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獲悉,山東省要建設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職教創新發展高地?本網特向知名職教專家申培軒、孫長遠教授約稿,請他們談一談看法。他們認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確立,對於擺正職業教育的地位,發揮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和個體發展的能力,以及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發展戰略意義。社會哲學、技術哲學、產業經濟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理論,為職業教育類型屬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下發布全文,為饗各位讀者朋友,以後將陸續發布約稿。
關鍵詞: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申培軒(1965-),男,博士,教授,山東冠縣人,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教育宏觀政策;
孫長遠(1983-),男,博士,講師,山東滕州人,曲阜師範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
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教育獲得了顯著成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更新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變得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提出把職業教育擺在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足以看到對職業教育的更加重視。「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這是國家政策首次明確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從本質屬性的角度對職業教育做了科學定位。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確立,對於擺正職業教育的地位,發揮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和個體發展的能力,以及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發展戰略意義。那麼,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邏輯起點或理論基礎是什麼?是什麼決定了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該如何發展?這些都是亟待從理論上加以明確的根本問題。
一、社會哲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存在基礎
在社會哲學的範疇中,「實踐」這個詞一直以來都是大多數哲人所堅守的理念。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分支之一,站在客觀和實踐的角度,對社會發展的規律進行分析探究,認為人的生活得以進行下去是建立在製造並使用物質產品的基礎上的。當人類通過不斷進化步入文明社會後,隨之而來的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並在文化的不斷演進和發展的形勢下,逐漸形成專屬於自己的文化信仰和思想源頭。與此同時,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由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得來的,因為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是完全不同於其他一些社會因素的一種有自我獨立思想意識的社會的人。這一科學論斷,對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方面,職業教育具有生成的屬人性。職業教育是伴隨著人類的生存發展活動而逐步生成的,沒有人類的生存發展活動,就沒有教育,也就沒有職業教育。因此,從根源即從根本上來說,不是沒有職業教育就沒有人類的生存發展,而是沒有人類的生存發展,就沒有職業教育對人類的生成。易言之,從根本上來說,不是職業教育構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而是人類的生存發展構成了職業教育之為職業教育的條件。職業教育不是外在於人類的經濟活動、生存發展活動的東西,而是內在於人類的經濟活動、生存發展活動本身的要素。[1]
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有其主體和歷史的具體性。像其他類型的教育一樣,職業教育總是不同群體的職業教育,因而具有不同的具體群體特徵。我們說人類建構了職業教育,意味著職業教育的主體是人類。這是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談論職業教育的屬人性的。事實上,在任何社會歷史階段,人類都是以不同的共同體而存在的,每一個共同體都有自己的職業教育建構歷史。正是因為人類從來都不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而是以相對分離的眾多共同體而存在的,所以,每一歷史階段上的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以及每一國家和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上所建構的職業教育都有其特殊之處,甚至是大不相同的。不僅如此,每個國家和民族作為職業教育建構的主體,對於自己歷史地建構起來的職業教育,還都有其不可剝奪的支配權、甚至是壟斷權。
因此,從社會哲學的角度來說,作為人類建構的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來說,它只有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存在,才能夠為人類主體所使用,才能夠發揮它所具備的為人類生存發展活動方面的獨特價值。
二、技術哲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生存基礎
技術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內核」,技術因素滲透在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實施、教育評價等各個教育環節之中。可以說,不理解技術就難以深刻認識職業教育的內在特點和運行規律。而技術哲學則是一門對技術進行全面哲學反思,對技術認識予以深刻的理性把握的學問和學科。技術哲學作為一個哲學流派,致力於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進行解釋與探究,它既對技術的特點、結構以及運行規律進行描述性分析,又對技術的管理或應用過程進行規範性探討,還對技術與人、社會、自然的關係,以及技術對人類存在的意義進行批判性反思。[2]
生存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礎。職業教育視域中的生存是一種技術生存。技術生存對職業教育當中的人來說不僅僅意味著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意味著技能的不斷增加與自我意義的不斷生成。人的技術生存總是與職業教育內在地交織在一起的:對以技術為核心要素的職業教育來說,人的技術生存方式的改變是其自身變革的重要動因;反過來,職業教育的變革則有利地保障了人的技術生存的實現。
不僅如此,職業教育存在總是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嵌入到人的技術生存之中。在原始社會,職業教育通過一種整體性的、本能式的教育形式嵌入到人的「偶然性」技術生存之中;在古代社會,職業教育以學徒制的形式嵌入人的技藝化技術生存之中;在近代社會,職業教育以學校形態嵌入到人的機器化的技術生存之中;在現代社會,職業教育以綜合化形式嵌入到人的「信息化」的技術生存之中。總之,職業教育總是以某種特定的教育形式嵌入人的技術生存之中,並內在允諾一種終極的美好生活的實現。
三、產業經濟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現實基礎
社會分工引致生產技術專業化並催生出社會各領域所需的職業。社會分工的基礎是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推動新職業的產生和職業結構升級,實現對於人的勞動的解放。社會分工是職業教育產生的根本動力,而職業教育又反過來助推社會分工的高度專業化。職業教育所開設的專業,是對接產業發展的接口,直接關係到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著一定時期內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和社會分工對技術技能人才類型和層次的需求。在職業教育的所有要素中,專業是最先受到產業演進效應影響的要素,並且受到的影響也最為深刻,反映著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適應程度與貢獻程度[3]。因此,職業教育所開設的專業,對於有效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全局性意義。
在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深刻地認識到職業教育對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獨特價值。加快發展與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同步規劃與升級,將是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線。這一切都有賴於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存在,如此才能助推我國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四、教育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屬種基礎
一種教育類型之所以是類型而不是層次,最根本的一條,是這種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具有不同於其他教育的內在規定性。根據人才分類理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主要分為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大類。其中,應用型人才又分為技能型、技術型和工程型三類。顯然 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應為應用型人才,應遵循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律去實踐。職業教育是根據職業分類要求,從更好地滿足社會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職業崗位(崗位群)需要的角度,來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不僅如此,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自身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需要不同學歷層級、不同專業的職業教育與之相對應,包括非學歷教育的職業培訓教育,以便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4]
在我國,將教育分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四大類,採用了按年齡、層次和功能三重標準,使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出現部分重疊。但這些分類之間的關係,都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有著本質區別。或者說,正是這些教育類型的存在,才從側面證明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存在的必要性和現實性。因此,從培養什麼樣的人的角度來說,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決定了它是一種類型教育,這是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相契合的。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主要基於以上四個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即社會哲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存在基礎,技術哲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生存基礎,產業經濟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現實基礎,教育學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奠定屬種基礎。我們認為,在「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的戰略指導下,應繼續做好以下兩點工作:一是應繼續深化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固有的基本規律,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認識職業教育規律、遵循和利用職業教育規律,應加強對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規律、職業教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規律、職業教育與人的發展之間規律等宏觀層面的研究,應加強對職業教育教學規律、人才培養規律、課程規律、校企合作規律、師資隊伍建設規律等微觀層面的研究,真正做到按規律辦好職業教育。二是建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多年來,職業教育始終是斷頭教育,縱向上職業教育與高層次教育之間不通暢,橫向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不通暢,未來如何打破制約職校學生成長的「天花板」,實施中職教育、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及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銜接,統籌各階段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