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的風骨和遠祖王羲之很像,尤其是兩個人都擅長"寫"。不過是王羲之最牛的是書法,草書和隸書冠絕古今;而王陽明最厲害的是寫信,教化弟子和講學時寫信,剿匪和平定寧王叛亂也用寫信,當然教育晚輩家書也寫得令人叫絕。
可以說這二人都把"寫"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都有一字千金的本領。
01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王羲之字寫得好,官做得也大,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王羲之對隸、草、楷、行各種字體都很擅長,尤其精通草書和隸書,他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學者評價說:"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
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02王羲之竹扇題字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王羲之雖官至右將軍,但絲毫不擺官架子,經常微服私訪,體恤民情,幫助窮苦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因為字寫得好,但他並不以此來謀私利,而是經常用來幫助百姓。
有一次,王羲之來到一個集鎮,看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竹扇在集上叫賣。由於竹扇製作得很粗糙,也沒有什麼裝飾,儘管老婆婆連聲叫賣,但也沒辦法吸引集鎮上人的目光。眼看尾巴都賣不出去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想幫一下她,於是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有畫畫,也沒有寫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然後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可是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心裡很不高興。
王羲之看出了老婆婆的心思,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離開後,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吆喝起來,果然吸引了很多人。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籃子竹扇被一搶而光,老婆婆樂得合不攏嘴。
03王陽明寫信剿匪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王陽明在徵繳浰頭匪患之前,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勸他們投降。
這在別人看起來很不可思議,這些賊匪和官府對抗多年,危害地方,官府徵繳多次都無功而返,就算王陽明再厲害,單憑一支筆就能讓賊匪投降?這可能嗎?
可是王陽明的筆就是這麼神奇,一封信就讓很多賊匪放棄了抵抗,紛紛投降。
王陽明在信中,以循循善誘的口吻開導匪徒,字裡行間流露出的仁厚、至誠之意令人動容。
信中王陽明表達了仁人君子對天下蒼生的包容與哀憫,感人至深,讀起來令人聲淚俱下,堪稱勸降文中的名篇。充分體現了王陽明"不教而殺非仁義之道"的仁愛思想。
據說,浰頭群匪見到這封信之後,都深受感動,很多匪首紛紛率部歸降。有人還表示,要以死報答王陽明不殺之恩。
由此可見,戰前勸降是王陽明常用的戰術之一,因為王陽明深知兵法應以王道仁義為本,不能一味追求陰謀詭計。
如果不能理解王陽明兵法之奧妙所在,就會誤以為王陽明不會用兵,好似"宋襄王之仁"。如果王陽明因此失去大好戰機,招致這次剿匪失敗,必將受到更多指責。
相反,如果王陽明全無至誠仁愛之心,以勸降為幌子大舉進兵圍剿,那他和世上那些陰險狡詐之徒又有什麼區別呢?
還是有人不明白,王陽明的信為什麼有效呢?
這是因為,心學大師王陽明牢牢把握住了"良知"這兩個字。匪徒也仍然有良知在,成為賊匪也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十惡不赦,都有感化的必要,也都是可以被感化的。
可以說,王陽明是以良知為指引和出發點,以筆作為武器,每當對敵的關鍵時刻,都會祭出這個絕招,屢試不爽。
最後
王羲之的字是一種美,一種極高的藝術;王陽明的字是匕首是投槍,是禦敵的武器。雖然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但是他們的風骨神似,家風一脈傳承,甚至連愛好都一致。
他們二人都修心道教養生之術,都經常和道士遊山玩水,都擅長書法,而且王陽明的書法中可見王羲之的風韻。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向金-kimi 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更多內容請關注:@情感大劈叉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