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一句出自於木蘭詩,講出了戰場之悲慘,以及士兵馬革裹屍的悲壯。
的確在古代戰場上,雖然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但是每一次作戰的卻不是那些君主,而是普通的百姓。每一次的是非成敗轉頭空,背後不僅僅有君王的悲哀,還有很多士兵的屍骨。
正如秦惠文王所說,將軍們知戰之利也知戰之苦,這句話說的很正確,可謂是說破了戰爭的悽涼。因此在歷史上有很多的人抗拒戰爭,甚至在隋煬帝時期為了反抗兵役,大家都進行自殘。當年,因為君主的無限制索取,打仗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悲哀。
不過日本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在相當多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軍人崇尚玉碎精神,每每出戰,必須強調戰死。而且這之中中佼佼者,就是那些武士,他們不僅作戰十分英勇,而且特別好戰不怕死,曾經在嘉靖萬曆朝帶給中國無限的壓力。不過怪異的是,這些剽悍的戰士們,卻老喜歡背著個大包袱,看起來滑稽的東西,其實背後蘊含大秘密,那麼這究竟是為何呢?
一、喜歡背東西的日本武士
在講武士背後的大包袱之前,首先要來了解一下日本人的文化特色,如果大家看過很多日本電影,就會知道日本女人的和服經常喜歡在背後背個枕頭。記得早些年人們就調侃,日本女人之所以被這個東西,其實就是為了做某些事情方便,在當年戰國人口大規模減少,這是政府提倡的多生育行為。
但其實這只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事實上日本女性背著一個枕頭是有文化內涵。首先第一點我們要肯定,這個東西不是枕頭而是腰帶結,它最大的作用是起到美觀。當然在中國人看來可能覺得有些多餘,其實這東西和蝴蝶結一樣,但日本女人走路的時候,感覺自己宛如飛蝶一般,有羽化而登仙的感覺,而且配上她們輕盈的步伐和木屐的響聲,會帶給人一種另類的美感。
此外,腰帶結的背後其實還有著身份的變化,如果背後打成一個蝴蝶結,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女子是一個未婚少女,因此大家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可以去追求。但假如這個女子將腰帶結打成方形的,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女子已經是人妻,那就不能隨意打擾了。因此日本人的文化就是這樣,喜歡在身上背東西,不僅僅是一個裝飾,而且蘊含著重要的內涵。
不過與日本女人不同的是日本男人,特別是日本武士,他們不再是背著一個腰結帶,而是背著一個大包袱,這個大包袱看起來一點都不美觀,甚至還有點笨重,不過也同樣是蘊含著內涵,甚至還是一種榮譽。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二、母衣
按照官方的說法,日本武士背的那個大包袱,其實名字叫做母衣,是一種輔助性的戰爭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這一東西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當年日軍的衝突都是小規模的戰爭,而且那時候的武士都流行騎馬打仗。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武士往往要披著一個長長的布條,然後發起衝鋒。這種長條在奔跑的時候,不會像披風一樣非常拉風,但是卻會在背後鼓起一個包,據說這麼做可以抵擋流矢的攻擊。
此後到了戰國時代,戰爭的規模已經不斷的擴大,原先的長披風就顯得有些累贅,因為四面八方都是人,披風太長容易被別人給扯下馬。於是人們又進行了改進,他們發明了一種,通過母衣鼓和母衣串做的竹籠子套在自己身上,然後在外面罩上一個披風。
經過這麼一改造以後,這個母衣的防禦措施變得更好,一般來說背後如果有敵人偷襲,將會減少更大的損失,而且讓士兵得以反應過來,靈活面對後方敵人。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大家看過日本戰國時期的作品就會發現,這種東西太過於拉風顯眼,整個人就好像馬上的烏龜一樣,因此會惹得很多人重點攻擊他。因此雖然這個東西防禦措施變得更好的,但也更加引人注目,亂軍叢中也是非常危險。
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曾經這種母衣慢慢地由原先的預防手段變成了榮譽。例如在史書記載中,織田信長就把它當成一種榮譽裝,不僅他自己穿著塑造了雕塑,而且還在自己的手底下組織了兩支著名的母衣眾,這支部隊包括赤母衣眾以及黑母衣眾,每支人數各10人。
這支部隊是榮譽的象徵,而且要的就是這種拉風的效果,因為他們要負責在戰場上傳遞命令,每一次的來來往往都會極大的鼓舞士兵的士氣,並且教導他們該向何處發起進攻。
因此曾經的危險反而變成了最顯眼的鼓舞手段,可見母衣的變化有多大?但一般來說,當時的母衣眾成為了榮譽的象徵,如果能夠穿上母衣,就代表著已經進入了軍隊的上層,可以與主公貼身作戰。
三、母衣背後的秘密
有學者從這一事物推演,認為日本人作戰不怕死的玉碎精神其實也可以從此看到端倪,因為穿母衣進行衝鋒往往代表著全軍覆沒,因為作戰太不方便了,而且太顯眼了。但日本人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之中不斷的衝鋒,來彰顯自己的勇敢,可見他們後來打仗不怕死,並且求死的心是由來已久的。
但大家也不要過度的高看日本武士,因為如果對於母衣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又會發現,原來不怕死的背後也是有著無奈。因為母衣本身的含義並非是鼓勵人們以命相搏,而是蘊含著母親的子宮的含義,這就意味著每一個穿上母衣的士兵猶如在母親的懷抱之中,他們不是不怕死,而是非常害怕死亡,希望能夠一直與生命並存。因此這些剽悍的日本武士,其實也有恐懼的一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些士兵發動衝鋒之時非常的愛惜生命,為什麼他們還要表現得如此不怕死呢?這或許就和日本人矛盾的心理有關,一方面日本人對於生命非常重視,而且面對多災多難的環境,更容易懂得團結。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男人特別注重大男子主義精神,而且後來得到了陽明心學的補充以後,他們更是認為,死就應該死得有價值,片面的截取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內涵,於是就變成了一群玉碎衝鋒隊。
因此後來美國人在研究日本人的時候也是感慨萬千,認為這些封建時代的日本人,非常瘋狂,但是又很矛盾。
結語
所以回首來看當年的歷史,還是能從日本武士身上看到一些歷史文化。這個國度一直想要追求一種自尊自信,並且一直在苦難之中苦苦的掙扎。
但可惜的是,他們在追求自尊自信的過程中,走了錯路,一方面他們對於生命十分愛惜,因此十分想要霸佔別人的東西來養活自己,但另一方面又十分的大男子主義,做什麼事情都十分的呆板,每次都是鑽了死胡同不回頭,就好像當年的張鼓峰戰役一樣,覺得血肉之軀可以硬撼鋼鐵坦克。因此日本歷史上走了很多的彎路,甚至差點沒能再站起來,都是受到了當年一些傳統的影響。
如今的日本人民更加的熱愛生命,更加的追求民主。或許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像武士的母衣一樣,他們其實也並不想打仗,也不想要玉碎衝鋒,他們只想躺在媽媽的懷抱裡面,享受片刻的恬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