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從古代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日本這個名字,還是來自於唐朝皇帝在國書中對它的稱呼。雖然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來自中國,不過經過長遠的發展,他們自己也有了獨特的文化氛圍,今天我們說的日本武士,他們的一些獨特之處只有日本才有。
比如日本武士的髮型,中間禿了一塊大腦門,這是他們國家獨有的,還有就是我們今天聊的,日本武士每次打仗,會背一個「烏龜殼」似的東西。
日本武士的光腦門被稱為月代頭,在中國古代也是有類似的,比如北宋時的女真族或者契丹族,這兩個民族,都酷愛把腦門剃光。
日本武士打仗時,背上背得鼓鼓囊囊的烏龜殼,翻閱了中國戰爭史都找不到,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神秘玩意兒呢?
在日本,這東西被稱為「母衣」,剛開始並不誇張,只是武士披在背後的一塊披風,騎馬打仗衝鋒的時候如果被風吹起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被射中的機率。在中國古代,將軍打仗也會有這樣的行頭,可見他們這套行頭還是學的中國的。不過日本人呢,最終把這套行頭完全變樣了。
本來日本武士都是小規模戰鬥,這樣穿還可以,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長披風在作戰時就顯得很累贅。後來有人改良了,把一個竹編的類似於燈籠的,背在背上,然後再罩上披風,這就是母衣了,裡面的竹籠就是母衣骨。用這種方式來減少傷害,作用有點匪夷所思,這恐怕是日本最原始的防彈衣了吧。
母衣被武士們背在背上,在一定程度上防備了後方和側面的流矢,可是能穿母衣的都不是一般人,在戰場上太顯眼。日本當時作戰也是按照首級記功,母衣武士就很容易被當目標圍攻。所以,能穿戴母衣雖然很榮耀,但也很危險。
戰國後期,火繩槍進入了日本,武士們交戰開始使用它們,這個時候母衣的防護作用基本上就沒有了,漸漸的成了一種標誌。
被稱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的織田信長,就有兩支穿母衣的小隊,被稱為「母衣眾」,每隊10人,一隊叫「黑母衣眾」,一隊叫「赤母衣眾」。
他們都是織田信長的親衛,在戰場上四處穿梭傳令,因為衣服顏色鮮豔,更容易被前線戰士辨認。後來豐臣秀吉創建的黃衣母眾就是效仿的織田信長。這些穿戴了母衣的武士擔任的都是傳令官的職務,屬於親信,代表著一種榮耀,只有最精銳、最忠誠、地位高的武士才能被選中。
為什麼會被稱為母衣呢?在電影《關原之戰》中,關原決戰的前夜,德川家康心情不定,就半夜起來編「母衣」。德川家康向伺女說「母衣」就像嬰兒的胎盤保護嬰兒一樣保護武士,所以又被稱為母衣。這也算是日本的一種獨特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