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善惡難辨,身處低谷,遭人嘲諷;身居高位,又招致嫉妒。更有甚者,還會有人故意刁難你、伺機栽贓陷害你。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做?只能憋下心中的苦悶與委屈嗎?其實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多次遭到這樣的非難,不過他不但保全了自己,還讓壞人灰頭土臉。這是如何做到的?其實這是因為王陽明拿起了自己最鋒利的武器——「知行合一」。
平定叛亂後反遭陷害
王陽明曾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隻身平叛寧王之亂,立下大功,可在那個皇帝昏庸和姦臣當道的年代,卻招致了嫉妒與陷害。
當時朝廷委派許泰、張忠負責平叛事宜,可這二人沆瀣一氣,總想找機會陷害王陽明。就在他們調兵遣將的時候,叛軍就已經被王陽明剿滅了,連寧王都被生擒了。這樣的話那他們就不能在皇上面前邀功了,於是他們便密謀起來,決定上疏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徵,另外為了爭功,他們還扣下了王陽明已經平定了叛軍,生擒了寧王的奏摺。
他們打算私下放走寧王,再由皇帝親自率兵督戰,生擒寧王,然後凱旋返京。只是王陽明不願意交出寧王,於是這兩奸臣惱羞成怒,造謠誣陷王陽明私通反賊寧王。
危機重重之下,幸好皇帝身邊的太監張永是個忠臣,張永深知王陽明忠心耿耿,於是極力為王陽明辯護,並親自去見了王陽明,了解了真實情況,還寧王等一幹俘虜安全地帶了回去。
即使後來許張二人又連續主動挑起事端,想找機會陷害王陽明。但是王陽明始終泰然自若,以禮相待,行事規範嚴謹,無懈可擊。王陽明對許張二人帶來的北方軍隊也非常照顧,犒賞安撫軍心,使得這些士兵從心裡敬佩王陽明。
許泰、張忠之前一直沒找到機會,故回京後又向皇帝進讒言,說王陽明企圖謀反。還出謀劃策道:「陛下只要下旨召見便知,如果王陽明不肯前來,就能證明他企圖謀反。」其實這也是許張二人的一條毒計。他們為了阻止王陽明來南京面聖,竟偽造詔書讓王陽明在蕪湖待命。最後還是在張永的幫助下,王陽明沒有上當,繼續前往南京面聖。
皇帝最後也聽從了忠良的建議,相信王陽明沒有謀反之心,於是王陽明才逃過偽詔一劫。
立了大功,不但沒獲得獎賞,還險些被小人害死,這就是王陽明的遭遇。而且這個小人還有權有勢,高高在上,怎麼辦?王陽明心裡有定盤針,王陽明有貴人相助,王陽明有天理在心,這就是王陽明的底氣。廣結善友,不破本性;邪不壓正,聖人之心!
依良知而行,知行合一
學者對王陽明的一個評價:「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明朝的王陽明,一個是清朝的曾國藩。」只有把學識思想在事業生活中應用起來,這才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陽明心學被稱為」實踐的哲學」,是能夠在實踐當中落地的哲學。其實就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也就是」修心」和」做事」,紅塵煉心和事上磨練。別人的羨慕嫉妒恨,我們無法掌控,我們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和自己的行為。我們的情緒千萬不能被牽著鼻子走,那樣只會順了對方的意,更方便陷害你。
要知道,有為才有位,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我們才能贏得尊重和賞識,只有行得端走得正,才不會給小人可趁之機。當我們聽從內在良知的召喚,依良知而行,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那什麼事情都會各得其正,尋到最好的結果。
大膽做,不違心。心至純,行至善。僅此而已。正是有鑑於此,我們才講陽明心學其實就是最高明的實踐哲學,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當我們將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實踐運用,就能為我們指點迷津,讓我們不斷完善強大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突破艱難險阻,創造出不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