微需求,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二是結合鄉村整體經濟發展需要,推出「整村授信」金融服務,授信金額達2000萬元,授信覆蓋面達到100%。三是創新推出純信用、低利率、線上化的「鄉村普惠貸」產品,實現「批量獲客、精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的數字金融功能,增強涉農金融服務智能化水平,建立長效的持續服務機制。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下一階段,肇慶農商銀行將繼續在省聯社的正確領導下,在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數字信用鄉村建設」為抓手,主動結合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優質、智慧化、可持續的金融服務支持。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