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清平樂》中的「宋代男團」:他們都曾踏訪過揚州!

2020-12-16 騰訊網

最近,古裝劇《清平樂》火了,如同一幅淡雅的宋代畫卷,徐徐展開了一個時代的風雅。劇中陣容龐大的「宋代男團」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清平樂》中,晏殊、富弼、韓琦、歐陽修、蘇軾、範仲淹等朝廷大臣,無不胸懷天下,心系蒼生。而這些「宋代男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來過揚州。畢竟,宋代揚州,也是一處富庶繁華之地。

晏殊攜子遊揚州

作為皇帝的老師,晏殊在《清平樂》中儒雅大度,而在歷史上,他也是一位「太平宰相」。和他的政績相比,晏殊讓人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詞。無論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還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在他的一生之中,去過很多地方,包括揚州。在劉小川所著的《品中國文人》中,寫晏幾道時,如此寫道:「大約從十來歲起,晏幾道陸陸續續地隨父親宦遊,先後去過潁州、陳州、許州、杭州、揚州等地」。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寫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大詞人,可以想像的是,當晏殊帶著晏幾道來到揚州,這座城市的風雅浪漫,一定會為他們的詞作,增添些許諸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輕柔。

富弼指揮練水兵

晏殊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雖身居高位,但不忘提攜後人,範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而對於自己的女婿富弼,也是舉賢不避親,建議皇帝重用富弼。

而富弼也是不負眾望,文武雙全,得到皇帝重視。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富鄭公弼以使判揚州」。這裡的「判」,是指高官任基層職務,富弼以樞密使資歷擔任了揚州地方官。揚州一直是中國東部江淮之間經濟、文化中心,素有「風水寶地、文化揚州」之譽,而且那時候的揚州,管轄範圍很大,一直擴展到了海邊。當時還有海盜,富弼就在揚州為官時,操練水兵,打擊海盜,保得一方平安。

韓琦簪花留佳話

在宋代,還有一位和富弼齊名的名相,那就是韓琦,兩人並稱「韓富」。

韓琦是在慶曆五年(1045)出任揚州的。在他任職的不到三年間,正是揚州繁榮的時期,他寫下了《維揚好》等詩作,「二十四橋千步柳,春風十裡上珠簾」,是概括揚州盛況的名句。

韓琦在揚州,心繫百姓,而流傳最廣的,則是「金帶圍」的故事。官署後園有芍藥一枝分四杈,每杈各開一花,上下紅色,中間一圈黃蕊,稱為金帶圍,據說出現這種花,城內就要出宰相了。韓琦覺得很奇異,想再約三位有朝官身份的客人來一起觀賞,以應四花之瑞。當時王珪以大理評事為揚州通判,王安石以大理評事任淮南判官,都在揚州,便都請了,還差一位客人就以州鈐轄諸司使充數。到了第二天,鈐轄忽然腹瀉不能來,就臨時請了一位路過揚州的朝官陳昇之參加。四人聚會,各簪金帶圍一朵,甚是歡樂。三十年後,果然四個人都曾為相,這就是著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如今,在瘦西湖萬花園內,還有「四相簪花」的雕塑。

歐陽修建平山堂

韓琦在揚州的時間不算長,不過兩年多,但是給百姓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慶曆八年(1048)歐陽修知揚州,寫信給韓琦說:「但日詢故老去思之言,遵範遺政,謹守而已。」即老百姓思念韓琦的治績,他將以韓琦為榜樣,繼承韓琦的做法,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韓琦的政績。

至於歐陽修在揚州,那就是揚州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了。歐陽修因望「江南諸山,(如)到此堂下,拱揖欄前,若可攀躋」,遂在蜀岡中峰建造了一座「平山堂」,作為平時講學、宴遊之所,曾於堂上宴會群賢。

遙想那年夏日,歐陽修邀集一眾文人墨客,匯聚在平山堂上,又派人騎馬到邵伯湖中摘取剛剛開放的荷花百餘枝,遍插盆中,賓主們縱情詩酒。酒過三巡,歐陽修命人取出一枝荷花,穿插往來於賓客之間,每經過一個客人身旁時就讓他摘取一瓣荷花,摘取最後一瓣荷花的人就必須作一首詩,喝一杯酒,這便是風雅了千年的「坐花載月」了。除了在大明寺旁建平山堂,又在瓊花觀中築無雙亭,觀中瓊花一株,天下無雙。這些景觀,如今都能見到。

蘇東坡十多次過揚州

歐陽修來過,他的學生蘇軾也在揚州留下過佳話。

蘇東坡在《淮上早發》中寫道:「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是說來過揚州十次。而揚州學者殷伯達經過考證,蘇東坡來過揚州十三次,每次都有具體的時間佐證。

蘇東坡來揚州,前幾次都是為了追思恩師歐陽修,所以在平山堂旁,建了谷林堂,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西江月》。他最後更是追隨老師,在揚州擔任太守,造福百姓。揚州學者丁家桐在散文《太守之風》中,總結出了蘇東坡在揚州的四大政績:一是寬積欠,二是允販運,三是禁貪腐,四是增景點。而他留給揚州的故事、傳說等,更是經久不衰。

範仲淹儀徵看戲

劇中的範仲淹,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是範仲淹在揚州的故事,流傳不多。揚州學者韋明鏵說,大約在皇佑三年(1051),範仲淹去儀徵看望好友施昌言,施昌言邀至後堂敘舊,安排兒子和婢女聯合演出雜劇,款待範公。史載:「昌言為發運使時,召範仲淹至後堂。出婢子為優,雜男子慢戲,無所不言。仲淹怪問之,則皆昌言子也。」

當時,範仲淹還有點不理解,為什麼施昌言的兒子,會和女戲子一起演戲,而施昌言則解釋,這是家養的戲子,與家人很熟,無關風華,這才讓範仲淹釋懷。

值得一提的是,範仲淹的一生,也是在宦海之中,浮浮沉沉,他頂撞權貴呂夷簡,被發配外地。一路上,只有在揚州時,受到了友人們的接待。揚州這座城市,包容開放,並總會以最溫柔的懷抱,溫暖每一位過客。

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那個時代,除了《清平樂》中的這些「宋代男團」,還有一位重要的文人官員,那就是王安石。在夏堅勇所著的《慶曆四年秋》一書中,結尾部分,寫了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

慶曆五年三月,韓琦罷樞密副使,出知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多好的詩句啊!一句詩照亮了一座城市,三月的揚州豔壓群芳。朝廷為他選定的這個時間節點很夠意思。

揚州府衙裡有一名從八品的籤判,前幾年剛剛進士及第。韓琦見他上班時經常蓬頭垢面衣冠不整,便認定他像當年牛僧孺手下「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一樣,沉湎於揚州的夜生活,就好心勸誡他要趁著年輕多讀點書,不要自暴自棄荒廢年華。其實這位年輕人不僅胸有大志,而且是個學習狂,每每通宵讀書,弄得上班前都來不及盥漱。但他不屑於向長官解釋,仍然我行我素。韓琦當時實在看不出這個不修邊幅的年輕人日後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年輕的籤判也對長官印象不佳,他在自己的日記中評價說:「韓公但形相好爾。」認為韓琦只是長得帥,一張面孔政通人和,其實……而已。

這位有些可愛的年輕人,名叫王安石。他先是在揚州任職,隨後在24年之後,拉開屬於自己的變法大幕,在他的一生沉浮中,也多次揚州,特別是在經歷過變法之後,再度出山,心情忐忑,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部分圖片為《清平樂》劇照

攝影 劉江瑞 陳建新

記者 王鑫 王璐

校對 王海豔

編輯 李亞晴

嗨!你還在看嗎?

相關焦點

  • 熱播劇《清平樂》的「樂」怎麼讀?是「lè」還是「yuè」?
    熱播劇《清平樂》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其考究的服化、場景、臺詞等處處都能體現出製作團隊對歷史細節的尊重,非常難得。這樣的大型歷史劇對傳播中國古典文化是深有裨益的。但與此同時,筆者也要提出一個明顯值得商榷的地方——關於「清平樂」這個題目的讀音問題。詞調名中「樂」字的讀音,一直以來都是有歧見的問題。
  • 從《清平樂》看宋代冠飾,宋代女性愛起美來,唐代人完全不是對手
    古裝戲《清平樂》正在熱播,繼《知否》之後,又一部以宋代宮闈為主題背景,劇集才到14集,大家又再一次被正午陽光的服化道所震撼,紛紛感嘆業界良心,電影質感。別的不敢說,就宋代冠飾而言,正午陽光這此可以說是滿分,不僅讓人看到熊熊燃燒的經費,還有一如既往的認真。
  • 走進《清平樂》,來了解宋朝女子的發冠佩飾
    熱播劇《清平樂》已經大結局,你們可能會對懷吉徽柔有深深的意難平,對官家有些些許恨意,對以前砸缸的司馬光恨不得他改名為「司馬進諫」…但是,值得回味的不僅僅是情節,劇中女子的佩飾一樣惹人心動。現代有些姑娘結婚會講究古代的「鳳冠霞帔」,這裡的「鳳冠」是宋代冠飾中等級最高的。海報宣傳照上曹丹姝戴的這一頂頭冠,可謂是整部劇裡最複雜、最能體現北宋風格的頭冠了。據史料的記載可知,花樹、博鬢、鳳凰、翠鳥、遊龍和珠旒等都是后妃禮冠上的主要裝飾物,但是到了現代考慮到環保綠色等因素,逐漸用新興材料代替原有的動物材料。
  • 《清平樂》:江疏影珍珠妝,貴婦衣冠的絕響,堪稱宋代宮廷畫卷
    《清平樂》:江疏影珍珠妝,貴婦衣冠的絕響,堪稱宋代宮廷畫卷從開播的這幾集來看,劇情並未真正講宋仁宗的帝王人生,更多的是敘述這位帝王的家長裡短,後宮情長。而對於廟堂風雲,給到的畫面是極少的,從目前劇情來看,還沒給出觀眾太多的驚喜。
  • 回眸兩宋,宋代文人這樣雅致生活
    熱播劇《清平樂》的不俗反響,再次掀起了宋文化的熱潮。你可知道宋代文人的一日是如何度過的?聞雞起舞、焚香禮佛、策馬捶丸、暖爐點茶、清心滌硯、擷芳插花、玉箸銀盞、掛畫賞玉、投壺行令……一幅幅宋代文人的生活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盡顯宋人閒適生活背後的極簡美學。
  • 生活需要美感:由《知否》和《清平樂》看宋代插花的美與雅
    之前熱播的兩部以宋代為背景的電視劇《知否》和《清平樂》,除了劇情吸引人,精良的製作也讓我們認識了宋代的風雅。劇中不僅鋪陳了宋代茶道、香道,花藝等風雅的生活場景,更是通過那些生活美學,讓我們感受到宋朝的文化氣息和精神風貌。前面我們已經和小夥伴們大致叨叨了一番"點茶"、"焚香"。今天,就來說說至今仍然非常流行的插花。
  • 《清平樂》:服飾配飾完美復刻宋代時尚,你都認得出來嗎?
    新一部正午出品的熱播劇開播,江疏影和王凱主演的《清平樂》小夥伴們開追了嗎? 作為資深劇迷的小編被這部劇服飾的神還原圈粉啦!從君王、妃後到大臣,衣冠都有考據!簡直想把劇組服裝師拉進誇誇群狠狠贊 一通!3通天冠服《宋史》記載,宋代天子朝服先用通天冠,後改承天冠,王凱這幅裝扮,也高度還原了! 知識點:這種帽冠是帝王禮儀場合專用,史書稱它前有高山,所以又名高山冠,宋仁宗出席大朝會、大婚都是這套裝束。4白色朝服從頭到服飾都超吻合啦!
  • 被考古學家拍出的《清平樂》
    清平樂,又名「醉東風」、「憶蘿月」,承自樂府南曲清平調,宋代改作詞牌。 清平調中,最有名的屬詩仙太白為李龜年所譜曲填詞,唐宮清辭樂府詩組三首。 沒錯,首詩首闕正是千古名句「雲想衣裳花想容」。
  • 文史內題材熱播劇《清平樂》豆瓣評分竟然只有7.7分
    電視劇《清平樂》以宋仁宗的一生為線索,既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逐漸把控朝政到殫精竭慮愛民治國的故事,也表現了在風起雲湧的朝堂背後,仁宗的情感抉擇和喜怒哀樂。仁宗少年登基,掌控天下生殺大權,卻因心中對百姓的慈悲仁愛,這至高的地位和權力帶給他的反而是壓力。他仰懼天變, 俯畏人言 ,治國如執秤,如履薄冰地保持著朝堂與天下的種種平衡。
  • 追《清平樂》的你知道宋代女子的「高級定製」有多潮嗎?只有想不到...
    沈從文曾感嘆:「唐代宮廷女道士作仙女龍女裝得到發展,五代女子的花冠雲髻已日趨危巧,宋代再加以發展變化,因之頭上真是百花競放,無奇不有。」「雖然中國的禮服制度講究繼承性,但也會不斷疊加新的元素。」《清平樂》禮服顧問、服飾文化研究者陳詩宇介紹了這種疊加的「奇葩」。
  • 《清平樂》中的「飛白書」究竟啥樣?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熱播劇《清平樂》中宋仁宗趙禎手把手教曹皇后練習「飛白書」的橋段令不少劇迷都高呼「甜透了」,這種沉寂數百年的書體也藉由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比如《書斷》中還曾談到: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
  • 也談《清平樂》中「樂」的讀音
    近日,沈文凡教授結合熱播劇《清平樂》,專門撰文糾正詞牌「清平樂」中「樂」的讀音,認為不應讀「yuè」,而要讀「lè」。電視劇之於娛樂的作用姑且不論,學者就電視劇作深入淺出的討論,那影響的可未必是娛樂圈,其意見不但關乎學問,而且涉及學習。
  • 《清平樂》精雅生活:插花、賞花、簪花與花市
    簪花:瓊壺歌月,白髮簪花,十年一夢揚州賞花、插花,宋人還喜歡簪花。簪花又稱插花、戴花,在宋代也是流行於全民的,不但女子簪花,男人特別是士大夫也戴花。朝廷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集會,皇帝、大臣都戴花。,這個事例中君臣戴的就是鮮花。關於簪花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據說北宋韓琦任知揚州,州衙花園裡的芍藥花盛開,其中有四朵芍藥十分奇特,花型碩大,色澤鮮麗,花瓣邊緣則為金黃色。據說這種花幾十年才能見一次。韓琦得知大喜,即刻下令在花園中擺宴慶賀,邀請本地官員,以及名士通判王珪、籤判王安石來賞花飲酒。下官當時合計四朵芍藥花如果給他們三人一人一朵,第四朵該給誰呢?
  • 《清平樂》的「樂」,到底怎麼念?
    《清平樂》自開播以來,因其考究的服化道、場景、臺詞等廣受好評,確實處處都能體現出對北宋發生的歷史細節的尊重。比如,劇中宋仁宗年號如「景祐」「皇祐」「嘉祐」,宋代官名如「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中書舍人」「副都指揮使」等各品階的表述,都基本正確。
  • 清平樂電視劇哪裡可以看?清平樂電視劇全集在線觀看小說劇情介紹
    7日,由侯鴻亮製片,張開宙執導,朱朱編劇,王凱、江疏影主演,曹曦文特別出演的古代傳奇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播出。《清平樂》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劇中,曹曦文飾演的賈玉蘭,是一位公正不失端莊的後宮教坊教習。
  • 豆瓣評分8.1,開播收視率破2,四大原因助力《清平樂》或成爆款劇
    目前《清平樂》CSM的數據要好過《知否》太多,如果能持持下去,離爆款劇還會遠嗎?四大原因助力《清平樂》,或成爆款劇任何一部劇的創作者都希望取得收視、口碑雙贏,但在心想和事成之間總隔著太多遺憾。1,正午陽光影業的優秀製作能力和「工匠精神」正午陽光影業堅守初心,有一支優秀的製作團隊,他們曾出品《北平無戰事》、《琅琊榜》、《溫州兩家人》、《偽裝者》、《歡樂頌》、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熱播古裝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北宋仁宗的張貴妃為宮廷舞女出身,她成為仁宗妃嬪之前所屬的便是太常寺下轄禮樂機構中俗禮並存的教坊。崇尚文治的宋王朝致力於恢復和開拓禮制、律準、制樂、制辭,修訂宮廷禮樂制度,實現禮、樂、文的完美融合。
  • 不止是點茶,熱播劇《清平樂》裡,究竟還藏了哪些茶知識?
    熱播劇《清平樂》裡,介紹了宋仁宗的故事。仁宗當朝,名臣輩出,眾正盈朝。大宋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繁榮昌盛的年代。同時代的歷史牛人名單,可以拉得特別長。而在宋代,茶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我國的茶文化,起於唐,盛於宋。隨著大宋王朝的社會商品經濟全面繁榮,貢茶、茶具、茶藝、茶坊等,更是蓬勃發展。本篇就不妨探討一二,《清平樂》裡的那些茶事!
  • 《清平樂》,那些從「古畫裡」走出來的「大宋衣冠」(中)
    之前,我們在上集中,也有介紹過一些大宋服飾,今天,大家可以看得更多。同時,我也會和電視劇《清平樂》做一個對比。右手邊,一人紗帽綠袍,兩手相握於袖中,仰首微微前傾,似為琴聲所動,翩思於天地之間;其後立一童子,似亦為琴聲所吸引。畫面中,身穿綠袍官員和紅袍官員,所帶的帽子同款——都是幞頭。另外,綠袍,在宋代是指七品-八品-九品的官袍顏色。
  • 「李子旋、櫻桃煎」《清平樂》報錯了菜名
    記者曾在展櫃中,發現一本1980年1月的《中國烹飪》雜誌,其中一篇《北京烤鴨香飄四海》的文章中寫道:《東京夢華錄》中有「炙雞、爊(āo)鴨」的記載,「爊(āo)鴨」可能就是民間傳說的「汴京烤鴨」。南宋時,「炙鴨」已為臨安「市食」中的名品。另據《元史》等書載,元破臨安後,元將伯顏曾將臨安城裡的百工技藝徙至大都(北京),烤鴨技術就這樣傳到北京,成為宮廷和市肆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