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寶寶能吃輔食後,很多家長為了豐富寶寶的味蕾,會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內嘗試給他們攝入更多種類的食物,而奶酪相信會是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其中一種食物。
在後臺關於奶酪的留言,被問得最多的就是,我的寶寶10個月了能不能吃奶酪、幾歲可以吃奶酪、奶酪應該怎麼選等問題。
而接下來的文章,就來好好跟大家聊聊奶酪這個話題。
吃奶酪有什麼好處?
我們都知道奶酪有營養,但到底有什麼營養,和牛奶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說不清。
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奶酪可以看作是牛奶的濃縮物,它是在牛奶的基礎上加入適量的乳酸菌發酵劑和凝乳酶,使牛奶的酪蛋白被凝固,再經過壓榨、發酵,去除乳清得出的產物,1公斤的奶酪差不多需要10公斤的牛奶才能製成。
在這製作過程中,由於乳清的分離和成熟發酵過程中酶和微生物的作用,與牛奶相比,奶酪會留下脂肪、酪蛋白、脂溶性的維生素以及鈣、磷等其他礦物質元素,而牛奶中的一些乳清蛋白、乳糖、水溶性維生素則會隨乳清一起被排出。
所以,牛奶在加工成奶酪的過程中,除了乳清分離之外,其實還是會流失掉小部分牛奶原有的營養成分的,從營養價值來說,還是牛奶相對會全面些,但也因為被高度濃縮,奶酪中的非水溶性物質如蛋白質、鈣,比起同等量的牛奶,濃度會高得多。
就鈣質含量來說,40克奶酪=250毫升牛奶=200毫升酸奶,一方面高度濃縮了牛奶中的鈣,另一個方面酪蛋白家族的高磷酸鹽含量與鈣結合形成了磷酸鈣鹽,保留了牛奶中大部分的鈣,可以說是補鈣神器了。
至於蛋白質,奶酪當中的主要蛋白質成分為酪蛋白,從營養學角度來看,牛奶中的乳清蛋白會比酪蛋白要好吸收些,但因為在奶酪發酵的成熟階段中,酪蛋白會被不同程度地分解為大肽、小肽甚至胺基酸的形式,因此經此分解後的酪蛋白,會更易於被寶寶吸收消化。
同時,在製作過程中因為pH值的改變,奶酪中的大多數乳糖會隨乳清一起被排除,酪蛋白中的少部分乳糖在後續成熟過程中也會部分轉化為乳酸,所以奶酪的乳糖量會很少,對乳糖不耐受的寶寶也非常友好。
基於這些特點,奶酪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用來補充優質蛋白和鈣質的營養食物,很值得大家考慮引入到寶寶的飲食當中。
多大的寶寶可以吃奶酪?
奶酪經濃縮後,蛋白質、礦物質(包括鈉)、飽和脂肪的含量都會遠高於母乳和配方奶,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不宜餵給1歲以下的嬰兒吃用,而對於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將奶酪作為食物多樣化的一部分而引入嘗試,但建議少量進食就足夠了,不建議以此替代母乳或配方奶。
但對比我國指南,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疾控中心的建議就會松一些,在寶寶7、8個月左右,或者已經引入了手抓食物時,就可以嘗試引入奶酪給寶寶作為輔食的一個品種。如果少量引入後寶寶沒有表現不適也就可以繼續嘗試,但穩妥起見,每周建議不超過4次。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你不是太迫切給寶寶引入奶酪的話,那不妨根據我國指南的建議,等寶寶1歲後再開始引入。
市面上的奶酪有什麼區別?
當決定要給寶寶引入奶酪後,大家繼而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奶酪才適合寶寶吃呢?
畢竟市面上的奶酪種類非常多,先不說品種上的分類,單是成品上也有分硬的軟的、條狀塊狀片狀、直接食用或是烘培原料等。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不用過於糾結,本質上只需要學會分辨天然奶酪和再制奶酪就好。
所謂的天然奶酪主要是以奶、凝乳酶、菌類以及食用鹽組成的,而再制奶酪則是在天然奶酪的基礎上再加入其他成分,例如糖、香精、增稠劑、防腐劑、水等。
從營養來看,天然奶酪的成分比再制奶酪要簡單純粹,營養會更好。但口感的話,天然奶酪相對清淡,比較適合加工添加到輔食當中,而再制奶酪則有點像風味奶酪,口感接受度會更高,保存時間也會更長。
總體而言,再制奶酪其實是天然奶酪再加工的產物,一定程度上屬於加工食品,也就不太建議首選引入到寶寶的飲食中,尤其是對於1-3歲的小寶寶,還是更加推薦首選天然奶酪。
那天然奶酪和再制奶酪怎麼區分呢?
對此,我們可以直接看包裝上的「產品類型」,有些直接會在包裝上註明是「再制奶酪」還是「天然奶酪/原制奶酪」。
當然,並不是所有產品都有給明確標註,對於沒有標註的產品,我們也可以觀察配料表的首位成分來辨別。如果首位寫的是牛乳、羊乳、巴氏殺菌乳,且配料表比較簡短的,通常都是天然奶酪。
如果首位寫的是乾酪/奶酪、水,且配料表比較複雜的,這些一般都是再制奶酪。
由此可見,市面上很多所謂的兒童成長奶酪其實都是再制奶酪,添加劑比較多,因而有些在包裝上也會標註適用於36個月以上的人群,並不適合1-3歲的寶寶食用。
但這些標識通常並不明顯,一般都放在包裝背面,如果不注意看的話,經常會被其卡通包裝所誤導,以為就是專門為寶寶設計的,更適合給小寶寶吃。所以選奶酪時不能只看品牌或是包裝宣傳,關鍵還是要看配料表的成分。
怎麼挑選適合寶寶的奶酪?
我們之所以選擇給寶寶吃奶酪,也是看中它的營養成分高,所以出於天然和健康的角度,給1-3歲的寶寶選擇奶酪最好首選天然奶酪,成分越純正,營養價值也會越高。
同時最好選擇使用巴氏殺菌牛奶生產的奶酪,巴氏殺菌乳在製作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減少牛奶中的細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害菌侵襲的風險。一般使用了了巴氏殺菌乳的,都會在成分表中標註出來。
當然,這並不代表沒有經過巴氏殺菌的奶酪就不能選購。比如天然奶酪中還會有一種硬質熟奶酪,在凝乳之後會經過壓制工序,成熟期比較長,菌群相對會穩定得多,這種也很適合給寶寶吃。而再制奶酪在製作工序中有殺菌這一步,也就無需考慮牛奶是否有殺菌了。
除了學會看配料表以外,還要學會看營養成分表,評估該款奶酪的營養含量是否合理和理想。
對此,我們需要重點評估的是鈉、鈣、蛋白質、脂肪。
鈉&鈣
奶酪的製作一般都需要用到食鹽,但我們都知道鹽吃多了不好,而對於某款產品的鹽是多是少,我們可以通過其營養成分表上的鈉含量來評估。
那鈉含量怎麼才算低呢?在我了解到的奶酪品牌中,每100g中鈉含量最低的是60mg,最高的有到1300mg,兩者之間相差20倍有多。但目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說多少更加合適,因此我們在選的時候,儘量選那些鈉含量相對更低的,會更適合寶寶。
至於鈣含量,如果出於補鈣目的的話,鈣含量高的產品會相對更為理想。
與此同時,產品中鈣和鈉之間的比例關係,也會影響到鈣的攝入和吸收。而當鈣鈉比大於1的時候,這個吸收會更加有保證,所以選購時,最好選擇鈣鈉比大於1的奶酪,而且這個比值越大的話,一般會更為理想(鈣鈉比=含鈣量/含鈉量)。
蛋白質&脂肪
蛋白質含量也是衡量奶酪營養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蛋白質含量越高越好,同時要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
目前,我看到的奶酪營養成分中,蛋白質最高的每100g中達到了31克,最低的只有6.4克,相差接近5倍。
至於脂肪含量,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產品會在配料中添加奶油,以此來提升產品的口感。
而網絡上有些文章會認為添加奶油後會使得奶酪的脂肪含量更高,不宜選擇。但實際上,奶酪脂肪含量的高低,跟是否有添加奶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有些產品加了奶油,其脂肪含量也不見得一定就比沒加奶油的高。
所以對於脂肪情況的評估,我們還是直接關注其營養成分表就可以了。目前我所對比到的產品,其每100克產品的脂肪含量如果在30克以上的話,會屬於較高的水平,而一般來說大多數會在20-30克之間,大家可以在合適的產品中選擇含量更低的那些。
總結
看完這些,估計大家也沒有想到,給寶寶選塊奶酪竟然還有這麼多需要留意的問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奶酪的營養價值確實高,尤其是蛋白質和鈣質,吃一小口的量就相當於1杯牛奶所獲取到的營養,而且當中的營養成分也容易吸收,確實是一種適合寶寶的食物。
但與此同時,奶酪中的脂肪含量也比較高,一小塊奶酪提供的熱量就比1杯牛奶要高,所以每次吃奶酪的量也不宜太多,一般是建議作為輔助補充,不宜完全替代牛奶或配方奶。
另外,奶酪因為含有鹽,1歲以前是不建議攝入鹽分的,穩妥起見是更建議1歲以後再考慮嘗試。
而在選擇奶酪時,我們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天然奶酪成分相對比較純粹,再制奶酪比起天然奶酪會多了一些添加劑、調味料等,天然奶酪普遍的營養成分會較再制奶酪高些,比較推薦更多考慮天然奶酪。大部分包裝上標有「兒童」、「成長」等宣傳字樣的奶酪,很多都是再制奶酪,糖分、香精等調味料較多,不太適合1-3歲的小寶寶吃,購買時一定要留意包裝上是否有註明適合36個月以上的人群。最好選擇經巴氏殺菌的奶源,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寶寶被有害菌侵襲的可能。為避免孩子們攝入過多的鈉和脂肪,可以的話儘可能選擇高鈣高蛋白質、低鈉低脂肪的奶酪。
當然,這也不是代表再制奶酪就一定不能選,再制奶酪雖然添加了食品添加劑,但都是在國家準許的合法範圍內添加的,3歲以上的寶寶還是可以考慮選擇的,但如果寶寶對天然奶酪接受度OK,那還是可以優先考慮天然奶酪。
最後順便提醒下,奶酪雖然有益,但並不意味著你們的芝士奶茶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放任喝,那些越香濃順滑的芝士奶蓋,往往脂肪含量也更高,切忌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