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日本古裝影視時,會發現裡面的那些武士,他們頭頂中間通常都不留頭髮,僅對側後方的頭髮進行保留,這樣一個古怪的髮型讓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日本人要特意留這樣一個髮型呢?
其實,日本武士們的這個古怪髮型,也有個非常高大上的名字,它叫做「月代頭」。
至於這個「月代」究竟是個什麼意思,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目前已經無從得知,我們只知道它日本戰國時代最流行的髮型,幾乎所有的武士階層都會留有這樣一個髮型。
那麼,日本武士的這個「月代頭」又是怎樣興起的呢?這個還要從日本戰國時代說起。
在13世紀以前,日本人的髮型和中國漢人的髮型大致一樣,都是留著傳統的中式髮型,即在頭頂梳髮髻;但等到13世紀末的時候,隨著軍閥割據和戰亂不斷,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的日本,由於對武力的崇尚,武士和浪人紛紛登場,而這些武士和浪人,也是戰場的主力軍。
大家知道,日本武士在戰場作戰時,大都會戴一種類似中國唐朝兜鍪的頭盔,雖然這種頭盔在戰場上能很好的保護武士的頭部,但因其自身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頭盔比較重,所以也給武士們帶來了許多弊端。
比如,如果武士們繼續留著以前的頭頂梳髮髻,會嚴重影響頭盔的固定,尤其在戰鬥中很容易造成頭盔傾斜,從而影響戰鬥;同時,在戰爭搏殺中,長長的頭髮也往往會因各種原因而散落,這時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便會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影響戰鬥。
根據日本古文獻記載,當時有很多武士就是因為自身的頭髮擋住了自己的視線,因此丟掉了性命。
因為類似的原因,不少日本武士就將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剃除,這樣即便頭髮在戰鬥中散落,也只是披散於頭部兩側和後背,不會影響自己的視野。由於其效果明顯,武士們開始紛紛效仿,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不成文的傳統,不過這種剃髮也只限於武士階層。
等到戰國時代結束,日本開始進入由德川幕府開創的江戶時代。
雖然,江戶時代的主旋律是和平,但月代頭作為武士戰鬥的象徵,以及居安思危之意卻被保留並普及到了整個武家社會。
在隨後百年時間裡,日本武士的這種文化一直沿著階級在有序地傳遞著,最早是他們將這種文化習氣傳遞給尚未成型的武家,後來這些尚未成型的武家又將這一文化傳遞給了町人百姓,也因此,月代頭得以在町人(主要是商人和城市居民)之中全面普及。
最後,在整個江戶時代,日本除了皇族,醫者,僧侶,儒學者以及賤民以外,月代頭幾乎成為所有男士的髮型標準。
當然,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月代頭實在是一種醜陋到了極致的髮型,但一件事物的美醜之分,往往取決於觀賞者的審美標準,而審美標準又與處於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日本人的審美觀,往往離不開一個「淨」字,即清潔感。
這種清潔感有一定的宗教因素,如最早人們將與死亡生物接觸的行為歸為「不淨」,因此就有了「不淨役人」的概念,而清潔感同樣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理解為「乾淨」。在當時的日本,月代頭也可以看作古代日本人乾淨審美的一部分。
或許,有人會說把頭髮全部剃掉,豈不是更乾淨了,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在日本江戶時代,百姓們有著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當時光頭也有光頭適用的階級,只有僧侶以及醫者等身份才應剃光頭。僧侶剃光頭,是為了表明與俗世訣別;醫者剃光頭(也有束髮的醫者)是表示身份脫離於體制以外。
所以對於廣大町人(主要是商人和城市居民)來說,他們是沒有辦法剃成光頭的,在這種背景下,月代頭這種既有特殊含義、同時又比較乾淨的髮型,自然成為他們眼中最時尚、最美麗的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