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婚姻模式「兩頭婚」,遵循傳統不一定好,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2020-12-23 笑媽聊情感

引言

你聽說過「兩頭婚」嗎?據說近幾年在江浙一帶興起新的婚姻形式,該形式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而是小夫妻結婚後還是會與各自的原生家庭保持聯繫,比如會一起贍養各自的父母,如果生兩個孩子就會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而且還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孩子稱兩邊的長輩都為爺爺奶奶,俗稱「兩頭婚」。

新型婚姻模式主要適用於哪些家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其實「兩頭婚」能流行起來和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有一定的關係,而且一般此婚姻形式主要存在於以下幾種家庭,具備這些條件才更有可能催生出這樣的新型模式。

1、多出現於獨生子女家庭,對於女性家庭來說更容易接受

新型的婚姻形式主要發生在獨生子女家庭,特別是對於女方家庭來說,女兒嫁出去如果一直住在夫家無法照顧年邁的父母,雙方協商用「兩頭婚」的方式照顧到各自的父母。

比如這個月住男方家,下個月住女方家,如此輪換交替,不僅能讓雙方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還能解決孩子給誰帶的問題,輪換制還能解決各自父母帶娃太辛苦的問題。

這樣的方式對男女來說,特別是女性相對比較公平,以前常說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現在嫁女兒照舊可以經常回娘家,享受與娘家人一起生活的樂趣。

2、雙方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寬裕,能為子女婚後提供物質基礎

不過這樣的婚姻形式一般出現在經濟條件相對富裕的家庭,因為雙方協定結婚時酒席費用一般都是各自出,另外還會規定一方負責買房另一方負責買車,兩家人一起為小夫妻的婚姻生活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其實這樣的婚姻模式在我所在的城市還是挺常見,特別是對於那些家庭條件比較富足的,雙方父母在孩子結婚時會各自出一套房,婚後小夫妻有時候住婆家,有時候住娘家,逢年過節也會輪流去過,比如除夕夜在婆家吃年夜飯,新春就去娘家吃團圓飯等等。

3、雙方家庭經濟條件差不多,物質基礎差不多,門當戶對

此外雙方家庭條件也是差不多,比較門當戶對,其實這樣對穩固雙方婚姻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樣更像是雙方一起努力去經營屬於自己的婚姻,不會因為某一方付出過多而產生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同時男女雙方也能在相對平等的模式下共同生活。

如果男方付出了太多所謂的經濟成本,到頭來女方卻經常跑娘家,或是出生的孩子不跟自己姓,對他們來說會覺得自己更像是在入贅,而且女方付出太多的生育成本,男方沒有做出一些表示,那麼也很難保證婚姻的幸福與長久。但是如果兩家從一開始就協商好新型婚姻形式,然後對此沒有異議,也能打消今後的很多顧慮,有利於雙方保持良好的心態。

結語

總之一旦習慣這樣的模式,或是在結婚前雙方家庭就對這樣的形式進行協商與溝通,如果雙方家庭都不反感,也理解並支持「兩頭婚」那就沒什麼問題。因為婚姻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和萬事興!

而且遵循傳統模式也不一定是完美的解決方式,如今離婚率如此之高,傳統婚姻模式也無法保證婚姻的長久,也不能給雙方帶來長久的幸福,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相處模式,彼此都能接受且婚姻生活幸福,那就是最好的方式,不是嗎!

我是笑媽聊情感,關注社會熱點,看生活百態,用文字聊情感品人生。歡迎大家點讚、關注和評論,後續內容更精彩!

相關焦點

  • 兩頭婚是什麼?只是一陣風,傳統婚姻模式短時間不會改變
    兩頭婚,取字面上的意思很直白。男人不娶,女人不嫁,小兩口不會偏愛任何一方。婚後,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一樣重要,彼此的父母都叫父母。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與傳統婚姻不同的家庭形式。生了孩子就不再只是隨父姓,看起來夫妻一個人更公平。頭一個孩子隨父姓,由男方負責主要撫養。二子隨母姓,由女方負責主要撫養。對小孩來說,未來沒有外公和外婆的概念,以後統一叫爺爺和奶奶。
  • 「兩頭婚」的結合模式,是獨生子女最佳選擇?
    這兩天,關於「兩頭婚」這種新的婚姻模式在網絡上不斷發酵,引起了一番大眾討論。 那麼,什麼是「兩頭婚」呢? 這裡小飄給大家總結一下。 「兩頭婚」是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婚姻模式,它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和原生家庭依然保持一定的「黏性」。 結婚以後,孩子生兩個,一個隨男方姓,一個隨女方姓。
  • 江浙一帶的新式婚姻:兩頭婚,為何流行?
    "兩頭婚"模糊了傳統婚姻中的"婚"、"嫁"概念,將除了夫妻之間感情的其他物質方面的東西分得十分清楚,雙方除了感情之間的牽絆,物質上的羈絆聊勝於無。而這種新式婚姻,卻是整個社會大環境之下催生的產物。其實"兩頭婚"現今看來還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在雙方物質條件不匹配的情況下,這種婚姻是最為折中的辦法,照顧到了雙方家庭的利益,也維護了兩個年輕人之間的感情。雙方家庭都選擇各退一步,成全了兩個小輩的愛情。雖然看起來"兩頭婚"存在感情的弊端,實際上並不是。"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什麼意思?和傳統婚姻有何不同?
    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 「兩頭婚」的現實憂喜 | 深度報導
    2020年底,隨著網絡熱議,「兩頭婚」的話題走入了更多人的視野。但對於胡楚蕭和蔣心來說,在他們生活的江浙一帶,這樣的婚姻模式早已存在,在他們這輩對婚姻有了概念的時候,幾乎就已經確定,將來也要以「兩頭婚」的形式組建家庭。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的好處都在哪
    就在這幾年,在彩禮問題的反射下,浙江地區開始興起一種兩頭婚的新婚姻模式,這種婚姻模式不屬於傳統的男方娶女方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那麼什麼是兩頭婚?兩頭婚需不需要彩禮和嫁妝呢?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什麼是兩頭婚?
  • 新婚姻時代,男不婚女不嫁,「兩頭婚」利弊相生,何不趨利避害
    這種具有傳統色彩的嫁娶模式沿襲至今,依然被很多人接受並採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一種新的嫁娶模式悄然而興:江浙一帶的兩頭婚。所謂「兩頭婚」,就是男女的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在這種婚姻形式上,男方無需付彩禮,女方也不必準備嫁妝,沒有嫁娶之說,而且生下的孩子還可以隨自己的姓氏,所以這種婚姻模式在當地還是很常見的。那麼這種婚姻模式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弊,很多網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權責平等是兩頭婚的關鍵詞
    近年來,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和一方的父母長期共同生活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第二個隨母姓。當地人俗稱「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
  • 什麼是「兩頭婚」? 定義是什麼?
    近日,一種被稱為「兩頭婚」 的婚姻模式引起人們關注。趙春蘭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2016年年底到2017年年初,她就關注到了「兩頭婚」的現象。2020年7月,她與其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社會發展政策學院教授範麗珠合作的論文《論婚姻與生育的社會屬性—少子化背景下浙北鄉村婚育模式嬗變的田野觀察》發表在《河北學刊》2020年第4期,該文以位於浙江杭州西郊的水村為研究案例,探討浙北水村「兩頭婚」「兩頭姓」的婚育模式。
  • 兩頭婚實質是契約婚姻,雙方合作完成繁殖,傳統婚姻已名存實亡
    今天(20日),由《中國婦女報》報導的「兩頭婚」上了熱搜。 報導稱,兩頭婚是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不再是傳統的男娶女嫁或者招男入贅,結婚後雙方各住各家。一般他們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雙方父母都統稱爺爺奶奶。
  • 「兩頭婚」利弊相生,不妨趨利避害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12月21日《現代快報》)正視「兩頭婚」紅利背後的不確定性  創新十足的「兩頭婚」,讓不少網友直呼大開眼界。在該話題引發全網熱議之後,不少江浙群眾迅速出面澄清勘誤,強調原報導「並不完全準確」。比如說,所謂「小夫妻各住各家」之說,真相實則是「夫妻雙方一起住在男方家或女方家」,分居是不存在的等等。
  • 「兩頭婚」的悄然流行有它的合理性,但也不是完美無瑕
    #江浙興起兩頭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兩頭婚的悄然流行有它的合理性,但也不是網上所說的完美無瑕。存在即合理,只要當事人和雙方家庭認可,幸福指數不減,我覺得也是對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一種突破。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即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 江浙一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女方真的虧了嗎?
    什麼是兩頭婚?我在網上看了一些關於兩頭婚的定義,也就是說這種婚姻不存在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 少子化背景下的「兩頭婚」:浙北鄉村婚育模式嬗變的田野觀察
    養老困境主要體現在老年人的情感寄託上,水村人覺得「把女兒嫁出去了,自己家就沒人了」(訪水村人許姑父,2018年3月2日),難免晚景悽涼。享受「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才算得上是晚年生活的理想狀態。從婚姻的締結到日常生活的安排都來自於夫妻雙方及其家庭的協商,具有相當的靈活性,甚至被認為「沒有統一的規定」(訪水村人,2017年12月12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種基於人生物屬性的社會傳統在水村依然通行,至於如何在個人婚嫁與社會規制之間尋找到變通的方式,水村人會說,「人是活的,傳統是死的」、「『傳統』不知道現在會有獨生子女兩邊結婚的,最後,傳統自己也凌亂了。」
  • 學者調研「兩頭婚」:已存在多年,是對婚育、養老問題的回應
    央廣網北京12月2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近日,媒體報導江浙一帶所謂「兩頭婚」的婚姻模式,引發熱議。所謂「兩頭婚」,一般是指男方不言娶,女方不說嫁,無彩禮、無嫁妝,各自戶口不變更,生育兩個子女各自繼承一方姓氏的婚育模式。婚後兩家都設婚房,夫妻倆依協商或生活習慣兩邊居住,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孩子管兩邊的老人都叫爺爺奶奶。
  • 別大人舒服了,卻委屈了孩子:「兩頭婚」,真的是四全其美嗎?
    文丨靜月驕陽這個冬天不太冷,尤其是江浙一帶,最近因「兩頭婚」而沸騰全國。何為「兩頭婚」?這是這個時代的新產物---指的是夫妻雙方不要彩禮和嫁妝,結婚後,依舊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原生家庭裡,有需要時才住在一起。
  • 江浙興起的兩頭婚,真的能解決婆媳矛盾、孩子姓氏這些婚姻難題嗎
    近幾天,「兩頭婚」的話題引起了廣泛議論,有很多人說,兩頭婚可以完美解決婆媳矛盾、孩子姓氏這些在婚姻中存在了很多年的難題,也有人說這樣的婚姻模式跟搭夥過日子差不多,缺乏情感上的羈絆和黏度,更容易導致離婚。那麼到底哪種說法更對呢?
  • 光明時評:審視「兩頭婚」現象,不必概念化、特殊化
    據說,兩頭婚被當地人俗稱為「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這的確有別於通行的「你娶我嫁」的婚姻形態,由此引發世俗層面的討論乃至爭議,其實很正常。  2018年6月,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經濟日報上發表的關於江村的調研文章也指出,兩頭掛花幡等傳統婚姻習俗在當地延續至今——由於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類婚姻模式越來越普遍。全村現有139個家庭採取兩頭掛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我走訪的兩戶人家都是獨女戶,結婚後新婚夫妻在男女雙方家裡都有住房,來回走動。
  • 「兩頭婚」惹爭議,婚育自由不該受他人嘲弄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日,「兩頭婚」這一江浙滬地區興起的婚姻形式登上熱搜,被大眾所關注。這種婚姻形式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
  • 江村的「兩頭婚」
    隨著這種婚姻模式的形成和普及,出現了一些婚姻關係的新特點。首先,在婚姻結合的花費和儀式上,講求夫妻雙方家庭的平等或平衡 。由於沒有所謂的迎娶或者出嫁的概念,那麼也就沒有彩禮和嫁妝的說法了,男女雙方家庭各自操辦結婚的物質準備,或者相互贈送、補充。原則上,雙方家庭儘量要保持花費的平衡。如果雙方的家庭經濟水平差距太大,當地人認為是沒有辦法以 「兩頭婚」 的方式結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