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最近由於輸出了系列職業教育創投相關文章,並將新職業教育概念引入其中。不少業界讀者和我交流時,希望進一步理解「新職業教育」,並發出疑問,「新」是指泛網際網路的職業品類嗎?大概部分也受此前我文章中的分類影響,如下圖:
但新職業教育的「新」,不止於品類。在對應品類之下,其人群屬性、模式、品牌、消費習慣等維度也區別於傳統職教:對應的是一種結構性變化。此處讀者可以類比新零售的「新」——不局限於品類、業態、場景等,本質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零售升級。
本文嘗試從以上五個維度,對「新職業教育」賽道做一個特徵梳理。下文統一用新職教,代指新職業教育。
在梳理之前,我想解釋下為什麼要用「結構性變化「去總括新職教賽道的新,借用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系統化的創新七大來源之一:每個人都未曾注意到的產業結構或市場結構變化。」按我目前的認知,新職業教育的「新」使得該領域賽道獲得了對應的創新空間,而且可能是整個賽道系統性的革新。
1. 品類
值得注意的是,新品類對應的職業教育產品不僅適用於網際網路從業者,各產業升級、網際網路+的傳統企業對其也有需求。相較而言,前者可能更多就職於虛擬產品相關。而後者側重實業,相較而言,新品類學習者需要對實業有更多理解,比如在教育行業,產品運營者不僅要學習運營技能,對教育本身也要有較深認識。
2. 人群屬性
人群屬性,主要分為職業階段、素質基礎。
(1)職業階段
我在此前引用過雨萌老師的見解,職業教育產品,消費人群更多是職前人群,通過培訓獲得就業機會——是「花錢買工作」。就業是剛需,因此消費意願集中。目前國內主要的職前教培產品在「應試式」職業面試、求職培訓。而我的理解是,另外兩個維度,也存在拓展的創新空間。
職前:不僅是求職階段,還有新品類職業的體系化教育目前國內的職前教育產品,更多側重傳統品類、或者是在求職環節。我目前的理解是,這一階段,新品類體系化教育產品,面向在校學生也是有機會的——校內體制設置新型課程的效率「非常差」(我目前的感知),而且引入產業界實戰導師的可能性比靈活的創業項目要低。假設一個專門做新品類的教培項目,面向想往泛網際網路職業就業的學生提供體系化教育產品,考慮到相較而言學生群體的付費能力,引入分期付費機制,也是一種可能性。我有時候會將這種可能性:對比先發者攜程、去哪兒,和後發者飛豬——飛豬主打年輕人的旅遊服務平臺,確實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量體製衣式的新體驗與服務,並且越加佔領新消費者心智。在新品類的教培項目,假設能考量到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也存在構建一個不錯的產品可能,其中引入分期機制可能是一個重要環節(這裡要強調,是真正有價值、能為學生提供權益保障的課程產品+分期,區別於傳統「培訓貸」不良目的的模式)。在職:我在另一篇文章,就三個職業階段,人們付費職教產品的意願強度做了一個初步的判斷,如上圖。相較而言,在職技能培訓提升,待進一步開發——這一群體在消費力上存在優勢,但付費意願相對職前就業培訓弱,其中的市場空間如何通過創新維度獲得?(2)素質基礎:頭部學習者會增加
在傳統的職教領域,比如在IT培訓,大眾對其相對固化的負面判斷,是因為付費學習的消費者相較而言,不是傳統意義的高水平學生。而在新職教,無論在相對碎片的知識付費,還是相對體系的職業培訓付費課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付費人群有越來越多的中部乃至頭部學習者。
這一個現象,我在上一篇文章也提及一個案例,並且在近日和一個新職教類別的頭部項目創始人對話時,也得到進一步驗證——付費學習者集中在本科以上(可以理解為超過50%)。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國內在讀普通本科:高等專科,人數比例大概在1:1。每年畢業人數分別在300-400萬人。除普通本科、高等專科外,還有高職、中職等。相對而言,學習者的綜合素質水平,主體在相對上遊。
按我目前的理解,未來這個趨勢越加明顯:越是頭部學習者,越是主動學習者——只要市場能提供足夠優質匹配的職教產品。
3. 模式
模式上,主要是技術、交付形式、場景。線上直播、錄播基礎設施逐漸成熟,新技術如AI、VR等為新職教(以及其他教育品類)提供更多可能性。在交付上,一對一、一對多、小班教育的互動搭配,視頻、語音、圖文、即時通訊與線上作業指導等交互形式。交付知識的講師資源上,強教研的高校、強實戰的產業界,兩者融合越加密切。場景上,線上線下是否能形成類新零售的OMO探索空間,有待觀察。
但無論模式上,技術、交付形式變化是什麼,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回歸教育本質做產品,否則容易成為「為模式而模式」的低效案例。
4. 品牌
品牌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可能性。
這裡定義的品牌化,是指新職教產品可以通過形成佔領消費者心智的定位,進而強品牌、相對低成本獲客。假設新職教領域可以基於產品質量本身取勝,形成強口碑、品牌化,尤其是調性區別於從前「低端」的品牌調性,這是有可能使其突破在線教育「經營虧損的普遍現象」的瓶頸。這方面,在我目前的了解範圍內,三節課是一個相對有意思的案例,我在此前也曾提到。
在線教育產品虧損(此處指被動虧損,比如難獲客、獲客成本高。不考慮主動性虧損,比如為了快速佔領市場)的原因,我的基本判斷邏輯是:在一個足夠市場空間的領域,如果教育產品不能解決用戶學習需求、滿足體驗,即便做出大量的營銷工作,對應產品也很難盈利。教育產品(非泛知識付費類)最終依賴質量取勝,產品質量為品牌調性奠基,營銷是後續的錦上添花。
再進一步推演,如果新職教各品類項目都往品牌調性上升方向發展,整個賽道可能會從1.0、2.0上升到類似第三消費時代,產品變得「品質化、個性化、精緻化」。
5. 消費習慣
關於消費習慣,這裡想提及的其實是人們的終身學習理念、以及對應的消費需求。
國內頭部學習者,在終身學習概念上可能有更多認知,願意主動學習,無論付費與否。對於稍被動一些的學習者,也在接受碎片化知識平臺販賣的「不學習就落後」式焦慮感。
一個很理想的情形是,國內新一代職場人(尤其是泛網際網路人快速迭代的技能需求下)在逐漸形成在職技能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那麼新職教產品市場空間可能性會逐漸被擴展。
當然,理性情形與實際差距,還待數據進一步探究。
最後
在本文,我嘗試梳理新職業教育區別於傳統職業教育的五個特徵:和消費領域的新零售一樣,新,不局限與品類的新,它還在其他維度呈現出結構化升級的特徵:包括上遊產品品類和調性(品牌)、中遊產品模式,下遊消費者屬性與消費習慣等。這些特徵,可能為賽道提供有意思的創新空間。
但能否看到這個賽道的創新升級,很重要的因素,在於產品構建者格局、產品質量能否匹配新一代(尤其是新品類相關)消費者的需求,此前也曾提及。
備註:由於作者相對集中關注職教新品類領域,本文的五個特徵維度更側重描述新品類職教賽道存在的特徵/結構性變化。至於傳統品類領域,可能存在差異,讀者可以按需嘗試進一步思考。
本文轉自36氪,作者何沛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