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功夫高境界必經之路-抻筋拔骨 脊柱2種不同練法

2020-12-14 國術大講堂

形意功夫抻筋拔骨 脊柱兩種練法,你知道嗎?

龍從雲,虎從風。

傳統拳決講:「龍虎二勁」。龍是脊柱,虎為胯勁。

今天講講人體最重要的關節-脊柱。

何為龍?

「拿得起,放得下,既能狠,又能讓,既有鋒利的爪牙,又有退隱的伸縮。爪牙一出,天地震懾,爪牙一縮,身形退隱,萬物寂靜。」——這就是龍。

形意功夫脊柱以龍為喻,被稱為人體的龍骨,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

形意功夫脊柱上頂頭顱,下聯胯腿,中付兩肋,是人體的中心框架,脊柱由多個小關節連結而成,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大關節。練武人都知道脊柱對武術提高的重要性。但多少人知道其實脊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練法,練法不同,效果不同。

一、形意功夫抻筋拔骨脊柱松活法—脊柱湧動

脊柱湧動是一種檢驗脊柱松活度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這種方法,被國內外許多武術、搏擊愛好者喜歡。甚至連搏擊界鼎鼎有名的「嘴炮」康納都在練習。

形意功夫抻筋拔骨脊柱松活法—脊柱湧動

此方法主要目的是讓脊柱,能夠上下如同波浪湧動起來,一旦練成,整身似乎柔弱無骨,能大大提高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解開身體僵硬的肌肉,卸下負擔,同時提高身體健康指數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閃避躲閃,以及反擊攻擊。

前期準備:

1、初期練習可找一面牆,距離牆一段距離站立。

2、距離可根據自身脊柱靈活度,靈活變換,距離越遠,難度越高。

3、雙腳自然開立,立身中正,全身肌肉放鬆。

動作練習:

1、下巴前抬,輕觸碰到牆面。

2、下巴—胸口—肋骨下沿—腹部—胯。

3、按照以上順序,將對應部位依次觸碰到牆壁,反覆循環。

注意事項:

1、由於脊柱僵硬,初期很容易導致重心不穩要摔,以及頸椎、胸椎、腰椎,疼痛。出現以上問題,可以縮短距離,進行難度的降低。

2、練習時,肌肉一定要學會放鬆。

3、五個部位依次觸碰,每次觸碰時,只有一個部位與牆面接觸

練成後,脊柱松活度大大提高,如若有腰椎病、胸椎病、頸椎病,等三椎問題的朋友都會得到改善。

二、形意功夫抻筋拔骨脊柱崩彈法-脊柱成弓

形意功夫抻筋拔脊柱崩彈法,其目的是讓脊柱如同有彈性的竹子,拉伸成弓,蓄滿彈性,為勁力的釋放做準備。此方法練成,可如動作捕物,瞬間而出,難以覺察,勁力的崩彈又快又疾!

形意功夫抻筋拔骨脊柱崩彈法-脊柱成弓

抻筋拔骨脊柱成弓,與脊柱湧動,帶來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兩者的側重點不同。脊柱湧動更加側重於脊柱的松活,脊柱成弓更加側重於的勁力的釋放。

前期準備:

1、兩腳自然打開,放鬆站立

2、坐胯,微曲膝,兩手自然下垂

動作練習:

1、肩膀下沉,做好壓肩

2、胯部上翻,與壓肩對抗

3、身形保持穩定,上下兩頭對抗,如同一根筆直充滿彈性的竹子,被上下兩頭擠壓,自然就成弓形,蓄滿彈性,蓄勢待發。

注意事項:

1、身形中正,不可低頭仰頭,彎腰駝背

2、壓肩與翻胯,兩個力得在一條線上,力線一致,即可讓脊柱成弓

3、感受脊柱的拉伸感,如若感到不適,即動作錯誤

形意功夫抻筋拔脊柱練成後,脊柱如同龍行搜骨,骨節一節節上推下移輕鬆自如,崩彈輕鬆愜意,每次練完感覺對自己的每一節脊柱做了一次細緻的按摩搜骨。

PS(補充):發力練習相對劇烈,不比脊柱松活湧動法簡單不易受傷,發力練習必須要在有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輕易模仿,傷筋動骨一百天,如若受傷,後果自負

相關焦點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抻筋拔骨-骨架和大筋我們在開始練拳的時候,就知道要通過撐筋拔骨來訓練骨架和大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身體變得慢慢的松活。同時能夠用大筋的崩彈來帶動整個身體骨架的運動,無論是速度還是勁力,都得到質的提升。
  • 傳統武術的基礎-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
    他告訴我這就是抻筋拔骨,主要是練習節節貫穿的勁,想要把人打飛五米遠,就憑的是這個勁兒。然後我又從一個練形意的前輩那裡聽到過這個詞,他在跟我講抻筋拔骨的時候,是伴隨著像瑜伽一樣的高難度動作的,有時兩個手臂像藤蔓一樣纏繞在一起,有時又把頭用力貼近後腳跟,他說這就是抻筋拔骨。
  • 傳統武術為什麼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時說?
    諺云: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  《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 傳統武術的「抻筋拔骨」練功方法可分為外練法和內練法,其中內練的抻筋拔骨為秘傳,這是很多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
    傳統武術的「抻筋拔骨」練功方法可分為外練法和內練法,其中內練的抻筋拔骨為秘傳,這是很多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但又沒人能真正完全理解抻筋拔骨的內涵
  • 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形意拳的骨力練習法
    一、形意拳體內抻筋拔骨的內涵 1、體內、體外抻筋拔骨的區別 形意拳體內抻筋拔骨區別於壓腿、劈叉、下橋等通過肢體大幅度、快節奏、機械性彎曲變形的拔筋,他是在相對靜止(蠕動)的樁功狀態下,通過內視和假借,氣血鼓蕩,使筋膨脹骨撐起。
  • 抻筋拔骨,拳學的起點!
    古之練拳者有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裡的功,一方面指身體柔韌度,另一方面也指運行氣血之默功。 柔韌度是最基礎的訓練起點,俗稱抻筋拔骨。先人把「踢腿、「活腰」、「抻筋」作為練武之人必備的三個要素。武術的訓練往往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有人問,太極拳也需要這三方面嗎?回答是肯定的。太極拳的塌胯、松腰、沉肩、墜肘,在內在意念與外在形體上都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更鬆柔的韌性。俗語曰「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抻筋的重要性。
  • 體內撐筋拔骨的修煉秘法
    好比「半撐開」的雨傘,筋似龍骨,骨如傘把,肉象雨布,骨拔筋撐,骨肉分離,也就是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脫骨之法。2、體內撐筋拔骨的狀態修煉體內撐筋拔骨要求「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又稱「形松意緊」,其本質是「蓄勢待發」。
  • 骨正筋柔,氣血自流 | 伸筋拔骨的「心法」是什麼?
    筋似纜繩包繞骨關節,所不同的是這種纜繩會自動收縮,牽引骨關節完成各種功能活動,還對骨關節有加固保護作用。現如今對骨關愛有加,對筋則重視不夠。「傷筋」有筋縮﹑筋斷﹑筋攣﹑筋痿等。其中危害最廣﹑最隱蔽的是筋縮。筋縮是靜悄悄,毫無知覺中發生的。人從出生到衰老,筋縮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 全身拉筋3D圖解,想拉哪條筋,6個動作給你分解
    趙玉芳一心想把病去掉,並認為抻筋有助於舒筋活血。於是她在二十多年來不間斷的抻筋中,自創了一套抻筋操。經過一番鍛鍊,年過八旬的趙奶奶已能練朝天蹬、一隻腳筆直搬過過頭頂、單腿支撐等很多年輕人很難做到的動作。記者詢問她得知,趙奶奶以前從沒練過抻筋,退休之前是一名清潔工。這些年她能有如此大的改善,都是通過自己鍛鍊得來的成果。
  • 阿鄧老師---抻筋拔骨易筋經
    教學場地是在一個學校裡,當時正值學校放暑假.常維禎老師也在學校裡開診所,用氣功點穴來治病.常老師的頭髮是下面黑上面白.他說上面的白髮是因為發氣治病過多而造成的.記得常老師很認真地對我說,你每天要練這套易筋經,你會停止衰老.我想停止衰老是不可能的,延緩衰老倒是比較現實.我的頭髮到現在基本上還都是黑的,這可能跟我堅持練這套易筋經有關係。
  • 如何練活「脊柱」使全身一條龍?
    主要指脊柱向左或右的轉動。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的旋轉,另一種是局部旋轉。如只有頸椎的轉動就屬於局部旋轉。2、彎曲。主要指向前方的彎曲。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彎曲,另一種是局部彎曲。如只有腰椎的彎曲就屬於局部彎曲。3、伸縮。主要指脊柱縱向的拉長與壓縮,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伸縮,另一種是局部伸縮。如整個脊柱伸縮就屬於整體的伸縮。4、鼓蕩。
  • 練活脊柱,使全身一條龍的秘籍!
    有意識的脊動是全新運動能力的培養,無意識的應用脊動之技是功夫之大乘也。形意拳術涉及脊動的方式主要有:1、旋轉。主要指脊柱向左或右的轉動。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整體的旋轉,另一種是局部旋轉。如只有頸椎的轉動就屬於局部旋轉。2、彎曲。主要指向前方的彎曲。
  • 山西形意拳周身十一處練功法
    他勤奮練功,並獨創了別具特色的形意拳練功法。 網絡圖片戰訣:手眼身法步,輕靈巧妙猛,快打狠攻,亂而取之。   一、頭。支配全身運動,首練頭部功夫。頭領起,下頦內收,脖後大椎穴拔起,如公雞打鬥時昂頭,如獵豹、老虎搜尋獵物時頭領起,體現出一股精氣神。頭腦要保持冷靜,有頭頂破天之英雄氣概。頭部不可妄動。
  • 坐式八段錦口訣,及練法圖解 (收藏)
    (二)坐式養生八段錦練法①第一段: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方法:吸氣一口,停閉不呼出,兩手互搓至發熱,急分開摩擦背後「精門」,一面摩擦一面呼氣,反覆練24次,做完後收手握固。吸氣後閉氣,想火下燒丹田,感覺丹田發熱,接著進行下一段。
  • 練太極拳想進步,得明白「換勁」
    ,此時的筋骨、臟腑、內氣都與之前大不同,健康狀況可以說是回到了年少時期的狀態,武術的魅力盡在於此。然內家拳修煉的不同階段,仍需換勁。  一、整勁轉化為混元力    整勁是相對於外家拳拳腳的局部之力而言的,即整體之力也。心意拳的整勁是在對掙拔長中產生的,首先在行功走架時,要用意念把身體放得極大、極遠,慢慢就有了抻筋拔骨的功效。當年,我隨閭山徐先生習宋派八卦掌時,看他把身子縮成一團在旋轉,也照貓畫虎地想學。
  • 內家形意拳:很少人知道的橫拳 練法
    練形意要養成「上虛下實」的習慣,上身永遠鬆快不著力,功力蘊藏在下身。­電視裡練拳擊的外國人,上半身太過緊張,該虛的地方實了,在中醫講,就是病態。而形意功夫 出在腿上,符合自然,所以不傷身不勞神。­也別把「上虛下實」理解偏了,站樁時刻意地把全身重量壓在兩條腿上,便不對了。「實」是充實有內涵,不是死硬。所以劈拳裡的「前 腳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兩條死腿弄活了,把體重轉化成活潑的勁。­世上永遠是強者影響弱者,交戰步法的原理也如此。
  • 形意劈拳練法與打法,太透徹了!
    初練劈拳只要求身體束展,兩手起落畫圈立園,勁力順達舒暢,步法穩健,不求快,切忌拙氣拙力,千萬別用勁,循序漸進。劈拳初練為了練整勁,是不跟步的,但整勁有了後,就可以練跟步的,前面的練法為體、後面的練法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