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洋分享 別讓「能者多勞」變成「能者過勞」

2020-12-21 中國日報網

每個企業裡,都有優秀員工和普通員工之分。優秀員工做事效率高,工作質量有保證,也更容易得到上級的賞識,普通員工則無功無過,表現平庸。

於是「能者多勞」這個詞就應運而生了,它往往承載著老闆的肯定和鼓勵,讓肩負「重任」的優秀員工熱血沸騰,使命感爆棚。

按理說,能者的勞動資源稟賦比較高,能者應該有相對比較好的發展,但很多時候恰恰相反,能者陷入了「資源詛咒」的陷阱,不僅沒有很好地發展,甚至逐漸蛻變為失去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普通員工。

這是因為企業管理者沒有看到能者多勞背後,管理邏輯的錯誤。很多企業管理者本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原則,能力強者承擔著更多的工作量,卻沒有收穫比普通員工更高的獎金與薪酬待遇。久而久之,能力強者心理難免失衡,也就失去了工作積極性。

中國企業管理諮詢專家單海洋老師認為:無能的老闆,才喜歡「能者多勞」,好的老闆,都懂得「能者多得」。能者多勞,但多勞應該多得。如果多勞不能多得,反而多勞的成果被別人侵佔,能者多勞就成為一塊遮羞布。

因此,組織提倡能者多勞,但更要強調多勞多得,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不會傷害能者多勞的積極性。

作為企業管理行業的標杆,通過多年的實踐經驗,單海洋老師總結出:企業管理最為關鍵的是要解決員工的「內生動力」,即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使個體的行為與組織行為保持一致。對於那些能力強的員工,更需要用各種激勵政策,留住這些核心競爭力。

這一點,在華為得到了很好的驗證。華為為什麼能做到19萬員工「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人才的尊重,尤其是對於能力強者的獎金,獎項,股權激勵。單海洋老師認為華為文化本質上是「藍血績效文化」,即「一切讓業績說話」,強調業績導向與執行,沒有績效就沒有發言權,機會和資源向高績效者傾斜。

當然,將個人業績與企業績效管理相結合,「能者多勞」「多勞多得」,並不簡單地意味著給錢。單海洋老師強調,績效管理本質是激勵,考核永遠都是過程,激勵才是核心。績效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事。最終目標是通過人即員工,把事,也就是工作圓滿地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發展員工的能力,把事做成。

實施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度與股權激勵機制,不僅可以激發能力強者的工作積極性以及潛力,同時對於能力弱者來說,也是一種鞭策與鼓勵。

華一世紀作為企業管理諮詢行業的標杆,看到很多管理者對於績效管理以及如何激勵員工在認識上的狹隘與誤區,深耕行業前沿,為解決人才培養,企業發展等難題設計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股權激勵和企業管理課程。

單海洋老師認為,不管是如何管理也好,還是如何留住能力強者也好,最終要思考的是如何激活人,怎樣讓人在組織中有意義。這就意味著,對於能力強者的激勵不能單純的停留在物質獎勵之上,而是要抓住他們的內在需求,找到他們的痛點,將他們的需求與痛點真正結合起來,這樣才是有效的激勵。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解釋了人的需求多樣性和人的需求層次性。人的成長過程實質上也是人的需求不斷轉移的過程。而對於能力強者來說,企業管理者真正需要關注的,正是他們的真實需求,讓能者真正勞有所值。

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能者多勞」更要讓「能者多得」
    文/陳杰傑 「能者多勞」,一句看似是讚美的話,卻可能造成「能者過勞」,而讓平庸者缺乏工作積極性。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職場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能者多勞」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55.1%的人認為這會對「能者」的工作積極性造成打擊,51.2%的受訪職場人士覺得有時會變成「獎懶罰勤」。(1月24日《中國青年報》) 能者多勞,解釋為能幹的人做事多、勞累也多。
  • 36歲醫生因公殉職,如何防止「能者過勞」?
    (3月2日 紅星新聞)正值年富力強,大有作為之際,卻過勞成疾,因公殉職,令人痛惜。據不完全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因公殉職者有150人。他們有副市長、縣長、鎮長,有村幹部、基層工作人員;有專家、醫務工作者,也有警察、社工,他們都是單位骨幹,約有七成因勞成疾逝世。俗語說,「能者多勞」。
  • 「能者多勞」不能總是對「能者」的安慰
    「能者多勞」,一句看似是讚美的話,卻可能造成「能者過勞」,而讓平庸者缺乏工作積極性。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職場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能者多勞」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55.1%的人認為這會對「能者」的工作積極性造成打擊,51.2%的受訪職場人士覺得有時會變成「獎懶罰勤」。(《中國青年報》1月24日) 「能者多勞」是句讚美的話?怕不是對這個詞語有什麼誤解吧?在現實語境中,這個詞語更多出現於能者無奈的情形中——回報與付出不成比例。
  • 千萬不要信「能者多勞」,因為到最後都是「能者過勞」
    在進入職場之後,領導在安排工作的時候,總喜歡說這麼一句話:能者多勞,拍拍肩膀,就把工作給分配出去了。「能者多勞」這句話,看起來是領導很肯定你的能力,但是到最後卻是「能者過勞」。1.壓力過多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能夠完成的工作,也都是有數的。
  • 「能者多勞」是對是錯?你被領導洗腦了嗎?
    「能者多勞」本來是用來表揚「能者」的褒義詞,但在有些單位,「能者多勞」慢慢失去其本來的味道,逐漸演變成了讓人望而生畏的「潛規則」和「毒雞湯」。有人說「能者多勞」是鞭子、是高帽、是稀泥;有人說「能者多勞」是「能者」的墳墓、「弱者」的天堂;也有人說「能者多勞」就像擊鼓傳雷,說著輕鬆,受著委屈。對於「能者多勞」問題,我們不能避重就輕,應該抱著理性、客觀的態度來正確對待。
  • 夜讀 能者不覺多勞
    你常被「能者多勞」這句話加身嗎?團體中有人抱怨自己每天累得像條狗時,我們常會拍拍他的肩膀:「能者多勞。」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人,也常以「能者多勞」自我解嘲,為自己的疲憊找到一絲安慰。  但是,你的多勞,多的是舉手之「勞」,還是多「疲勞」?  我的觀點是,能者多勞的定律,基本上沒有錯,有辦法的人,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然而,並不是所有疲於奔命的人都是能者。
  • 「能者多勞」不是庸懶幹部的避事良言
    「你能力強,就多幹一些,能者多勞嘛」。這一句「鼓勵」,不少機關幹部難免聽到,領導稱讚、同事認可,照理應當欣喜三分,然而不少「能者」累個半死,卻見好言相勸者閒怡三分,工作成了「一頭熱」,搭手幫忙不見人影,成果一出眾人來分,如此現象,在不少地方並不鮮見。
  • 「能者多勞」更要「能者多得」
    當下,在一些單位和部門,「能者多勞」是上級安排工作、同事推諉工作、下屬推進工作的理由。領導常想:這事很重要,交給其他人我不放心,就得交給某某幹;同事常想:這事很難辦,我要麼幹不好,要麼即便能幹好,也得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還是讓某某來幹吧,反正他能幹;下屬常想:這事很麻煩,得找上級協調解決,某某領導有能力、有魄力、敢拍板,找他幹最合適。 在筆者看來,所謂能者多勞,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 「能者多勞」是對你的讚美,還是陷阱?
    當他跟領導提出自己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領導笑著說:「能者多勞嘛!」可是能者多勞的老鄭,年終並無升職加薪。對於大多數職場人而言,加班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在無償加班,能者多「勞」,卻沒有多「獲」。《莊子.列禦寇》中說:「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
  • 能者多勞,職場能者該不該多勞
    我是1995年參加工作的,在職場摸爬滾打26年,經歷過風風雨雨,遇到過困難和挑戰,更為讓人難以忘卻的是,在職場中,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如果你稍微的不加以留心,很有可能,你就會掉進別人設計的陷阱。工作之中,有的工作需要大家一塊去完成,那麼這就要具有合作一時的團隊精神。
  • 別再給老實人扣「能者」帽子!不要再跟寫材料的說「能者多勞」!
    本文來自「公文選萃」公眾號,已經得到授權如有轉載需要,請聯繫原發公眾號愚拙請別再跟老實寫材料、幹工作的說「能者多勞」!體制內,與其說是「能者多勞」,不如說是「願者過勞」。單位裡,在就對寫材料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大材料進行分工時,通常傾向於安排給極少數「筆桿子」,並在私底下裡不疼不癢說一聲「能者多勞」嘛。短短四個字,風輕雲淡間,就把本可能業務方面該幹的全面梳理上情下情內情外情(四情)及工作謀劃設計推進落實工作推得乾乾淨淨。實際上,一個單位裡的「能者」是不少的。比如,直接呈領導班子尤其是主要領導的材料,通常都寫得不差。
  • 奉行「能者多勞」,往往會逼走優秀員工
    「能者多勞」,看上去像是對能者的肯定和誇讚,卻在職場中成為了很多人的痛。起初,能者因為「多勞」會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獲得一定的滿足感。但久而久之,在「能者多勞」的觀念驅使下,能者漸漸變得疲憊不堪。魏先生曾試圖與領導溝通過這個問題,但是都沒能夠得到解決。他最終選擇離職,離開了這個讓他疲憊不堪的平臺。老王認為,有時候「能者多勞」是對優秀員工的極大傷害,也是一種失敗的管理理念。長期的繁重工作會讓能者的壓力過載,失去工作熱情。
  • 能者多勞
    首先,「能者多勞」,但「多勞」應該「多得」。「能者多勞」,但「多勞」就能夠「多得」嗎?如果「多勞」不能「多得」,反而「多勞」的成果被別人所侵佔,「能者多勞」就會成為一塊「遮羞布」。由此可知,組織可以提倡「能者多勞」,但更要強調「多勞多得」,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不會傷害「能者」的積極性。
  • 一句「能者多勞」,讓你多做了多少工作?
    職場上,我們總是能聽到領導對能力強、工作任務重的員工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能者多勞」。意思就是說,你這麼能幹,把任務交給你是對你的認可和信任,可不要辜負了領導對你的期望啊。但是,之後你會發現,原本不屬於自己職責的工作,因為你的「勤勞」而變成了你的常規工作。在公司裡待久了,那些原本不是你職責的工作佔用了你很大的時間,也就更不談有時間去陪陪家人或給自己「充電」了。並且,如果你覺得累,承受不了那麼多的工作,明裡暗裡向領導表明自己希望更專注於自己的本職工作,然而你的上司或領導會回一句「能者多勞嘛」。
  • 「能者多勞」,是職場上最毒的雞湯
    (圖片來源:攝圖網)作者|Juno 來源|孤島(ID:gu_dao2015)無能的老闆,才喜歡「能者多勞」,好的老闆,都懂得「能者多得」。能者多勞卻不能者多得,等於耍流氓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女主角深海晶是一家IT公司工作幾年的助理,在老闆的秘書和營業部經理相繼離職後,承擔了一大堆明明不屬於自己的工作:撰寫報告、主持發布會、端茶倒水、跟客戶賠禮道歉......哪裡有坑去哪裡,簡直是填坑小能手。
  • 《奇葩說》告訴你在職場中「能者多勞」是坑你的
    《奇葩說》告訴你在職場中」能者多勞」是坑你的原創真的是自討苦吃在《奇葩說》這場辯論中各路好漢可謂是暗湧風波,明爭暗鬥,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和發揮好的種種在雙方的舞臺中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解,這一季也確實很精彩,詹清雲的思維強大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女強人的形象
  • 「能者多勞」是最大的職場謊言
    小琴是公司裡公認的「能者」,能力出眾,老闆又很欣賞她,公司裡的重大項目都會讓小琴去做。起初小琴覺得這是件好事,既磨合了專業本事,還能鍛鍊領導才能。於是每天加足了馬力拼命幹,為公司拿下不少新業務。有句老話叫:「能者多勞。」不僅是一條職場「潛規則」,在家庭內部、甚至在一切有組織存在的地方,這似乎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似乎你能幹,你就要多幹一點。通常來說,管理者分配工作任務時,會重點考慮下級的工作效率以及結果情況,並以此作為分配的基本標準。
  • 「能者多勞」合理嗎?
    能者可以多勞,但怎樣才算合理?首先,「能者多勞」,但「多勞」應該「多得」。「能者多勞」,但「多勞」就能夠「多得」嗎?如果「多勞」不能「多得」,反而「多勞」的成果被別人所侵佔,「能者多勞」就會成為一塊「遮羞布」。由此可知,組織可以提倡「能者多勞」,但更要強調「多勞多得」,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不會傷害「能者」的積極性。
  • 能者多勞,是我聽過最無恥的讚美
    我想應該就是能者多勞吧。有人說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也有人說有天塌下來總會有能者頂起來,可又有誰問過:能者願不願意犧牲自己,做眾人眼中的頂梁柱?能者多勞這句話,看似是對能者的讚美,可本質上卻是脅迫能者多勞多付出的道德綁架,甚至能者多勞,已經成為有些人眼中的理所當然。
  • 你可以是能者,但不必多勞
    請不要用你的多勞成為別人懶惰的藉口而在我的認識裡,能者未必要多勞,多勞者也未必是能人。能者與多勞沒有必然的聯繫,所謂多勞者就應該多得,至於獲得什麼不重要,或許是友情、親情、物質上的回報等,但這種多勞不應該成為別人不想做某事的陳詞濫調的藉口。記得剛上大一時,班主任為了更好地管理班級,第一節課就是選班長和其他各種職務。在我的認識裡,班長應該是班裡最忙的一個人,結果出乎我預料,他不緊不慢,而且還很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