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詩煽情結束後,宋詩開始「講理」,單議論這一塊也就佩服宋詩

2020-12-15 西魏遺少

相比唐詩的性情揮灑,宋詩似乎更加注重以議論為主的言理性。

如果說唐詩偏重煽情,宋詩則習慣「講理」,這裡有滔滔不絕的雄辯,也有娓娓到來的敘說,有慷慨激昂的陳詞,還有細緻入微的剖析,都不同程度、不由自主地向「議論」傾斜。

似乎宋人總要借詩明確表示政治觀點、諷喻意圖或政治主張。他們大概也就認住了一個理兒:詩歌就是要對社會政治發表看法的,就是要作理論探討,反映思想見解的,當然也就不妨直截了當地陳敘了。

不可否認,宋詩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個詩歌高潮,宋人留下的詩篇數量比唐詩、宋詞都要多。

相比大唐時期安定繁榮的社會局面,宋代的詩人多了憂國憂民的感傷情懷。因為在宋朝激烈的政治競爭中,大批高層政治家兼詩人都被捲入其中。比如,範仲淹所作的《猛虎行》、《聞尹師魯謫富水》等。再如王安石在熙豐變法時期,不遺餘力地以詩歌的形式宣傳、歌頌新法,先後寫成了《發廩》《歌元豐》等。

有贊同變法的,自然也就有反對的,蘇軾就是其中之一。他所寫的《寄劉孝叔》,詩中提到:「君王有意誅驕虜,椎破銅山鑄銅虎。聯翩三十七將軍,走馬西來各開府。南山伐木作車軸,東海取鼉漫戰鼓。汗流奔走誰敢後,恐乏軍興汙資斧。保甲連村團未遍,方田訟諜紛如雨。爾來手實降新書,扶剔根株窮脈癳縷。詔書惻恆信深厚,吏能淺薄空勞苦。」

詩中諷刺了宋神宗、王安石對外開放、對內變法,本想富國強兵,實則加重了百姓負擔,引起民間訴訟紛紜。不過讀起來,蘇軾的詩明顯沒有詞意境開闊。

鑑於宋代的特殊國情,從北宋建國到南宋亡國為止,外患不斷,戰爭不絕,宋詩中表現出的感嘆國勢衰弱,反對妥協投降,要求殺敵復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唐詩要熾熱和深切得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愛國主義在宋詩中獨佔鰲頭,以如何保衛國家、收復國土為基本出發點的愛國詩大量湧現。詩人陸遊,更以激昂悲壯的歌聲,成為南宋詩歌的高峰。例如《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徑,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在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些詩中,不管是寄意恢復、立志北伐、批判苟生,還是懷念故土,眾詩人始終把「國家」的概念放在最高地位。因而稱得上是詩歌中真正的愛國詩。

宋詩不但描寫了一般的男耕女織田園式的生活,而且擴大到像漁夫、縴夫、城市貧民、手工業者、各種工匠、小販等其他勞動者。在梅光臣的《陶者》一詩中寫到「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就描述了一個陶者燒窯製造磚瓦的生活情況。

歐陽修的《邊戶》中「家世為邊戶,年年常備胡,兒童習鞍馬,婦女能彎弧。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則是對居住於宋遼交界處的居民生活的描寫。

宋詩反映社會的深度更為深刻、細緻。例如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

在這類詩中最為生動的是範成大的《催淚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裡正敲門來。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爾!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五十六個字,卻有情節,有人物,展現了一個頗有戲劇性的場面,使人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恨可悲。

聰明的宋詩人對詩歌運用的熟練程度已經到了「無事不可言,無意不可入」的地步。蘇軾的《無錫中賦水車》中「翻翻聯聯銜尾鴉,葷葷確確蛻骨蛇。分疇翠浪走雲陣,刺水綠針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飛沙,鼉鳴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見老翁泣,喚取阿香推雷車。」

陸遊的《嶽池農家》:「買花西舍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誰言農家不入時?小姑畫得城中眉。」就是對農家結婚的描寫;範成大《勞畲耕》中「峽農生甚艱,斫畲大山顛。赤埴無土膏,三刀財一田。頗具穴居智,只雨先燎原。雨來亟不種,不爾生不蕃」,則是對燒荒畲田種植莊稼的敘述。

宋詩平淡、質樸、詼諧,讀完唐詩宋詞,在吟誦宋詩,於議論中見思想力度,感嘆社會風情,別有風味。

相關焦點

  • 與唐詩PK總是很受傷?宋詩「句句出深思」追求向內思考很難得
    在古代文學的眾山頭中,對於「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句話,領悟很痛者,一定有宋詩。《全唐詩》在清朝就問世了,而《全宋詩》的編纂,起於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1998年才出版。隨著宋詩研究擁有愈發堅實的文獻基礎,同時點燃公眾興致的,還是和唐詩的「千古PK懸案」。
  • 宋詩光芒璀璨,聊聊宋詩的幾個流派
    其實宋詩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可以和唐詩的成就媲美。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作品質量,都可以和唐詩爭長論短。熟悉宋詩的人都知道,宋代的詩壇有十幾個風格流派,有很多文人參與到詩歌創作和是詩歌評論。由此還出現了一個新的文體叫詩話,評論詩歌、詩派、詩人創作得失和記載詩家故事。首先研究宋代詩歌流派的文人叫方回,他是宋末元初的文人。
  • 梅堯臣開創宋詩新氣象,為宋詩開山祖師。農家田園之詩尤為突出!
    而宋詩就呈現了這一點,比如楊萬裡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個景色你在任何有荷的地方都能看到這就是很高的寫作境界了,也同詩人仔細觀察有很大關係。而本人在寫相關詩詞文章時,也同時發現唐詩的風景有時配圖相對難。但是宋詩配圖特別好配。尤其是現代照片都很容易同宋詩配起來。
  • 宋詩裡最不容錯過的一首詩,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宋詩雖然在流傳程度上不如唐詩,不過裡面也還是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並且有一些作品更是還充滿了哲理,這也正是宋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其實唐詩它儘管成為了一座高峰,可是它與宋詩比較起來,則又是缺少了一份哲理,反而這一份哲理卻是在宋詩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 周絢隆:錢鍾書選唐詩
    「文化大革命」打斷了工作,一九七四年繼續工作,直到毛主席詩詞翻譯完畢才全部結束。這麼多年的翻譯工作,都是在中央領導下的集體工作。集體很小,定稿組只二三人,翻譯詩詞組只五人。鍾書同時兼任所內的研究工作,例如參加古典組的《唐詩選注》。這兩段文字至少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二十世紀後半葉,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宋詩和唐詩選注工作,都是在當時的所領導統一部署下開展的。
  • 這十首宋詩,很適合中年讀
    隨著年歲的漸長,思想的成熟,人到中年,卻喜歡上了宋詩。宋詩如一杯陳年的普洱,氣韻醇厚,平淡典雅,理趣橫生,回味悠長。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重點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只要銳意攀登,登高一定會望遠;只要個人埋頭苦幹,進取追求,那麼任何挫折和困難都是不必畏懼的。
  • 品8首宋詩中的無邊春色
    我很少介紹宋詩,因為除了有數的幾位大家之外,很多詩人似乎都著了魔一般,寫起詩來似乎也將填詞的細膩纖巧給帶了進去,於是總不願意去讀屈指可數的、我所喜歡的幾位大家以外的作品,也不想去細品,這並不十分好。宋詩能夠留存到現在的,自然有它留存下來的理由,畢竟歲月已經如同大浪淘沙般篩去了很多劣質的存在。今天就來介紹8首宋詩,看看這些作品之中的無邊春色。
  • 宋詩管錐 - 中國教育新聞網
    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視域開闊,特色鮮明,雖不是《管錐編》《談藝錄》那樣的煌煌大著,卻同樣享有盛譽。該書自序,錢先生論及選作「去取的標準」,堪稱精彩紛呈的詩論。所選詩作之前,詩人簡介文字,每作點評臧否,涉筆成趣,簡直灼見睿識的現代「詩話」,令人悅目賞心。這裡選刊關於蘇軾、秦觀各一則,可窺其一斑。
  • 一生必背的50首經典宋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收藏
    我們每個人一定能背幾首唐詩,那麼,你能背幾首宋詩呢?唐詩之外,宋詩也是明珠般的存在。宋詩重說理,「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重理趣。每每我們讀宋詩,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或哲理。今天隱娘總結了50首經典的宋詩,其中很多作品都入選了中小學教材,每一首都是經典名作,值得詩友們背下來。《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大半生坎坷之後,這是錢、楊夫婦首次擁有了一個安妥的居所。錢鍾書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就在這間居所裡,大約從1983年起,錢鍾書、楊絳夫婦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年、錢選楊抄的「唐詩日課」。錢先生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選幾首,楊先生也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練習書法之用。
  • 為你選詩,為我抄詩,唐詩裡有「錢楊」最美的事
    楊絳手稿《錢鍾書選唐詩》書封我覺得,《錢鍾書選唐詩》首先是一部情書。注意這個量詞,情書往往是「一封」,情深的也不過「一疊」,但錢鍾書花了7年多時間,選了1997首唐詩,楊絳則把這些詩都抄了一遍,還加上了自己的批註。這不是情書是什麼?
  • 全詩無一生僻字,楊萬裡的這首寫雪詩,冬至時分讀最合適了
    最愛東山晴後雪,軟紅光裡湧銀山。——楊萬裡《雪後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後雪二絕句》言語簡明,毫不晦澀難懂楊萬裡詩用語簡潔明了,不像其他詩人的詩晦澀難懂,引用典故,故意使用生僻字,運用很多的技巧,他的詩讓人一讀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這首詩便是如此。觀察仔細,事物描寫細膩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便可以看出,詩人對雪的觀察十分仔細,由此才可以細膩地描寫身邊的景物。
  • 宋詩「開山祖師」最著名的一首詞,被王國維譽為:詠春草絕調
    梅堯臣是北宋著名的詩人,他出身貧寒,但是酷愛讀書,他的仕途之路比較坎坷,十六歲時鄉試不中,後來進入官場後,卻得到錢惟演的賞識和提拔,也是因為錢惟演,他結交了歐陽修等名士。後來梅堯臣在京任職,自己定了一條「不登權門」的規定,即便是對自己的好友歐陽修,他也不願意到他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