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日本騎馬武士打仗取勝秘笈,竟是佩戴了它!

2020-12-22 騰訊網

一馬編者按

在電視劇中,我們通常能夠看到對戰雙方的將士策騎戰馬,手持兵器對衝廝殺的盛大場面,令人激奮不已。

隨著歷史的發展馬匹在戰爭中的價值越來越小,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曾經一段時期,騎兵的數量及裝備甚至直接決定整個戰爭的成敗。

今期蔣東專稿,講述日本戰國時代騎馬武士和馬匹的裝備。

1

傳統馬具部件

鐙、雨被、馬繫沓、鈴鐺、馬的草鞋、領子掛、口籠籠、馬嚼子、馬嚼子繩、頭掛、鞍子、鞍掛、馬鞍繩、三次掛、韉、臀部袋、竹繩、田鞍、韁繩、綱、肚帶、日除、耳朵袋、鞭子、胸口繫、目隠、框架等。

2

傳統鞍具種類

唐鞍、移鞍、水幹鞍、鏡子鞍、鑲金邊鞍、銀鑲邊鞍、角鑲邊鞍子、沃懸地金鞍、銀鞍、蒔繪鞍、龜甲地鞍、水晶地鞍子、螺鈿鞍子、金貝殼鞍、貝鞍、黑漆鞍、紅漆鞍、黃地鞍、白鞍、張皮革鞍、張鞍子、煉鞍。

和鞍為木製,由前輪、後輪、居木、四方手等構成。

和馬鐙鐵製,與舌頭的形狀相似也稱舌長鐙したながあぶみ。

軍用的軍陣鞍:平安時代以後用軍用所使用的馬鞍,乘著甲冑武士時穩定的前輪,後輪變得高厚。

3

備鞍

備馬鞍前;會先給馬戴上胸鞦、尻鞦、腹帶接著在馬鞍下方蓋上切付,並覆蓋馬匹側腹的泥障。

控馬用面懸與銜;系手綱、差繩。

馬鐙;由力革繫於馬鞍上。

軍用馬鞍為前輪,後輪厚大的「軍陣鞍」,戰國時代後期則使用一般的水幹鞍作為軍用馬鞍。

馬匹在戰時會受傷,會給馬匹穿馬鎧。馬鎧為約3cm厚的棉布,為防止溼氣侵蝕,出陣前有時會在表面上塗一層特製的漆並上金箔,再縫紉上無空隙排列的麻布,最後將其覆蓋於馬頭到胸與前胴、腰部、臀部。

馬的面部戴薄鐵板製造的龍頭面具。龍面流行於室町時代末期,不僅增加馬匹整體防禦性,更提升軍容氣勢。

那時騎馬武士在出徵時會帶「馬取」意為取起馬口中牽繩的意思,指武士的同行隨從,專門負責馬匹的打理飼候稱之為「馬丁」。騎馬武士據個人喜好,會在馬鞍前輪的外側掛「鞍胴亂」即放置雜物的布袋,以及放置火繩槍用編織袋。後輪掛裝有馬匹食用的黃豆袋、糧袋、狩袴(使馬匹前腳不會亂動的袋狀物)以及其他必需品,諸項為日本戰國出徵時的軍馬裝備。

照看馬匹的馬取要經常跟隨主人站在馬一側,所以他們在戰場上的危險係數很高。因此穿上相當於一般足輕的裝備:陣笠與兩柄一大一小的打刀,在作戰時負責保護主人和馬匹的兩側及身後。馬取也要準備好在馬匹休息時,代替面懸以龍頭與馬繩繞住頭部,在馬腰部掛上馬柄杓、鼻捻。馬柄杓為主人要在馬背上喝水、取水時工具柄長約50公分,鼻捻則為木棒並於握把處縫有編織繩,在馬匹狂躁失控時將其套住馬鼻子到下顎,隨即將木棒往後拉讓馬匹感到不適而平靜,鼻捻是騎馬武者的必備用品。

4

馬沓

馬蹄經長期磨損後指甲會長無法行走,為鍛鍊馬蹄耐力會在石頭路上飼養馬匹並加以訓練,那時沒馬蹄鐵因此會讓馬匹穿上種草鞋以漸漸適應。馬匹的草鞋稱「馬沓」。長時間行軍、戰鬥會讓馬蹄疲勞,武士會在腰間掛若干備用馬沓。馬沓由稻草編制,為延續其使用性會用;棕櫚毛、人頭髮、馬尾毛、紙、蕨根、竹皮、鯨鬚、麻、稻草等混合製作,並且用石灰加以固定將其塗抹在馬蹄上。

5

母衣

傳令兵身後背負的母衣,是種用竹子編成的筐形然後再附上不同顏色的布。疾馳時風從前方灌入,後面的布會變成個巨大的球對於流矢有著較好的防禦作用。母衣最初固定在鎧甲上沒竹筐支撐,騎馬時乘風兜成球以防禦來自背後箭矢,不騎馬時為保持形狀則加以竹筐支撐。室町後戰鬥形式轉向步兵集團,騎兵存在明顯下降。由於鐵炮的傳入,母衣完全失去對抗子彈能力。

江戶時代將4尺馬(121cm)規定為小馬、4尺5寸(136cm)規定為中馬、5尺(151cm)為大馬。鎌倉時代戰馬以130cm左右及以上的居多,雖高大但屬中型馬。

日本馬顯著特點為頸部平直,沒用其他馬種高昂的頭頸姿態,但高昂頭頸會使得從正面揮舞武器傷到馬匹,相對日本馬的頸平直則不會影響騎手馬上動作。

日本馬矮、腿粗短,為適應山地生活而進化的特點,粗壯的腿、堅實的蹄在山區不因摔傷而骨折。堅固耐磨的蹄使日本馬即便不釘馬掌也不會過度磨損,只用稻草做的馬沓保護馬蹄,是由於日本的蹄鐵技術不發達所致。

本文由第一賽馬網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Gwendolyn

撰文:蔣東

校對:Huxley

監製:PeterChen

2020廣東省馬術協會馬術聯賽賽程最新公布

我們能為您做些什麼?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每次打仗,為何要背一個神秘「烏龜殼」,作用匪夷所思!
    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從古代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日本這個名字,還是來自於唐朝皇帝在國書中對它的稱呼。雖然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來自中國,不過經過長遠的發展,他們自己也有了獨特的文化氛圍,今天我們說的日本武士,他們的一些獨特之處只有日本才有。
  • 日本武士打仗時,為何總背一個大包袱?包袱裡裝的是啥
    當年,因為君主的無限制索取,打仗成為了老百姓最大的悲哀。不過日本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在相當多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軍人崇尚玉碎精神,每每出戰,必須強調戰死。而且這之中中佼佼者,就是那些武士,他們不僅作戰十分英勇,而且特別好戰不怕死,曾經在嘉靖萬曆朝帶給中國無限的壓力。
  • 騎馬打仗
    騎馬打仗
  • 日本武士髮型奇怪,他們就不知道醜嗎,其實有大用處
    大家應該看過關於日本武士的一些電影,武士是日本專門負責打仗的一群人,他們類似於中國的武將,分屬於不同的派別。在日本,很多家族世代為武士,他們世世代代都效忠於一個主人,日本就出現過很多有名的武士,像服部半藏、本多忠勝等,日本武士這個群體他們伴隨著日本的戰國紛亂而強大,也伴隨著日本國家的統一而消亡。
  • 日本騎馬武士的真實面貌:馬穿鎧甲,馬鞍上掛黃豆袋和糧袋
    在大河劇中,通常能夠看到合戰中雙方騎馬武士對衝,廝殺的盛大場面,令人激奮不已,與同時期的歐洲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騎馬武士其實與前兩者存在很大差別。在戰場上被視為個人戰力,擁有騎馬資格的武士,需要自備一把竹槍以盡騎馬參戰職責,同時也被視為戰場中的核心人物。
  • 畫卷記敘日本武士用屁打仗,還被奉為日本國寶
    直到我看到一副日本戰鬥連軸畫後,才知道我的想像力實在太狹隘了。上圖人們光著屁股,互對著對方放屁,以屁為武器打仗。甚至騎著馬也對著敵人放起狂風亂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還有把屁滿滿當當地儲藏在藍色袋子裡,把袋口朝著敵人就是一頓猛屁攻擊。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餘騎騎馬武者幾乎全部陣亡。此時武士們會把帽子換成萎烏帽子,在帽子上會用草編成便於偽裝的草笠。服裝整體被設計成為適合騎馬和射箭的形制,方便武士們用弓箭狩獵獵物,或騎馬張弓,在奔馳中命中流鏑馬的靶子。
  • 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
  • 日本武士甲冑發展簡史
    日本的甲冑即使是與世界上的防護工具相比較也是豐富多彩、毫不遜色的。這是因為它是運用了煉鐵·皮革·漆藝·金屬工藝·編織等各種領域的技術製作出來的。平安中期~鎌倉時代(11——13世紀),大鎧、胴丸、腹當這些有著濃鬱日本特色的甲冑開始發展了。當時是武士們佩戴著帶有鏟形前立的嚴星兜、小星兜或筋兜,腳穿毛沓,騎在馬上使用弓箭作戰的時代。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身材瘦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很漂亮
    在昔日的歷史上,說起和中國淵源頗深的國家,日本絕對要佔據一席之地,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日本結合自己本土的神道教,加上近現代西方元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氣息,而同樣也有一個職業,和日本文化如影隨形,這就是武士。
  • 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在日本,戰國武將這個名詞要到江戶時代以後,市面出現軍記物類別的小說後才誕生,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戰國武將一詞才沒有明確的定義。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主角當然是戰國武將,可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 日本武士憑什麼高人一等
    日本茶道是一個有階層限制的藝術,普通老百姓想玩玩茶道是沒有資格的,武士才行。提到武士,喜歡看漫畫的,喜歡看日劇的朋友也都知道,在日本古代,武士是一個很特別的階層,但是仔細想想們是什麼人?這不就是一幫手裡拿著刀,在有錢人,或者說在貴族身邊兒,像私人保鏢一樣的這麼一個性質嗎?有什麼可高貴的,這階層怎麼就這麼厲害了?
  • 男女都背包,日本人後面背的到底是什麼?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所以說他們的穿著打扮,基本上都是為了打仗而設計的。古代的日本男子打仗時,身後都會背起一個大包,這個大包的名字叫做——母衣。說到母衣,他的作用著實不少,尤其是在行軍打仗時,那是騎士的必備之物。我們知道,騎士一直都是一個軍隊的主力,能當上騎士的,那都是作戰能力極為突出的。
  • 一刀斃命的武士刀法,為啥至今在日本長盛不衰?連小孩子都在學
    火槍運用於實戰之前,刀是日本人打仗主要武器。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武士是打仗專業戶,武士離了刀,就不叫武士。 因此,武士用刀技術的良窳深淺,直接決定了戰場戰鬥力。 日本武士的代表,以日本最西南端的鹿兒島為代表。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3、歐洲騎士 歐洲騎士出現於中世紀,它是以封建莊園為經濟、社會組織和封建基礎制度下,圍繞土地所形成的層層封臣關係。騎士是最低的貴族,也是統治特殊階層的一部分。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我們在一些抗日題材的電視或者資料當中都可以看到許多的日本軍官佩戴著一把日本刀,他們喜歡找中國會武術、會刀劍的人切磋武藝。也經常看到日本父子穿上一套專用的盔甲拿著竹製的武士刀進行比拼,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們切腹自盡的傳統。似乎在我們的認知裡面日本武士很是神秘,其中不乏一些忍者、浪人這樣的傳說。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一直以來也是被世人們所爭論和詬病。
  • 為什麼日本武士的髮型都這麼搞笑?!
    從小到大,小二每每從動漫、電影或者日劇中看到日本武士的造型,心中總不停地問 「他們為啥留這麼噁心的髮型啊。。。」, 來幾張照片感受下。。。
  • 日本武士老照片:手裡的真傢伙不錯,但是這身高……網友:尷尬!
    這是一組來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武士老照片,武士的鎧甲和佩刀展現了日本武士的風格,如今這些照片已經成為古董了。武士作為職業的「打手」擁有很高的職業操守,忠於職守,精幹勇猛成為了武士的必備條件,不過武士也分很多等級,最高職位是徵夷大將軍,足輕頭、足輕是最低等級的武士。
  • 日本武士老照片:身材矮小強壯卻殺氣十足,戰敗後女武士下場悽慘
    很多人對於日本武士的了解大多是來源於影視劇,很少有人見過日本武士真實的樣子,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拍攝於明治維新時期的老照片帶著大家來看看真實的日本武士。1876年天皇廢止了武士隨身帶劍的權利,並開始推進建立常備軍,武士走向衰亡。這些照片中的日本武士也成了最後的武士。
  • 日本「月代頭」,半禿需要拔掉一根根頭髮,為什麼武士不用剃刀?
    它是公認的武士髮型,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流行樣式,一般的日本男人也可以使用。儘管月代頭是標準髮型,但是古代日本有幾個階層是不會採用,它們是公卿、醫者、僧侶、學者以及賤民。古代日本男性髮型演變早期的日本人並不存在月代頭,這種髮型據說最早源自平安時代後期,直到戰國時期才風靡全國。那麼,它為什麼會產生呢?原因還是有很多說法,無一例外都跟戰爭有關,可見日本人的尚武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