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詩PK總是很受傷?宋詩「句句出深思」追求向內思考很難得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在古代文學的眾山頭中,對於「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句話,領悟很痛者,一定有宋詩。

《全唐詩》在清朝就問世了,而《全宋詩》的編纂,起於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1998年才出版。隨著宋詩研究擁有愈發堅實的文獻基礎,同時點燃公眾興致的,還是和唐詩的「千古PK懸案」。

清人蔣士銓有一首著名的《辯詩》,以犀利毒辣的語氣戳穿了真相:「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復出不得已,運會實迫之。格調苟沿襲,焉用雷同詞?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

提起詩之經典,很多世人包括古典文學研究者,仿佛把大部分寵愛都自動給了唐詩,宋詩永遠略遜一籌,地位難與唐詩相提並論。

但在一些宋文學研究者心中,這是「千年門戶偏見」,宋詩一直未能得到公允的評價和應有的地位。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就在《全宋詩》序中如是寫:「自明人執其一偏之說,尊唐黜宋,而宋詩幾廢。清人雖嘗稍悟其失,而思所以匡正之,然宋之於唐,猶或未能並肩詩衢,甚非欲窺見詩學之全者所取也。」

如果在詩學經典競技臺上和唐詩battle(較量),宋詩的整體功力到底有幾斤幾兩?而深究其「成長基因」,又與唐詩之間有何血脈關聯?

「宋詩的文化高度是遠遠高於唐詩的。唐詩的產生、傳播更多是在大眾文化氛圍裡面,在唐代,大眾文化跟精英文化不那麼分得開。宋朝雖說大多也是一些布衣詩人,但宋代科舉非常繁榮,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是有功名的,所以相對來說宋詩的文化門檻更高。」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永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篤定地表示,從創作主體身份角度來看,相較於唐詩,宋詩的文化水準更高,文化含量更豐富。

王永指出,宋代以文治國的大背景,教育體系發達,知識分子擁有較高的地位,再加上宋代印刷術的發展,國內大都市的城市經濟總體上繁榮,增強了宋人接觸文化典籍的便捷度,因而抬升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高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文人的『主人翁意識』又很強,相互交友、切磋的機會場合多,所以宋代詩歌在技法、格局等方面都有自己特色。」

可以說,宋詩的發展擁有良好的社會基礎,但就詩歌創作層面而言,宋詩的地基卻是唐詩奠定的,且唐詩極大框定了宋詩早期的發揮空間。錢鍾書評論宋詩時曾說:「宋人能夠把唐人修築的道路延長了,疏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險開荒,沒有去發現新天地。」

王永說,宋詩註定擺脫不了唐詩的影響,畢竟唐人為其提供了格律。「嚴格的格律是從南朝時開始慢慢發展的,而唐人讓格律充分成熟起來了,宋人在格律上是傳承,雖然從各方面去探索,但是也並沒有超越唐人。」

你是否想起當年王安石的感嘆?「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

「後人一直讀的都是唐詩,你腦子裡面的意象、意境被它籠罩了,很難超脫出它的範圍。」王永覺得,這種「掙脫感」,既是宋代相對於唐代的掙脫,也體現了相對於前代的掙脫,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礪鋒在《宋詩三論》中寫到,當唐代詩人登上詩壇時,所面臨的形勢是詩歌已經歷了長期的積累而尚未達到高峰,詩歌發展的內在邏輯正呼喚著巨人的出現。「從曹植、陸機到沈約、謝朓,詩人們花費了巨大的努力,暗中摸索,篳路藍縷,等到南朝後期及隋代,五七言詩距離格律化只有一步之遙了。同時,詩人們在題材內容方面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開拓」。

宋初的詩人王禹偁,在春日清晨發現園中花枝被春風吹折,提筆寫出「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蔡寬夫詩話》記載,王禹偁作此詩後,他的兒子立馬耿直地提出,該詩的後半部分與杜甫詩「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相似,建議改寫。

王禹偁聽後自我調侃了一番:「我詩的命意竟能與杜子美暗合嗎?」不但沒改,又詠一詩道:「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杜甫是前身!」

莫礪鋒指出,宋朝詩人對唐詩的最初態度是學習和模仿。「從宋初到北宋中葉,詩人們先後選擇白居易、賈島、李商隱、韓愈、李白、杜甫作為典範,表現出對於唐詩的崇拜心理。即使當元祐年間宋詩特色形成之後,唐詩也仍然是宋人的主要借鑑對象。當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人的創新精神。從歐陽修、梅堯臣開始,宋人就試圖擺脫唐詩的藩籬。」

「三唐氣壯脫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王永借啟功先生的詩來闡釋唐詩和宋詩的氣質差異。「不像李白喝得高興了信筆揮灑出來,宋詩往往是想出來的,是非常苦心架構出來的。唐人和宋人的性格也不一樣,唐代的人有點像年輕人,有青春浪漫的氣息和情懷;宋人相對來說像一個中年人,因為儒、釋、道思想的浸潤,宋代的人心態比較成熟、平淡。」

他指出,從唐到宋宗教一直在發展,給宋人提供了一個更高的思想平臺去思考問題;同時崇文抑武國策的貫徹執行,使宋代詩人「主人翁意識」日益增強。

王永認為,宋人對待功名和富貴,流露出一份更加淡泊的心態。「宋人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即我並不會依存於你這個政權而存在。」例如詩人楊萬裡,一生視仕宦富貴猶如敝履,隨時準備唾棄。擔任京官時,楊萬裡竟做著隨時離開朝堂的打算,比如預先備好了回家盤纏,鎖置箱中,藏在臥室,又戒家人不許置物,以免離職回鄉行李累贅,就這樣「日日若促裝」待發者。

起步不免會活在唐詩的「陰影」裡,然而宋詩終究認真走出了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屬於宋詩的「宋人氣味」到底是什麼?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曉明總結,宋人喜讀書生活,重視「少年書」,如「紙帳鐵檠風雪夜,夢中猶誦少時書」(劉克莊《記夢》);「老不任作務,讀我少時書」(劉跂《學易堂作》);「卻尋少時書,開卷有慚色」(陸遊《懷舊用昔人蜀道詩韻》)。

另外,胡曉明覺得宋詩是「從對於人生否定的智慧中,翻上來再肯定生命」,以蘇舜欽的《夏意》為例,「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只有洞悟生命而又喜悅生命的宋人,才會有對於『清』與『影』的美學肯定。」胡曉明說。

理趣,歷來被認為是宋詩美學裡一抹奇異、美麗的光彩。王永舉例,蘇軾的詩就始終理趣盎然,例如大家熟知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如《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琴聲,是主客觀的統一,是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發生的感應與交流。

王永認為:「宋人從萬物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包括一些生活的哲理。唐人情感講得多一些,宋人哲理講得多一些。」

唐詩的意象趨向籠統,奔走於那豪邁的青天白日長河;而宋詩則注重細節,去細緻入微地訴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胡曉明此前在解讀楊萬裡的《閒居初夏午睡起》之時,深入剖析道:「梅子酸,用身體感覺寫出夏天的節令,也是宋詩的日常意味;而芭蕉之綠被陽光反射到窗紗上,則是宋人的影之美學與清之美學合一。」

在胡曉明看來,既能認識到人生是夢幻光影,又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美好;既不過於沉溺人生,也不誇張超越的體驗,即為宋人達到的高度,而後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重建宋詩學的文化高度。

關於宋詩的氣質精神和細膩技法,王永認為王安石的詩令人嘆為觀止。根據《石林詩話》記載,「荊公詩用法甚嚴,尤精於對偶」,王安石有一聯叫「自喜田園安五柳,但嫌尸祝擾庚桑」。

「大家都覺得這一聯好,王安石自己出來解釋說你們說好,但是你們可能還沒有看到味。你看我這個裡面是上下兩聯都是對仗的,我上聯是安五柳,五柳先生陶淵明,下面和它對的地方是庚桑,庚桑是庚桑楚的簡稱,是莊子筆下的一個人物,所以五柳和庚桑這都是兩個古代人物作為典故進行對仗的。但是王安石說,你們沒看出來的是五和庚之間我也用了對仗了!庚是甲乙丙丁戊己庚,其實隱含著一個『七』,切合上句五柳的『五』來對仗的,所以說王安石的詩歌筆力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王永感覺,若說唐詩包含直抒胸臆的濃重色彩,那麼宋詩,則是精心構築的靈巧天地,在細密的結構脈絡裡包含諸多值得玩味、富有創造性的東西。

關於唐宋詩之爭,歷史學家、文學家繆鉞講過一段經典的話:「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穠華繁採;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就內容論,宋詩較唐詩更為廣闊;就技巧論,宋詩較唐詩更為精細。然此中實各有利弊,故宋詩非能勝於唐詩,僅異於唐詩而已。」

把唐詩和宋詩擺在一起「較量」,人們或許始終會為地位孰高孰低喋喋不休。但此間排序又有何要緊呢?宋詩異於唐詩,自有風採神韻,能與唐詩「並肩詩衢」。更重要的是,宋詩,能讓我們靠近一種文人風骨,重新定義一個或許被低估許久的文化刻度。

相關焦點

  • 當唐詩煽情結束後,宋詩開始「講理」,單議論這一塊也就佩服宋詩
    相比唐詩的性情揮灑,宋詩似乎更加注重以議論為主的言理性。如果說唐詩偏重煽情,宋詩則習慣「講理」,這裡有滔滔不絕的雄辯,也有娓娓到來的敘說,有慷慨激昂的陳詞,還有細緻入微的剖析,都不同程度、不由自主地向「議論」傾斜。
  • 宋詩光芒璀璨,聊聊宋詩的幾個流派
    其實宋詩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可以和唐詩的成就媲美。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作品質量,都可以和唐詩爭長論短。熟悉宋詩的人都知道,宋代的詩壇有十幾個風格流派,有很多文人參與到詩歌創作和是詩歌評論。由此還出現了一個新的文體叫詩話,評論詩歌、詩派、詩人創作得失和記載詩家故事。首先研究宋代詩歌流派的文人叫方回,他是宋末元初的文人。
  • 梅堯臣開創宋詩新氣象,為宋詩開山祖師。農家田園之詩尤為突出!
    雖然西崑體是追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歌風格,雕潤密麗、音調鏗鏘、辭藻華麗、聲律和諧、對仗工整,呈現出整飭、典麗的藝術特徵。但是卻淪為是純為作詩而作詩,失去詩歌的意境。可以說只學到李商隱的形卻沒有學到李商隱的神。
  • 周絢隆:錢鍾書選唐詩
    鍾書同時兼任所內的研究工作,例如參加古典組的《唐詩選注》。這兩段文字至少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二十世紀後半葉,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宋詩和唐詩選注工作,都是在當時的所領導統一部署下開展的。錢鍾書、楊絳與錢瑗1950年攝於清華大學宿舍前(圖片來源:《我們仨》)這兩項工作的最終成果《宋詩選注》和《唐詩選》,雖然都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但兩本書的成書過程和命運卻截然不同。《宋詩選注》是錢鍾書獨立承擔的。用楊絳的話說:「選宋詩,沒有現成的《全宋詩》供選擇。鍾書是遍讀宋詩,獨自一人選的。他沒有一個助手……那麼大量的宋詩,他全部讀遍,連可選的幾位小詩人也選出來了。
  • 宋詩裡最不容錯過的一首詩,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宋詩雖然在流傳程度上不如唐詩,不過裡面也還是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並且有一些作品更是還充滿了哲理,這也正是宋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其實唐詩它儘管成為了一座高峰,可是它與宋詩比較起來,則又是缺少了一份哲理,反而這一份哲理卻是在宋詩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 這十首宋詩,很適合中年讀
    隨著年歲的漸長,思想的成熟,人到中年,卻喜歡上了宋詩。宋詩如一杯陳年的普洱,氣韻醇厚,平淡典雅,理趣橫生,回味悠長。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重點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只要銳意攀登,登高一定會望遠;只要個人埋頭苦幹,進取追求,那麼任何挫折和困難都是不必畏懼的。
  • 「萬紫千紅總是春」上一句是什麼?別以為只是寫景,其實充滿哲理
    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在這兩個年代他們分別將詩和詞這種題材發展到了極致。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這兩個朝代相互毗鄰,詩在唐代發展至巔峰,那麼在緊接著的宋代詩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雖然宋詩傳承於唐詩,但是比起唐詩,宋詩也有自己的特別之處,相信讀過比較多唐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唐詩主要是以寫景抒情為主,而宋詩更多的則是論理,通過詩作將某些道理或者哲理傳遞給讀者。所以比起唐詩,宋詩也有著其別樣的理趣。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他本屬外文組,但此時外文組滿員,時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的鄭振鐸將錢先生「借調」進古典組,參與選注宋詩。說是「借調」,後來錢先生再也沒被「還回」外文組。這一段事實,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也有記載。《宋詩選注》195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至1960年,毛選的翻譯工作再次啟動,此時錢先生一邊投身毛選翻譯,一邊幫著社科院唐詩組做《唐詩選》的工作。
  • 為你選詩,為我抄詩,唐詩裡有「錢楊」最美的事
    楊絳曾在《我們仨》中講過一段往事,上世紀50年代,時任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古典文學組組長的鄭振鐸,因當時外文組已經人滿,將錢鍾書借調到古典組來選注宋詩。錢鍾書一開始很委屈,覺得自己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不是科班出身,在大學學的、教的、研究的都是外國文學。
  • 《水滸傳》的十大經典名言,句句值得深思
    小說通過一百零八個英雄好漢,為了安身立命,上梁山前後的人生經歷,表現了貧苦百姓渴望擺脫壓迫和剝削的理想追求,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腐敗的本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小說場面宏大,詳細敘述了梁山起義軍的發展、壯大,以及後來的變質、失敗,體現了宋江矛盾的內心世界和他的心裡路程,最後說明了英雄無奈的悲哀現狀,深度反映了朝庭的醜惡與黑暗。
  • 唐詩之美,令人流連忘返
    宋詩雖較唐詩數量更多,但其抒情達意卻遠不及唐詩了。下面讓我們步入唐詩的殿堂一起欣賞這讓人流連忘返的文學傑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初陳子昂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時的唐詩正式蓄勢待發改革方興未艾之時。陳先生得風氣之先,既是幸運者也頗有遺憾。幸運的是開創唐詩變革之先河,不幸的是未能親身經歷後世盛唐詩歌的氣象。陳子昂之後,初唐四傑橫空出世。
  • 一首出神入化的唐詩,全詩無一風字卻句句寫風,共20字包含4數字
    能用最少的字講出最豐富的意思,除了古詩估計其它語言表達形式很難達到了。
  • 人生四時,唐詩九味:用50首絕美唐詩,描繪出50個對美的追求
    《人生四時,唐詩九味》是熊逸先生品讀唐詩的一本書,他在書中的小序《百無一用讀唐詩》中寫道:「我這本書,五十篇精選五十首最有代表性的唐詩……既會用很粗的解析度勾勒唐詩世界的全景,也會用很細的解析度從社會風俗、典章制度、修辭藝術、文字與音韻等角度,帶你去看通常的注本和賞析本裡看不到的內容……」
  • 一生必背的50首經典宋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收藏
    我們每個人一定能背幾首唐詩,那麼,你能背幾首宋詩呢?唐詩之外,宋詩也是明珠般的存在。宋詩重說理,「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重理趣。每每我們讀宋詩,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或哲理。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鄂州南樓書事》黃庭堅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 五首穿透人心的唐詩,句句都是實話,字字皆是良言
    好的詩句,常常可以蕩滌人的心靈,潛移默化著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難得的靈性。不僅如此,有的詩句更是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直指人心,令人警醒。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五首穿透人心的唐詩,句句都是至理名言,字字堪稱用心良苦。
  • 一首經典唐詩,無一雪字,句句寫雪,短短20字唯美動人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窗外的雪花飄飄,本來是青綠色的翠竹,一點點地在白雪的覆蓋下變成了潔白的瓊枝,晶瑩剔透,惹人憐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漫天飛舞的雪花恍若春日裡的梨花,快樂地歌舞春天。「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一場突然而降的瑞雪,儼然是春的信使。就是再寒冷的冬天也抵擋不了人們愛雪的深情。
  •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它講述了一站退役飛行員拉裡,在經歷戰爭的變故之後,對生命的真諦發出深思,開始追尋生活與人性的本真。在此過程中,拉裡歷經艱險,體驗不同種生活,終於在印度找到了他所認為的真實。伊莎貝爾以為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拉裡更注重自己的追求與理想,這是兩人分離的表面原因,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因為兩人的根本追求並不相同。毛姆在小說中大量使用對比手法,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為我們展現了人性的複雜。
  • 王勃這首悽美悲涼的五言絕句,非常冷門,很多唐詩愛好者都不知道
    在璀璨的唐詩文化中,初唐四傑是不得不提到的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簡稱「王楊盧駱」。他們四人用自己筆下不朽的文字扭轉了在唐朝以前所遺留的滿是萎靡浮華的詩歌風氣,極大地開闊了詩歌、賦的視野,將文學風格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以及哀怨氣十足的詩風與領域,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上升擴大為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以及豪邁壯麗的層次,使得詩文、賦等文學作品有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