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卷記敘日本武士用屁打仗,還被奉為日本國寶

2020-12-26 愛歷史的黃油薯片

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文人們都會拿起自己的筆來描寫當時的社會矛盾、動蕩場景,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支持,日本的文人也是如此。

與我們一般所認知嚴肅的反映變革作品不同,日本有幅國寶級的繪畫相當異類、獵奇。

屁合戰

古代戰爭基本上都是冷兵器,在近代,才有了火藥、槍枝彈藥、飛機坦克。較為創造性的武器,有在科幻片中常出現的雷射槍、鐳射槍等。

直到我看到一副日本戰鬥連軸畫後,才知道我的想像力實在太狹隘了。

上圖人們光著屁股,互對著對方放屁,以屁為武器打仗。甚至騎著馬也對著敵人放起狂風亂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還有把屁滿滿當當地儲藏在藍色袋子裡,把袋口朝著敵人就是一頓猛屁攻擊。

這可不是搞笑圖,這可是以其精湛、生動的畫技和敘事,被譽為日本國寶、現由早稻田大學珍藏的連軸畫卷《屁合戰繪卷》

《屁合戰繪卷》繪自日本江戶時代,總長度10米,描繪了古時日本如何用屁作戰的故事。

話說,有一天,一群武士在其樂融融地吃火鍋。注意!他們吃的可不是什麼肥牛卷、毛肚,鍋裡的是黃豆,黃豆在他們胃裡消化後就是他們的武器。

之後他們遭遇襲擊,他們立刻挽起長袍,對著敵人放屁。屁合戰正式開始。

得益於吃了兩大鍋黃豆火鍋,武士們屁的威力甚至能吹得人仰馬翻。

另一組人最後試圖用屏風抵擋攻擊,但也無濟於事。

甚至連貓咪也逃不過被屁吹走的命運。

《屁合戰繪卷》的創作原因

雖然畫卷呈現了一個相當怪異的戰爭故事,但現如今人們對這幅畫卷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大概繪於江戶時代。

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大量的外國人湧入當時傳統封閉的國家,帶來不同的新思想如基督教,被認為威脅到了日本傳統文化,日本人的排外情緒這時也上升。而這時一群不知名畫家就選擇以這種不同尋常的方式來表達新舊思想間的戰爭。

有人認為,《屁合戰繪卷》中的敵人是與外國人做生意的日本富商,或者就是外國富商。

不管這幅畫所想要表達潛在含義是什麼,這群不避諱粗俗幽默的畫家真的讓後人大開眼界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每次打仗,為何要背一個神秘「烏龜殼」,作用匪夷所思!
    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從古代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日本這個名字,還是來自於唐朝皇帝在國書中對它的稱呼。雖然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來自中國,不過經過長遠的發展,他們自己也有了獨特的文化氛圍,今天我們說的日本武士,他們的一些獨特之處只有日本才有。
  • 日本武士打仗時,為何總背一個大包袱?包袱裡裝的是啥
    當年,因為君主的無限制索取,打仗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悲哀。不過日本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在相當多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軍人崇尚玉碎精神,每每出戰,必須強調戰死。而且這之中中佼佼者,就是那些武士,他們不僅作戰十分英勇,而且特別好戰不怕死,曾經在嘉靖萬曆朝帶給中國無限的壓力。
  • 南宋鼎盛的南禪宗,給予了日本新興的武士政權,極大的精神支持
    近代以後日本臨濟宗的14派中,圓覺寺派奉祖元為祖師。祖元的法系是日本鎌倉末期和室町時期最有影響的禪派之一。他的弟子中有名的禪僧有高峰顯日、一翁院豪、無象靜照等。顯日有弟子2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在室町時期五山禪林中起領導作用的夢窗疏石。無學祖元留有《佛光國師語錄》十卷。
  • 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在日本,戰國武將這個名詞要到江戶時代以後,市面出現軍記物類別的小說後才誕生,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戰國武將一詞才沒有明確的定義。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主角當然是戰國武將,可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 日本武士髮型奇怪,他們就不知道醜嗎,其實有大用處
    大家應該看過關於日本武士的一些電影,武士是日本專門負責打仗的一群人,他們類似於中國的武將,分屬於不同的派別。在日本,很多家族世代為武士,他們世世代代都效忠於一個主人,日本就出現過很多有名的武士,像服部半藏、本多忠勝等,日本武士這個群體他們伴隨著日本的戰國紛亂而強大,也伴隨著日本國家的統一而消亡。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
  • 【專欄】日本騎馬武士打仗取勝秘笈,竟是佩戴了它!
    今期蔣東專稿,講述日本戰國時代騎馬武士和馬匹的裝備。 那時騎馬武士在出徵時會帶「馬取」意為取起馬口中牽繩的意思,指武士的同行隨從,專門負責馬匹的打理飼候稱之為「馬丁」。騎馬武士據個人喜好,會在馬鞍前輪的外側掛「鞍胴亂」即放置雜物的布袋,以及放置火繩槍用編織袋。後輪掛裝有馬匹食用的黃豆袋、糧袋、狩袴(使馬匹前腳不會亂動的袋狀物)以及其他必需品,諸項為日本戰國出徵時的軍馬裝備。
  • 日本武士老照片:身材矮小強壯卻殺氣十足,戰敗後女武士下場悽慘
    這張照片中是身穿盔甲的日本武士,畫面中這位武士額頭部分的大片是沒有頭髮的,這可是不是他的髮際線倒退了,而是有意為之。這種頭型叫「月代頭」,主要是為了在搏殺的時候防止頭髮散落影響視線。
  • 一刀斃命的武士刀法,為啥至今在日本長盛不衰?連小孩子都在學
    火槍運用於實戰之前,刀是日本人打仗主要武器。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武士是打仗專業戶,武士離了刀,就不叫武士。 因此,武士用刀技術的良窳深淺,直接決定了戰場戰鬥力。 日本武士的代表,以日本最西南端的鹿兒島為代表。
  • 宋代人喝茶喜歡玩茶沫 還鬥茶 某類茶具被日本奉為國寶 已失傳
    【美食茶文化】中國古代茶具標籤:美食、茶文化、茶具、茶飲、文學、散文、隨筆、唐宋、明清、品茶、美食文化、窯變、宋徽宗、日本人、民間工藝、歷史、日本國寶鄒劍川授權發布中國古代人怎么喝茶?魏晉時,南方流行的是青瓷,此前的是陶器,三國時候的青瓷還比較拙樸,這是高古之意,後期就比較精緻了,如玉如翡翠,如淺淺青山綠水,很飄散寫意的味道。唐代流行唐三彩吧,這樣的茶碗我在陝西看到過很多。唐三彩樣子也還是高古風,很北方,很黃土,很高遠,有秦人血脈。那釉色和陶器很相似,這種東西感覺,喝酒較好。喝茶,大概唐代的茶是一種小吃,混合很多東西,對於茶具茶器也沒什麼太多講究。
  • 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日本武士刀
    日本武士刀,又稱東洋刀,日太刀,全程為平面碎裂鍛刀。其種類上有,太刀,打刀,短刀,協差,長卷,薙刀等等,種類較多,各具特色。其中以太刀最為出名,刀身具備一定弧度,細且長,為日本刀經典代表。且日本武士刀常被認作日本「武士之魂」,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精神。
  • 我國3000年神器,專家覺得「邪門」丟棄,到日本卻被奉為「神物」
    中國專家看過這件神器之後,都認為特別「邪門」,但由於當時國家積貧積弱,最後流失至日本,日本人卻將其奉為「神物」。 第一、被稱為「邪物」的猛虎食人卣 猛虎食人卣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商晚期,屬於商周青銅器精品,目前收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日本武士其實沒有那麼的神秘,他們的起源很普通,地位也沒有那麼高。在歷史的發展當中恰逢日本混亂,政治割據興起。那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武士的發展,日本武士的切腹自盡又是什麼情況?一、日本武士的起源1.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的起源日本武士起源於日本的平安時代,大概是在公元九世紀中期的時候。
  •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因為《菊與刀》這本研究日本社會與文化的專著,菊(統治階級與幕府)與刀(武士)的比喻日漸深入人心,但實際上,此書是由一位不懂日語,從未在日本生活過的美國人類學家通過採訪美國的日本移民,閱讀二手文獻寫成,其中存在大量想當然的臆測,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所代表的,是另一種對日本社會,對武士階層的意淫。
  • 日本武士甲冑發展簡史
    群馬縣太田市出土文物,國寶(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平安中期~鎌倉時代(11——13世紀),大鎧、胴丸、腹當這些有著濃鬱日本特色的甲冑開始發展了。當時是武士們佩戴著帶有鏟形前立的嚴星兜、小星兜或筋兜,腳穿毛沓,騎在馬上使用弓箭作戰的時代。
  • 拔頭髮拔到滿頭黑血,日本武士為何痴迷月代頭?
    日本月代頭的起源現在的考證者一般認為是平安末期出現的,也就是大約為中國的南宋時期。最早的時候日本武士為了不讓頭頂的頭髮繼續生長,早期使用的剃髮方式竟然是用鑷子把頭頂的頭髮一根一根拔掉。一直到江戶初期,也就是中國明末的時候,日本武士依然採用拔頭髮的方式來讓自己變禿,日本江戶初期的《慶長見聞集》裡就有對當時拔月代頭的行為進行過記載,甚至記載裡還描寫拔月代頭的時候:「黑血流出,觸目驚心」。聽起來還怪嚇人的,感覺日本武士為了變強很拼的樣子。
  • 日本武士不為人知的恐怖事實
    然而,當購買刀劍的武士客戶比較有錢或者社會地位較高時,他們就會用活人來測試劍的鋒利度。 幸運的是武士可以讓自己的僕人為自己作證。
  •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打敗滿清給日本長臉,手下軍隊全是日式武士
    國姓爺鄭成功在明清兩朝都備受尊重,他死後康熙皇帝還親自寫了輓聯致敬。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鄭成功在島國日本也是個大名人,日本人很是崇拜他,還為他建寺廟,寫戲本。鄭成功為什麼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呢?日本人為什麼要紀念他呢?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武士,這個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雖然表明聽起來似乎有點「練武之人」的意思,但「日本武士」的含義似乎遠不只這樣,日本的「武士」似乎不是職業,而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階級,可是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武士」呢?
  • 臺北故宮借給日本的國寶《祭侄文稿》,你了解嗎?
    眾多學者發聲批評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一行為,不少網友也紛紛表示不滿,更有臺灣電視節目斥責這是部分臺灣政客對日本卑躬屈膝,拿國寶討好日本。宗教本身沒有國度,但宗教人同樣有著家國觀念,本土宗教道教更是如此。文物是華夏文明的珍貴物質載體,不僅為我們所有炎黃子孫共有,更需要我們保護和傳承下去,所以在大陸,對於文物出境有著嚴格規定,元代以前的書畫、絲作品都被禁止出國(境)展覽。兩相比較,此次臺北故宮將國寶級文物《祭侄文稿》借出,實屬不該。對於國寶《祭侄文稿》您可能還不十分了解?小編今天就和您簡單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