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摩訶薩六度到彼岸的涵義

2021-02-08 真實蘊處界

「菩薩若施所親愛處,為報恩故;若施怨讎,為除惡故。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則名為施波羅蜜;菩薩施時離於慳心,名屍波羅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羅蜜;所施之物手自授與,名精進波羅蜜;至心繫念觀於解脫,名禪波羅蜜;不擇一切怨親之相,名般若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2)一般而言,既然是說這些人是我們在世間所親愛的人,那表示說,這些人會常常眷顧愛護我們;受了別人的眷顧與愛護的緣故,當然就是說,這些人是對我們有恩的。這些人是哪一些人?譬如說:父母對我們是有恩的,因為從出生以後父母就盡心地照顧我們,年長了以後,並且還要為我們良好的教育緣故,儘可能為我們尋找好的學校、好的老師,甚至於成人之後,還要關心我們的婚嫁,乃至是否能夠順利地創業;所以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很大的!因此當布施供養於父母之時,是為了報恩,也就是施於報恩田。同樣的道理,世間法上師長教導我們如何走正路,乃至種種技藝、如何謀生,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成就一番大事業;所以師長也是對我們有恩的,若逢年過節為了報恩的緣故而供養師長,也是施於報恩田。更何況說,假如能夠對我們教導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的師長,不但是報恩田,同時也是功德田;所以布施供養於這樣的師長,所得的福德就更加廣大。

經中又說:「菩薩若施怨讎,為除惡故。」既然叫作怨讎,表示對方往昔和自己是有惡因緣的。然而在菩薩法中,應當是要與眾生廣結善緣的,否則「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就不容易完成啊!可是,一旦不小心與眾生結了惡緣,又應當如何來化解呢?這有兩個層面:第一、首先要自我調伏。怎麼調伏呢?當自己知道自己已經犯錯誤的時候,當然就應該改變自己。設想:當自己已經起心動念想要布施於對方的時候,假如自己不先放下瞋恨心而能夠辦得到嗎?至於為什麼要放下瞋恨心,或者是加上如何方便善巧思惟而放下瞋恨心的過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所以,此處之能夠施於怨讎,就表示說,與眾生化解怨仇的時候,所應當除去的第一個部分是屬於自身的惡,那就是應當要除去的。那麼第二個部分的惡在哪裡?當然就是指的我們與對方結怨仇的眾生。也許你去向對方送上禮物並且低聲下氣地道歉的時候,對方並不一定立刻就能夠接受你的美意,所以有時候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為了除去對方心中一分怨仇的種子,而以布施的法來作方便;因為不化解這一部分的怨仇,不但說未來世可能因為一些緣故又輾轉引發了前怨,這麼樣一來,佛國淨土的圓滿就會變慢了!所以菩薩若能施於怨讎,一部分的原因也是為了要除惡的緣故。

接下來,世尊開示六波羅蜜的例證。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換言之,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到彼岸。世尊開示:行此六波羅蜜的有情,是菩薩摩訶薩。在般若經卷1中,有一段經文說:【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那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蜜;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那波羅蜜;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這意思是說,要能以六度度到無生死的彼岸,是要在內門修六度萬行,而不是在外門修六度萬行;在內門修六度萬行的最初分就是菩薩的七住位,所以菩薩摩訶薩的最初階位就是菩薩七住位。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是無法到彼岸,其原因是:因為沒有辦法看到本地風光,所以都落入意識情解之中修行;縱然有禪定的證量,一樣只是通於外道之法,都是落在蘊處界有之中,仍舊是無法出離三界生死的。而內門修行的意思,講的是親見了自性彌陀,從此以後開始了第一分的轉依。轉依於什麼?自心如來祂本來清淨、本自涅槃、本不流轉,本來就在了生死的彼岸;而眾生我,卻是一向在有生死、有煩惱、不自在的此岸,不斷地流轉生死。當見到了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有了第一分的轉依,而能夠有了第一分轉依的時候,卻同時也看到:自己雖在有生死的此岸,可是卻也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如來藏,是「現有生死,本自涅槃;不離彼岸,而有此岸。」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菩薩摩訶薩的轉依才有意義,才不會落入斷滅空之中,才能夠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之後,到達了究竟無生死的彼岸,離開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卻又能夠不停地在生死的三界之中示現,然後教化利樂有情同證佛菩提果。

定性的二乘人可不是 世尊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對象,因為既然叫作定性的二乘人,表示說,他們修行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要出離三界的生死;既然只是為了出離三界的生死,還會不會想要行布施法去利益有情呢?當然就比較不會了。也許只是在還沒有舍報之前隨緣去做一些,但是主要的目的,卻不是要去積極地利樂有情,修集將來成就佛國淨土的資糧。所以乃至第二度的持戒,會不會進一步去作呢?若是說會持戒,恐怕只是偏在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因為攝律儀戒中的一個部分是跟能不能快速成辦解脫果是有直接關係的;然而其它兩者的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同前面所說,這是與其在佛法中修行的目的是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也是很難以圓滿的。如是,若從忍辱、精進的道理來說,狀況也是類似的;乃至般若度,定性的二乘人是更不會樂意去修學,甚至不會是樂意聽聞的。所以,從前面所說的五度中,定性的二乘人是不可能藉以圓滿到達彼岸的功德;然而為了取證無餘依涅槃的緣故,禪定度的修學卻是必要的,因為四禪八定的具足,是可以成辦俱解脫的功德的。話雖這麼說,還是要說:定性的二乘人其實是沒有到彼岸的果證,其實是他自己消失於三界之中,沒有了三界的我,才說入了無餘涅槃;既然沒有了「我」,怎麼還可以說,有「誰」是到離生死的彼岸呢?

在外門修六度萬行,只是有六度、而沒有波羅蜜;而菩薩從七住位明心開始,行內門六度萬行,是既有六度、也有波羅蜜。可是,其中的差異到底是什麼?菩薩在外門修六度萬行,為什麼不能到彼岸?因為他們無法像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摩訶薩在行六度萬行的同時,也依著進入七住位所證的三輪體空來作轉依;所以在外門之中即使是知道三輪體空的道理,也只是一個知見,沒有辦法如同七住位起的菩薩真正看到了「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罪、不罪不可得,心不動,身心精進不懈怠,不亂不味,於一切法不著」的實際的義理;因為那是轉依了如來藏的體性,所以乃至說「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這樣而得到的一個智慧境界。而菩薩在外門修六度萬行之際,仍然具足了我、人、眾生、壽者相;不離開四相,就會仍然有三界之法,仍然會被生死之法所束縛,所以就到不了彼岸。因此,說到這裡各位就應該明白:為什麼 世尊會開示說:「能夠廣行六度而到離開生死彼岸的有情,是菩薩摩訶薩。」

菩薩之行於布施,是如何轉依三輪體空的?前面說過,三輪體空指的是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皆是虛妄的。可是,假如是單從二乘對蘊處界是虛妄的現觀,也可以知道說,這些都是因緣和合、假名為有的,為什麼一定要從菩薩的親證如來藏、從轉依如來藏的清淨性來說呢?假如所觀、所思惟的,只是從二乘法的觀點來看三輪體空,一定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說,既然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都是虛妄的,那麼菩薩為什麼還要生生世世繼續行布施等法?因為眾生從開始薰習布施法之際,一定會薰習到一點:「今世此時布施,來世他際而得到布施的果。」假如說,只是從二乘法的觀點來看三輪體空,那麼布施所為何事呢?將來還能夠得到果報嗎?所以二乘法蘊處界虛妄的觀行,一定得要有一個所依——就是菩薩在七住明心所證的如來藏;從蘊處界看來,雖說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都是虛妄的,但這種種法卻是從如來藏而來的,所以將來還依於如來藏而得到果報。菩薩就是因為親證了萬法所依的如來藏,所以確定說:「布施的因果,是不昧的!」世尊舉例說明菩薩摩訶薩之如何行於六度:然而,畢竟菩薩過去世所種下的煩惱仍然沒有淨除,所以正在行布施法之際,配合三輪體空的觀行知道說「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是非有亦非無」,因此用種種的方便使自己能夠隨緣布施,乃至說看到有來求的眾生,在心中施設了「是對待自己唯一的兒子一樣」,而能夠放下種種的煩惱,隨著自己的能力而布施給對方;菩薩就是用這樣的施設,來清淨自己仍然不圓滿的三輪體空觀,此時是有布施、也有波羅蜜。

可是,菩薩這樣的方便施設,卻不應該被外道所利用!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佛門中有很多所謂的修行人,其實是具足的外道,往往看上佛門之中有很多樂善好施的學人,所以搖身一變就變成佛法中的修行人,升座說法的時候,就特地宣說布施法的勝妙,又說布施給越有證量的成就者,所得的福德福報就越大。所以下座之後,就用種種的宣傳手法或者令其弟子傳出自己是大成就者的種種事跡等等,目的就是要眾生對其供養錢財。特別也有一些外道,教人供養諸佛菩薩、眾生等都用觀想的方式來搪塞;卻要眾生以實際的金銀錢財,乃至是以色身來供養他們。這是絕對沒有資格來為眾生宣說布施法之深義的。

接下來,菩薩在持饒益有情戒的時候,也因為同時在三輪體空現觀的因緣故,所以能夠在自己的能力所能夠成辦的條件之下,布施於來求的眾生,逐步舍卻掉自己的慳吝之心,因此菩薩此時是有持戒、也有波羅蜜。當面對於來求的眾生,雖然有種種不如理的作意,也能夠因為同樣的現觀的所依而行忍辱,所以菩薩是有忍辱、也有波羅蜜。菩薩雖觀三輪體空,也不妨親手將種種眾生所需要的資具施予眾生,這都是為了要利益廣大的眾生,也為了要與這些有緣的眾生更快速地一起成就佛國淨土,所以菩薩此時是有精進、也有波羅蜜。外門修學禪定之際,無非是努力地壓制自己的妄念,這叫作如石壓草;菩薩現觀:「眾生本然解脫,雖然因為無始以來煩惱不斷的緣故,所以不得解脫。」菩薩就依於這樣的現觀來修定,才是有禪定、也有波羅蜜。既然是明得自心如來,也現見眾生一樣的各自都有這個本來清淨的如來藏,轉依這樣的清淨境界所得的現觀智慧而觀之誰是怨、誰是親?所以就有般若、也有波羅蜜。

此時雖然發願「生生在三界利樂有情」,卻同時由於分分轉依如來藏的本來清淨性,所以這個時候開始,是既有六度、也有波羅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念菩薩,後面最好加上摩訶薩三個字,這是什麼意思
    老陽按:在佛教中,有人念菩薩名號,比如說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摩訶薩,這個摩訶薩,是什麼意思呢?宣化上人對此進行了開示與講解「摩訶薩」這個菩薩不是個小菩薩,是個大菩薩。大菩薩有多大?有大菩薩那麼大嗎?大菩薩還有多大?就是大菩薩那麼大。你不知道有多大,現在我告訴你,有七個意思,這是大菩薩的意思。
  • 摩訶薩是什麼意思?
    「摩訶薩」有七個意思,這是大菩薩的意思。這七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聽過的人,會聽得耳朵都塗油了,就是聽得多了。那麼,沒有聽過的呢?還想叫這個耳朵歡喜歡喜,所以呀,我現在再把這七個意思大略的講一講。這個菩薩摩訶薩要有大根性。怎麼樣具的大根?他因為在無量劫以前,在佛的面前供養三寶,禮拜三寶,恭敬三寶。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叫植眾德本。那麼他在哪一個佛的面前做的這些功德呢?恆河沙數那麼多。他不是,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哪;他因為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他這個善根就大了,這叫具大根。
  •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若有眾生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歸命,恭敬禮拜時,虛空藏菩薩觀此眾生心心善根,於佛法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餘功德隨所堪能。
  • 什麼是菩薩?你能不能成為菩薩?
    在佛教信仰中,人們接觸最多的不是佛,而是菩薩。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梵文的本意是幫助眾生覺悟。是的,菩薩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普渡眾生,而不是獨善其身,如果是獨善其身,那就不是菩薩,而是阿羅漢。不想成佛的眾生不是好菩薩,豈止不是好菩薩,就不可能是菩薩,不想成佛你就修小乘去吧。要想成佛,必須先做菩薩,做菩薩的門檻並不高,發菩提心就行了。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許一提到菩薩,我們立馬會想到「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或者八大菩薩,其實這些都是摩訶菩薩,是接近成佛的大菩薩。
  • 心經第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四個詞說盡全經奧妙
    心經其實只是我們習慣的簡稱,這部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了方便只取了最後兩個字而已。這個詞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比如說「菩薩摩訶薩」,指的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心經這裡的這個摩訶,自然是特指心量要大。我們修行其實說到底是修心,而修心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讓自己的心量放大,向佛菩薩們靠近。為什麼學佛要心量大呢?
  • 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天人龍神所供養 十方菩薩皆來集
    地藏菩薩摩訶薩為欲來故先現此瑞。亦為供養恭敬我故來至於此。佛復讚嘆地藏菩薩言。汝從南方來。八十頻婆百千那由他菩薩以神通力俱來至此。悉作聲聞像在如來前。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即為合掌而說偈言。  而於百千億萬劫常勤修習種種施  我今當學發弘誓我今來此佛神足  我當修學處濁世能到第一勝菩提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若干種天華香華瓔珞而散佛上。
  • 佛教:大隨求菩薩,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般若菩薩以智慧渡到彼岸
    佛教的歷史文化如今已經得到全世界推崇,然而很多人在求神拜佛的同時,只知寺廟中的神像,而不知眾位佛菩薩代表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大隨求菩薩,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般若菩薩以智慧渡到彼岸:大隨求菩薩大隨求菩薩梵名是「摩訶羅底薩落」,又稱為「與願金剛」,就是你有什麼願望,祂就給你什麼,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只要供奉祂,念祂的名,念祂的秘密真言,就能如意。但求願要衡量自身的現狀,切勿妄求。大隨求菩薩位居於胎藏界蓮華部的觀音院,因此也可以稱為大隨求觀音。
  • 邱承彬談十二屬相八大守護神(本命佛)·醜牛和寅虎·虛空藏菩薩2
    ·虛空藏菩薩2翡翠虛空藏菩薩邱承彬談十二屬相八大守護神(本命佛)·醜牛和寅虎·虛空藏菩薩2紅玉髓虛空藏菩薩守護神也叫本命佛。屬牛人和屬虎人的守護神是虛空藏菩薩。屬牛的人厚道、善良、穩重,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屬虎的人熱情積極,有著充沛的精力,喜歡接受挑戰。屬牛和屬虎的人,與虛空藏菩薩都有著很強的感應。因此這兩個屬相的守護神都是虛空藏菩薩。虛空臧菩薩是屬牛人和屬虎人的守護神(本命佛)。
  • 請蟑螂、蚊子、螞蟻菩薩搬家的儀軌,相當於大放生,非常靈驗!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發願文(3遍)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再念」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三聲。  稱誦如來名號:  我現在要為你們稱誦如來吉祥名號,這能讓你們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真淨佛子,你們一定要謹記在心,更常誦念。
  • 為什麼大菩薩可以在大乘中一心修行而不退轉?原來有這三個原因
    在他所翻譯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這麼說道:菩薩摩訶薩,發起菩提心,觀察十方六趣四生。什麼是十方六趣四生呢?鑑於有些讀者是剛接觸佛法,這裡就稍稍說明一下:十方是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 讓蟑螂、蚊子、螞蟻菩薩搬家的儀軌,相當於大放生,非常靈驗!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發願文(3遍)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再念」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三聲。《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南無阿唎耶   婆盧羯帝爍缽囉耶   菩提薩埵婆耶   摩訶薩埵婆耶   摩訶迦盧尼迦耶  唵  薩皤囉罰曳數怛那寫   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   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南無那囉謹墀   醯唎摩訶皤哆沙咩   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   摩罰特豆怛侄他  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
  • 【摩訶薩瑜伽會所】欣賞桃花 感悟春天
    摩訶薩瑜伽會館是靈寶最大瑜伽館,靈寶最具人氣瑜伽館,靈寶最多課程安排瑜伽館,靈寶最專業瑜伽館。摩訶薩瑜伽會館讓所有喜歡瑜伽的人,有一個健康的、修心、養性的完美場所;讓更多的人了解瑜伽真正的含義,打造豫西地區最專業的瑜伽館。
  • 堅牢地神讚嘆地藏菩薩願力無盡,夢參長老《地藏經》講記
    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堅牢地神,是地神護法,這個堅牢地神專護地藏菩薩。地藏、堅牢地神,是一個系統的。
  • 《虛空藏菩薩經》第二講:由名言諦為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
    餘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天主、龍主、夜叉主、乾闥婆主、阿修羅主、迦樓羅主、緊那羅主、摩睺羅伽主、五通仙人主,各作是念:我等當辦何等最上最妙供具,而以供養彼大士耶?我等今者當設何座以供待之?與會大眾,正在發愁,如何為菩薩設法座。
  • 【經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恭迎普賢菩薩聖誕日!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毗盧遮那如來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別為毗盧遮那如來的左右脅士,文殊菩薩在左面,普賢菩薩在右邊,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行願。普賢菩薩是淨宗娑婆世界的初祖。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大家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第一個響應,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就是普賢菩薩,中國的淨宗初祖則是慧遠大師。同時,普賢菩薩還是密宗的初祖,密宗的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一起,協助佛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相當於佛的兩個助教,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請蟑螂、蚊子、螞蟻菩薩搬家的儀軌,相當於大放生,非常靈驗!( 轉發功德無量 )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發願文(3遍)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再念」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三聲。 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   俱盧俱盧羯蒙, 度盧度盧罰闍耶,摩訶罰闍耶帝, 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 遮囉遮囉,麼麼罰摩囉,穆帝隸,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阿囉(僧)佛囉舍利,   罰沙罰(僧), 佛囉舍耶, 呼嚧呼嚧摩囉,呼嚧呼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 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 彌帝唎夜, 那 囉謹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