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拳術講究內外兼修。諺云: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
《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易筋經》云:「內清虛,外脫換」。其中,「外脫換」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說的。因為,普通人的筋骨,並不適合拳術攻防較技。只有用「易筋、易骨」的方法,才能使自身筋骨從根本上轉變,才能達到「脫胎換骨、脫殼換相」的不同功夫藝境。而能使自身筋骨能夠適用於攻防較技之用。而「抻筋拔骨」就是《拳經》中「補短截長」之說的「截長」。所謂「截長」就是「截」去筋骨的僵拙之力,而使筋骨通靈。這就是《越女論劍》中說的「開門閉戶,陰衰陽興」裡的「陰衰」。即「衰」其筋骨的僵拙,使筋骨通靈,才有攻防較技之用。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人體「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是「柔弱無骨」。只有自身外形的「柔若無骨」才能適應拳術攻防較技時「隨其變化而用招法」的法則。柔者道之用,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於外形體的要求,必須達到「至柔」。老子曰:「骨弱筋柔則握固」,又因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乃中華拳道的法則。只有自身形體達到「柔弱無骨」的至柔藝境,才能有「柔曲」的走化,才能達到攻擊時率直的內氣之至剛之用。才能有「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功夫之虛靈妙境。傳統拳術的精髓亦在此。唐順之說:「百折連腰竟無骨」。孫祿堂說:「形體應當似水流」。皆肯定了傳統拳術外形的「柔弱無骨」才是真功夫。
為什麼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時說?
前賢云: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與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豈可容其人之筋:「弛、攣、糜、弱、縮、壯、舒、勁」者存焉。必修拳道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故先聖以力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縮者易之以長,筋糜者易之以壯,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前賢云:自身其所以堅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變化通靈者,「骨節」也。骨節者,骨之空隙也,乃人體之壑谷,轉動之通靈敏捷,為神明所流注,「柔弱無骨」之藝境即指此而說。言「節節貫穿的柔行氣」的變化時;骨節處精神填實,則形如鋼鑄,如鐵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此即言「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剛落點」的發勁之時。由此可知:骨質強度增大,骨堅如鐵石,此乃由「意斂內氣入骨」便可得之。而骨節的通靈變化,「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成最大的動變蓄勢,以使自身即時做到外形的「接骨鬥榫」,內勁的剛發之用,就需易骨功夫,包括各種「拔骨」功法之修煉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論知道筋骨修煉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勁骨力的修煉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故前賢將「筋骨」的修煉常結合而說,故有「抻筋拔骨」的說法,早有「展筋拔骨」之說,又有「抻筋拔力」之說。總之,皆是一個意思。必須清楚的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內氣、外形」合一而以「以柔用剛」為用。內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層次之分的。修煉的層次不同,功夫藝境就不同,修煉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故「抻筋拔骨」也就適應各自內外匹配的層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各種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現在又同時流傳在習拳者之中。因習拳者處在各個不同的層次,習拳者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採用相應的方法。
–end–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發布文章、圖片除標明原創外,多數來自網絡,不代表本號觀點,僅供讀者朋友閱讀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原作者的辛勤與智慧。部分內容因推送時聯繫方式缺失,或未及時與原作者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處理。
形意拳交流學習QQ群:337207030
聯繫人 :
QQ :65400170 電話:1553633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