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打仗時,為何總背一個大包袱?包袱裡裝的是啥

2020-12-13 格子說歷史

引言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一句出自於木蘭詩,講出了戰場之悲慘,以及士兵馬革裹屍的悲壯。

的確在古代戰場上,雖然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但是每一次作戰的卻不是那些君主,而是普通的百姓。每一次的是非成敗轉頭空,背後不僅僅有君王的悲哀,還有很多士兵的屍骨。

正如秦惠文王所說,將軍們知戰之利也知戰之苦,這句話說的很正確,可謂是說破了戰爭的悽涼。因此在歷史上有很多的人抗拒戰爭,甚至在隋煬帝時期為了反抗兵役,大家都進行自殘。當年,因為君主的無限制索取,打仗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悲哀。

不過日本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在相當多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軍人崇尚玉碎精神,每每出戰,必須強調戰死。而且這之中中佼佼者,就是那些武士,他們不僅作戰十分英勇,而且特別好戰不怕死,曾經在嘉靖萬曆朝帶給中國無限的壓力。不過怪異的是,這些剽悍的戰士們,卻老喜歡背著個大包袱,看起來滑稽的東西,其實背後蘊含大秘密,那麼這究竟是為何呢?

一、喜歡背東西的日本武士

在講武士背後的大包袱之前,首先要來了解一下日本人的文化特色,如果大家看過很多日本電影,就會知道日本女人的和服經常喜歡在背後背個枕頭。記得早些年人們就調侃,日本女人之所以被這個東西,其實就是為了做某些事情方便,在當年戰國人口大規模減少,這是政府提倡的多生育行為。

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事實上日本女性背著一個枕頭是有文化內涵。首先第一點我們要肯定,這個東西不是枕頭而是腰帶結它最大的作用是起到美觀。當然在中國人看來可能覺得有些多餘,其實這東西和蝴蝶結一樣,但日本女人走路的時候,感覺自己宛如飛蝶一般,有羽化而登仙的感覺,而且配上她們輕盈的步伐和木屐的響聲,會帶給人一種另類的美感。

此外,腰帶結的背後其實還有著身份的變化,如果背後打成一個蝴蝶結,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女子是一個未婚少女,因此大家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可以去追求。但假如這個女子將腰帶結打成方形的,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女子已經是人妻,那就不能隨意打擾了。因此日本人的文化就是這樣,喜歡在身上背東西,不僅僅是一個裝飾,而且蘊含著重要的內涵。

不過與日本女人不同的是日本男人,特別是日本武士,他們不再是背著一個腰結帶,而是背著一個大包袱,這個大包袱看起來一點都不美觀,甚至還有點笨重,不過也同樣是蘊含著內涵,甚至還是一種榮譽。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二、母衣

按照官方的說法,日本武士背的那個大包袱,其實名字叫做母衣,是一種輔助性的戰爭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這一東西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當年日軍的衝突都是小規模的戰爭,而且那時候的武士都流行騎馬打仗。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武士往往要披著一個長長的布條,然後發起衝鋒。這種長條在奔跑的時候,不會像披風一樣非常拉風,但是卻會在背後鼓起一個包,據說這麼做可以抵擋流矢的攻擊。

此後到了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已經不斷的擴大,原先的長披風就顯得有些累贅,因為四面八方都是人,披風太長容易被別人給扯下馬。於是人們又進行了改進,他們發明了一種,通過母衣鼓和母衣串做的竹籠子套在自己身上,然後在外面罩上一個披風

經過這麼一改造以後,這個母衣的防禦措施變得更好,一般來說背後如果有敵人偷襲,將會減少更大的損失,而且讓士兵得以反應過來,靈活面對後方敵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大家看過日本戰國時期的作品就會發現,這種東西太過於拉風顯眼,整個人就好像馬上的烏龜一樣,因此會惹得很多人重點攻擊他。因此雖然這個東西防禦措施變得更好的,但也更加引人注目,亂軍叢中也是非常危險。

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曾經這種母衣慢慢地由原先的預防手段變成了榮譽。例如在史書記載中,織田信長就把它當成一種榮譽裝,不僅他自己穿著塑造了雕塑,而且還在自己的手底下組織了兩支著名的母衣眾,這支部隊包括赤母衣眾以及黑母衣眾,每支人數各10人。

這支部隊是榮譽的象徵,而且要的就是這種拉風的效果,因為他們要負責在戰場上傳遞命令,每一次的來來往往都會極大的鼓舞士兵的士氣,並且教導他們該向何處發起進攻。

因此曾經的危險反而變成了最顯眼的鼓舞手段,可見母衣的變化有多大?但一般來說,當時的母衣眾成為了榮譽的象徵,如果能夠穿上母衣,就代表著已經進入了軍隊的上層,可以與主公貼身作戰。

三、母衣背後的秘密

有學者從這一事物推演,認為日本人作戰不怕死的玉碎精神其實也可以從此看到端倪,因為穿母衣進行衝鋒往往代表著全軍覆沒,因為作戰太不方便了,而且太顯眼了。但日本人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之中不斷的衝鋒,來彰顯自己的勇敢,可見他們後來打仗不怕死,並且求死的心是由來已久的。

但大家也不要過度的高看日本武士,因為如果對於母衣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又會發現,原來不怕死的背後也是有著無奈。因為母衣本身的含義並非是鼓勵人們以命相搏,而是蘊含著母親的子宮的含義,這就意味著每一個穿上母衣的士兵猶如在母親的懷抱之中,他們不是不怕死,而是非常害怕死亡,希望能夠一直與生命並存。因此這些剽悍的日本武士,其實也有恐懼的一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些士兵發動衝鋒之時非常的愛惜生命,為什麼他們還要表現得如此不怕死呢?這或許就和日本人矛盾的心理有關,一方面日本人對於生命非常重視,而且面對多災多難的環境,更容易懂得團結。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男人特別注重大男子主義精神,而且後來得到了陽明心學的補充以後,他們更是認為,死就應該死得有價值,片面的截取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內涵,於是就變成了一群玉碎衝鋒隊。

因此後來美國人在研究日本人的時候也是感慨萬千,認為這些封建時代的日本人,非常瘋狂,但是又很矛盾。

結語

所以回首來看當年的歷史,還是能從日本武士身上看到一些歷史文化。這個國度一直想要追求一種自尊自信,並且一直在苦難之中苦苦的掙扎。

但可惜的是,他們在追求自尊自信的過程中,走了錯路,一方面他們對於生命十分愛惜,因此十分想要霸佔別人的東西來養活自己,但另一方面又十分的大男子主義,做什麼事情都十分的呆板,每次都是鑽了死胡同不回頭,就好像當年的張鼓峰戰役一樣,覺得血肉之軀可以硬撼鋼鐵坦克。因此日本歷史上走了很多的彎路,甚至差點沒能再站起來,都是受到了當年一些傳統的影響。

如今的日本人民更加的熱愛生命,更加的追求民主。或許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像武士的母衣一樣,他們其實也並不想打仗,也不想要玉碎衝鋒,他們只想躺在媽媽的懷抱裡面,享受片刻的恬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每次打仗,為何要背一個神秘「烏龜殼」,作用匪夷所思!
    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從古代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日本這個名字,還是來自於唐朝皇帝在國書中對它的稱呼。雖然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來自中國,不過經過長遠的發展,他們自己也有了獨特的文化氛圍,今天我們說的日本武士,他們的一些獨特之處只有日本才有。
  • 日本女人穿和服出門,為什麼一定要背一個「小包袱」?
    因此日式和服與漢服相類似,均以寬衣大袖為特徵,沒有一粒衣扣,穿著時須用腰帶固定。我們經常在日本影視裡面看到的女式和服則更為特別,又寬又長的腰帶束住衣服後,還要在背後結成一個「小包袱」,像是用來裝物品的背包,又像是一個「小枕頭」。那麼本文將來探究一下女士和服這個特別的部分是如何演變來的?這個「小包袱」又有什麼特別的作用呢?
  • 為什麼日本小朋友周歲抓周,還要背個2公斤包袱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周歲抓周的習慣,日本也有,而且小朋友在抓周的時候要背著2公斤的包袱,快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吧。日本小朋友抓周也是在1周歲的時候,根據傳統,小孩子要背上一個叫「一升餅」的包袱。一升餅是由一升糯米做成的一個大餅,(約2公斤重),然後包在布裡做成包袱讓小朋友背在身上。為什麼要背那麼重呢,其實也是有講究的。「一升」在日語裡的發音和「一生」是一樣的,一升糯米約1.8公斤,製成餅差不多2公斤,所以背上這麼一個大餅,如果1歲的寶寶可以站起來走兩步的話就寓意著:孩子可以一生無少食之憂,一生都可以健康地度過。
  • 為什麼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在後背都會背一個包?是做什麼用的呢?
    為什麼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在後背都會背一個包?是做什麼用的呢?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就是日本人所穿的和服上都會有一個包,而武士身上都會背一個大包袱,女子身上則會背著一個小枕頭一樣的東西,那麼為什麼他們會背這樣一個包呢?這種包又是做什麼用的呢?其實日本的騎馬武士裡面根本沒有東西,而是他們為了保證安全而進行的一個戰具。
  • 日本人用包袱布包裹文化
    源自進入澡堂披的白布據說,日本最早的包袱布已經有超過1200年的歷史。它陳列在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博物館裡,作為國寶供人參觀。不過包袱布廣泛應用於日本人的生活還要感謝澡堂文化。後來,這一習慣開始流行於平民中,他們去公共澡堂洗澡時自帶花色各異的布,坐在上面更衣,洗完澡後將溼衣用這塊包袱布包好帶走。包袱布逐步被日本人視為攜帶東西的便利工具,衣服、盒子、工具、瓜果、瓶罐等各種形狀的東西都能被日本人放在包袱布中。在日本有這樣的說法:「一塊布如果安排得當,可以包下一切可能的東西」,有日本人表示,看到包袱布就感覺「可以包裹下整個世界」。
  • 日本女人穿和服出門,為什麼要背一個「小包袱」?原因是這樣的
    日本的和服可以說是日本的傳統服飾了,即使到了現代,還有很多的日本女性經常會穿著和服出門。我們在很多的相關影視劇中都可以了解到日本和服的樣式,但是,大家是不是經常會發現日本女人穿的和服,為什麼背後都有一個「小包袱」,這個「小包袱」的作用是什麼呢?
  • 日本女子和服為什麼有個小「包袱」,裡面裝著什麼?原來是這樣
    身穿和服的日本婦女,後背腰間的那個小「包袱」,常常引起人們種種有趣的猜測:穿和服為什麼一定要背那個小包?小包裡裝著什麼?要解開這個謎,還要從日本和服的衣帶講起。衣帶的歷史,同日本民族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原始時代,人們還不知道何為衣服時,就已在腰間紮上植物纖維做成的帶子,用來懸掛生產用具和各種裝飾品。到了古墳時代(約公元三世紀),出現了用來固定短衣的細帶。公元六至八世紀,中國的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日本人在服裝上也開始模仿中國,朝廷頒布了《大寶衣服令》,對文武官員及其眷屬在身著禮服、朝服和制服時分別系何種衣帶作了詳細規定。
  • 日本女人背後的「小枕頭」,武士背後的「大枕頭」,究竟有何用?
    另外,與之相對的,在日本古裝電影裡,常常會看到衝鋒陷陣的日本武士,在背後背上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甚是奇怪,又有什麼用呢?眾所周知,日本的很多文化曾發源於中國古代秦漢時期,包括日本文字。日本和服也不例外。
  • 日本女子背後的「小枕頭」,武士背後的「大枕頭」,到底有何用?
    行走在日本大街,常常會看到日本女人的和服在背後常常會背個「小枕頭」,這種獨特的服裝形式,在吸引人的同時,更成為一種專屬的文化存在,到底有什麼用呢?另外,與之相對的,在日本古裝電影裡,常常會看到衝鋒陷陣的日本武士,在背後背上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甚是奇怪,又有什麼用呢?眾所周知,日本的很多文化曾發源於中國古代秦漢時期,包括日本文字。日本和服也不例外。
  • 娛樂圈最沒有偶像包袱的男神,背「民工袋」出行,演繹另類時尚
    娛樂圈最沒有偶像包袱的男神,背「民工袋」出行,演繹另類時尚時尚界向來是我等凡人理解不了的地方,歷年來一些國外的秀場上,出現的那些奇葩造型,讓我等深深感到疑惑的同時,也著實get不到美感,無法和設計師產生靈魂上的共鳴。
  • 日本女性穿和服時,後面這個「包袱」有什麼用?原來「貓膩」在這
    就拿和服說吧,和服我們都知道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世界各地都十分出名。尤其是和服少女,曼妙的身姿和婉約的形象,十分美麗。和服在最早的時候叫做吳服,現代格式的和服是唐朝時期傳回日本,經過歷史的沿革後,才形成了如今的獨特文化。要說起和服和漢服最經典的不同,就是女士和服後的小包袱,很多人會疑問,日本和服後面這個「小包袱」,帶上這個的意義是什麼?
  • 如何卸下包袱
    文章裡,都是我自己寫給自己的話。「怎麼弄得跟搞推銷的似的,他怎麼就不明白,光憑他這麼瞎碰,是不可能有機會的」今天看到馮唐的這段話:知道自己。這像句廢話,但知道自己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潛力,要從不自信開始,不裝、不騙、不走捷徑。
  • 二戰時日本士兵都會背個包,他們的包裡都裝了些什麼?為何不離身
    「朝廷不使餓兵,目下邊報警急,若要打仗,我們是不去的。」在二戰中,日本除了侵略中國,還侵略了周邊一些小國家,當時日本軍隊做了很多壞事,受到了全世界的譴責。日軍的裝備相對精良,因此比較難對付,抗戰也打了十四年,如今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軍人在行軍的時候會背一個包,就算打仗也不願意放下來,究竟是為何呢?日本軍人背的包裡面有什麼東西,有多重?
  • 塞爾維亞:從南斯拉夫解體後,身背3層「包袱」,解脫之路在哪?
    南斯拉夫解體後,最難受的國家為何是塞爾維亞?3層包袱壓在身上東歐劇變後,歐洲曾經強大國家南斯拉夫開始解體,南斯拉夫解體時間很長,最初克羅埃西亞等國家最先解體出來,過上幸福生活。但塞爾維亞卻經歷過三輪解體後,最終才於2006年與黑山分開。
  • 上帝給人的兩個包袱,看完心裡真舒服!
    上帝指派了三個人,交給他們各兩個包袱,並且要他們在名為「人生」的道路上競走,目的地是叫做「幸福」的終點。第一個人走得很痛苦,他覺得身上的包袱很沉重,幾乎把他壓垮了;他一路上汗水淋漓,每跨一步,就要流下一行眼淚。
  • 五福捧壽、壽山福海、海屋添籌與搭包袱
    恭王府在介紹「福」文化時,展出了幾幅搭包袱蘇式彩畫。有幾個地方,我覺得可以探討下。1.
  • 畫卷記敘日本武士用屁打仗,還被奉為日本國寶
    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文人們都會拿起自己的筆來描寫當時的社會矛盾、動蕩場景,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支持,日本的文人也是如此。與我們一般所認知嚴肅的反映變革作品不同,日本有幅國寶級的繪畫相當異類、獵奇。直到我看到一副日本戰鬥連軸畫後,才知道我的想像力實在太狹隘了。上圖人們光著屁股,互對著對方放屁,以屁為武器打仗。甚至騎著馬也對著敵人放起狂風亂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還有把屁滿滿當當地儲藏在藍色袋子裡,把袋口朝著敵人就是一頓猛屁攻擊。
  • 裝棉花包袱解不開,中年男子直接拿打火機燒繩子,萬斤棉花燒成灰
    文/海盜君標題:裝棉花包袱解不開,中年男子直接拿打火機燒繩子,萬斤棉花燒成灰一男子棉花包袱解不開用打火機燒的事情,引發關注。一男一女開著一輛電動三輪車運了好幾個大包袱過來,包袱內都是裝的棉花。中年男子拿了一個紅色的包袱拖到了棉花堆上,隨後站在棉花堆中試圖將包袱解開。沒想到男子解不開包袱,直接下意識地伸手從褲兜中掏出打火機,居然試圖用打火機將繩索燒斷。
  • 《綜藝喜劇王》本應5大團隊,卻沒寫嘻哈包袱鋪
    從海報上來看,內地當紅的民間團體喜劇演員差不多都來了,郭德綱、嶽雲鵬、郭麒麟、沈騰、馬麗、常遠、艾倫、小瀋陽、宋小寶、宋曉峰、文松、小沈龍、賈玲、張小斐一個不少。《歡樂喜劇人》6屆總冠軍來了4個,5大民間喜劇團隊精華盡出,如果這些人相聚在《綜藝喜劇王》的舞臺,還有哪一個喜劇綜藝可以與之媲美呢?
  • 無與倫比 Vibram Furoshiki包袱鞋
    其實剛剛拿到快遞沒有打開塑膠袋之前我以為是某運動表品牌寄來得測試產品,因為是個正方體盒子完全不會讓你覺得裡面會是裝的鞋子。和旁邊得雞蛋比較應該能很直觀看出。鞋盒標籤 牛仔色 適合42-43  打開盒子,這麼小一個小包裝著一雙鞋,想想也對官方照片有介紹,該鞋體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