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哇"的哭聲中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奔波在繁忙的路上,一刻也不停息。
嬰兒時,要吃要喝要媽媽 。
懂事時,遊戲玩耍不停歇。
上學後,爭強好勝不認輸。
長大後,經營婚姻、善待親朋、操心兒女、追求富足快樂生活。
老年時,棋牌散步帶孫子。
一直眼睛向外,看白雲藍天,聽高山流水,經春夏秋冬,觀日月星辰,辯飛短流長,論高低貴賤。
歲月匆匆,腳步匆匆。從來沒有放下步子與自己對話,傾聽自己的聲音。
這是人生多麼大的一筆損失啊?
平常我們往往缺少與自己的連結,總是奔波在忙忙碌碌生活的路上,不能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聲音,是大還是小?觸摸自己的內心,是快還是慢?感受心靈的波動,是急還是緩?遇到事情,往往表現出恐懼、害怕、扭捏、拘謹、不敢說或不好意思甚至焦慮、抑鬱的狀態。
蘇軾半生貶謫,顛沛流離,嘗盡辛酸。京都煙雲被遠遠拋在身後,他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升華和蛻變。
從只專精於文學,蜚聲文壇,到詩詞書畫,民生功業,樣樣有成。
從羈絆於名韁利鎖,到心中修籬種菊。
縱觀蘇軾後半生的破繭化蝶,我們會發現:他在自己的世界裡一絲不苟地修行。
讓我們每天選個時間,試著放慢腳步,靜下心來,認真的與自己對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靜靜的夜晚,我們可以坐在床上,關閉燈光,放空大腦,主動與自己對話,體察內在的感受。
頭髮是黑還是白?是濃還是密?眼睛是暗還是亮?耳朵是笨還是清?皮膚是粗糙還是光滑?骨格是鬆弛還是硬朗?認真地從頭到腳包括心肝脾肺一一對話。
就像與心愛的戀人耳語一樣,就像與自己親愛的孩子交流一樣。聲音不大不小,觸摸不重不輕,體悟不緊不慢。真正地與自己對話,與自己談心,與自己和解,與自己和好如初。
這裡我想到了楊絳,她與錢鍾書的愛情,牽一人之手到白頭,這種相濡以沫的愛情,確實令人羨慕和嚮往。但是,楊絳留給世人傳頌的東西,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她的作品,甚至是她一生的淡定與從容。
楊絳是民國時代最後一位才女,被眾人稱之為「先生」。她的身上有著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縮影,也是女性代表的楷模。
在那個戰爭動亂的年代,沒人能確保明天的日子依然歲月靜好,人心不穩是常態,深陷其亂也是常態。想要在慌亂之中保持鎮定與從容,恐怕是件難以實現的事,但楊絳卻做到了。
有人說,時代的塵埃落到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時局動蕩意味著家庭動蕩,對楊絳來說也不例外。那段時間,她經歷親人、朋友離世,家人分隔兩地。
面對種種未知,楊絳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淡定一些,從容一些,安分地守著歲月,等待平靜日子的歸來,以書為精神糧食,讀書成為每日必做的事情。
正是那些歲月的沉澱和積累,使得楊絳在文學中的造詣突飛猛進。然而,功成名就之後的楊絳依然保持原來的淡定與從容,不驕不躁地生活。
這份淡定從容凝聚的力量,讓楊絳堅守初心、優雅一生。
我們要追求淡定從容的狀態,就應該在傾聽自己、覺察自己、感悟自己、對話自己的過程中,不管面臨的是黑是白,是暗是亮,是高是矮,是高興還是悲傷?都要包容自己的一切,原諒自己的一切,臣服自己的一切。這樣就會自然而然與自身連接,不放棄,不糾結,不否定,達到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慢慢的,就會逐步放下恐懼、害怕、孤獨、焦慮、抑鬱的東西,從而放鬆大膽,積極正向,擁有當下,感悟到從來沒有過的力量!
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在豐富的安靜裡,把頹唐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在百無聊賴的日子裡,仍然保持著從容向上的姿態。這些平凡日子裡默默的積蓄和堅守,都會成為往後某一時刻的驚喜。
您的讚賞,給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