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出身的日本書家橘逸勢,它的字是王羲之的嫡傳!

2020-12-11 晨之論史

橘逸勢(782年-842)是是日本著名書法家,他和日本的空海和尚、嵯峨天皇一起,並稱「平安三筆」,是自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學習傳播中國文化以來,日本書壇最頂尖的三個書法家。啟功老先生說:「羲獻深醇旭素狂,流傳遺法入扶桑。」

橘逸勢所處年代相當於中國的中唐時期。據日本木本南邨的《弘法大師空海與書法》一書記載,橘逸勢在中國的書法老師是柳宗元。柳宗元也是「草聖」張旭的再傳弟子,張旭將得到的王羲之筆法傳予多人。晚唐宰相盧槜在《臨池訣》中記載:「旭之傳法,蓋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徐吏部傳之皇甫閱。閱以柳宗元員外為入室。」

橘逸勢出身名門,風流倜儻、瀟灑不羈,漢學造詣頗深,精通詩歌、古琴、書法等多樣文化,對李邕和柳宗元的學問頗有研究,漢學修養深厚,被唐人親切地稱為"橘秀才"。雖筆法不夠精緻,然而其氣勢恢宏,瀟灑飄逸風格極像中國的王羲之,在結構處理上顯得渾然天成、灑脫不羈,可謂登上了日本書壇的頂峰。那麼他的書法是怎麼樣創作的呢?我們就以他的代表作《伊都內親王願文》為例來說一說。

橘逸勢《伊都內親王願文》

第一,文字釋讀。

《伊都內親王願文》是日本桓武天皇第八女、阿保親王的妻子伊都內親王遵照生母藤原平子的遺命令,給山階寺(現興福寺)捐贈並本家族安康繁榮的祈願文。

橘逸勢《伊都內親王願文》

文章的開頭內容如下:菩薩(薩)戒弟子從(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平子稽首和南,奉納(納)山階(階)寺東(東)院西堂香燈讀經(燈讀經)料事。側聞惟父惟母慈之悲,之者彼無(無)上大覺(覺)。

橘逸勢《伊都內親王願文》

簡體字為:「菩薩戒弟子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平子稽首和南,奉納山階寺東院西堂香燈讀經料事。側聞惟父惟母慈之悲,之者彼無上大覺。」

第二,筆順處理。

今人看古帖,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中的筆順看不明白。於是導致臨帖時很多字無好準確鑑定。以橘逸勢所寫的「母」字為例,這個字該怎麼寫呢?我們其實看了王羲之的書法,就會明白了。

王羲之所寫的「母」字,多是這樣:先寫「豎折」;中間部分以「豎」「橫」相連的形式寫出;最後寫右半部分的「橫折」為「母」字封口。

所以,參照王羲之的寫法,橘逸勢所寫的這個「母」字寫法亦近似:先寫「豎折」,不過他所寫「豎折」的轉折處有「枯筆」,並且「折」往上提,以致與「母」字中間的「橫畫」連起來了,因此容易被人忽略,而不知筆順;接下來,寫中間部分,基本筆順亦是仿效王羲之先豎再橫連筆的形式而寫,但是中間多了很多波折;最後寫「橫折」封口,「橫」的轉折處上翹不如王羲之的潔淨,因此又容易導致識別的麻煩。其實為了識別方便,倒是不必寫得這麼寫的,王羲之的「母」字也有連筆少,很好認的。

第三,字勢雄逸。

橘逸勢性格 "放誕,不拘細節",有點像中國的李白。性格決定命運,他的人生也與李白相似,儘管出身名門,卻仕途崚嶒,因此不像空海和最澄那樣受天皇的重用,雖出身名門卻官位很低。他與空海、嵯峨天皇並稱「三筆」,全憑其書法上的傑出造詣。在平安三筆之中,他的官位最低,能儕身於其中,與空海、嵯峨天皇相比肩,可見他的書道造詣不同凡響。

橘逸勢《伊都內親王願文》

王羲之的性格中既有放誕也有閒適,所以其書風既有雄強之處,也有清逸之處,可以說是李白與陶淵明的合體。與王羲之相比,橘逸勢的身上更多風流放誕的氣質,所以他的字更多地繼承了王羲之字中「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一面,將王羲之書法中「轉左側右」「跡似奇而反正「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橘逸勢《伊都內親王願文》

延曆23年(804年),與最澄、空海一同擔任遣唐使至中國留學。正因為風流倜儻的性格及非凡的才能與唐代文人雅士很相似,留唐期間橘逸勢被他們親切地稱為"橘秀才"。承和9年(842年),嵯峨天皇死後二日,因為政爭,橘逸勢被指控有謀反企圖,下獄處死。仁壽三年(853)文德天皇為他恢復了名譽和橘氏本姓,並追贈從四位下的品位。

嵯峨天皇《光定戒牒》

中國傳統書法的墨跡傳本,流傳下來的較少,日本這些同時期的書法作品,留下來比較多。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不妨借鑑一點日本流傳的墨跡,因為飽受唐風薰陶的書法作品,可能較多地保留了晉唐書法的痕跡及風氣。

相關焦點

  • 王羲之這件真跡,從唐代傳入日本,失傳了1000多年,比蘭亭序還好
    此作乃是唐代時期,日本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包括了器物、建築、儀禮等等方面,當然,也有書法。在日本的遣唐使當中,最出名的書法家乃是空海和尚和橘逸勢,這兩個人在唐代學到了根正苗紅的書法正統,並且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時人評價他的書法不輸當朝的一流書法家。
  • 068 橘逸勢:唏噓人生
    橘逸勢的生年不詳,史書上對他的記載與「三筆」的前兩位相比,也非常簡略。他是橘諸兄的曾孫,也算是出身於日本古代四大姓氏「源平藤橘」之一的。他的父親叫做橘入居,為官做到右中辨從四位下,橘逸勢的兩個姐妹田村子和御井子,都做了桓武天皇后宮的女御,而橘逸勢爺爺的另一個孫女做了嵯峨天皇的皇后。所以從這裡看,橘逸勢在嵯峨朝應該算是皇親國戚。804年,橘逸勢也作為留學生隨遣唐使遣唐,並且與空海在同一艘船上。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寫62個字,被日本視為國寶1300年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蘭亭集序》一共寫了324個字,300多個字已經成為傳說中的珍品,現在的人已經沒有機會看到原作了。因為王羲之的作品很多,但是他的粉絲在歷史上比較多,所以王羲之的真跡一旦得到,很多人就會收藏起來,不再傳下去,所以王氏的書法就散落了,《蘭亭集序》也被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陵墓。
  • 一個王羲之寫的便條的臨摹本,被日本皇室當做秘寶珍藏了1300多年
    王羲之的行書出色,一笑就多講一點。今天要介紹的,是《喪亂貼》。《喪亂貼》現存於日本。首先我們要說明一點:《喪亂帖》雖然在日本,但這個還真不是日本人搶的。日本史書《扶桑略記》記載,鑑真東渡曾帶來王羲之真跡一帖。後來據日本學者考證這真跡就是《喪亂帖》。
  • 日本頂級書法家寫的字,深得中國書法的精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小野道風行書《屏風土代》長卷古代的一些書法家,在他們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你得首先是一個文人,在讀書上有一定的成績,或者是考取了進士入朝為官,或者最次也得是個秀才出身,而書法則是讀書之餘事小野道風行書《屏風土代》長卷據記載,從漢朝的時候,一些篆書和隸書的寫法便傳到了日本,日本是一個極其善於學習的民族,到了盛唐時期,日本派出了遣唐使,來到了中國學習,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
  • 日本的那些精品書法,有晉唐之風……大美無國界
    其書險勁典雅,運筆優遊自在,線條富有抑揚緩急之變化,歐陽詢書風的凌厲的氣勢躍然於紙上。這是否就是恆貞親王(825-884)所評價的那種「勁筋乏肉」的美?對於嵯峨書法,歷史上早有定評。《日本記略》天長三年(826)三月十五日條能看到如下記述:「奉為柏原天皇。於西寺限七個日。說法華經。……其經太上天皇(嵯峨天皇)手跡也。紫震金字。玉軸繡帙。一有體有勢。珠連星列。爛然滿目。觀人稱曰。真聖。
  • 王羲之:書聖翰墨香,佳話傳千年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著名書法家。《晉書》中有其專傳,其事跡在《世說新語》等著作中也有記述。出身望族的王羲之,有才華,有理想,因為性格灑脫,成就了「東床快婿」的佳話;他為官三十餘年,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他勤政愛民,提出了不少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建議,可惜未被當政者採納,憂憤之餘,他毅然辭官歸隱。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顏體被譽為王羲之之後,最具有創新價值的字體,其個性及獨特性不言自明。那麼練顏體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它與二王筆法有什麼區別呢?第一,下筆深淺的問題。王羲之的筆法至唐代由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傳於同鄉虞世南,虞世南傳於外甥陸柬之,陸柬之又傳於其子陸彥遠。陸彥遠所悟出的「錐畫沙」筆法可謂二王一脈的嫡傳。史載:"(陸彥遠)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 經典文言文賞析|王羲之書六角扇
    原文王羲之,東晉之大書法家也。嘗①在蕺山②見一老姥③,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④色。羲之因謂姥曰:「但⑤言王右軍⑥書,以⑦求百錢耳。」姥如其言,人競⑧買之。他日,姥復見羲之,求其書之。羲之笑而不答。
  • 600字告訴你後世無法超越李白、王羲之和蘇軾,真是無可奈何之事
    600字告訴你後世無法超越李白、王羲之和蘇軾,真是無可奈何之事說明:有讀者君問我為什麼現在書法家無法超越王羲之,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加上書家的勤學苦練,有沒有可能超過王羲之及其《蘭亭序》?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第一行書,號稱「矯若驚龍」,其神韻至今未有人能超越。究其因,有如下兩個重要因素。首先,王羲之所處的時代具備書法家產生和生存以及茁壯成長的土壤和大環境。晉武帝時期,荀勖領秘書監,於監中立書博士,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鍾繇、胡昭為標準。
  • 高清| 1937年險遭日本鬼子掠奪的書法瑰寶《瘞鶴銘》,據傳是王羲之...
    《瘞鶴銘》部分文字拓片 《瘞鶴銘》的懸念 文丨東方曉 1937年12
  • 日本遣唐使當年從中國學走了什麼?
    此前日本派遣到隋朝的留學生福田等人先後返回日本,他們以自己的親眼目睹大力宣揚「大唐國」的文化以及社會的繁榮、法律的完備等。這就引起了「遣唐使」的派遣。日本派使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輸送留學人員去向中國學習文化、宗教、法制、教育等。說白了,就是要把中國好的東西都照搬到日本,包括中國生活食用的東西。 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中國唐朝的使節。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王羲之這10幅字,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這字太養眼了!
    王羲之的書法就好比汪洋大海,而後世的名家則是這條大海當中引出的涓涓細流!王羲之生平最為人稱道的是下面這10幅字,這10幅字風格各異,堪稱書法史上的巔峰,這字也十分養眼!平安帖奉橘帖第三幅:《奉橘帖》此帖僅有12個字,但卻被歷代書家所推崇,趙子昂說:得古人數行書,可以成家矣。
  • 石曉軍:略說隋唐史籍中的日本人姓名表記
    爾後被指「最核心的日本人入華后姓名變化問題,石文留下了一整組問號,卻並未做任何解釋」(閻焰《就〈李巡墓誌〉中的「朝臣備」之名的思索》,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1.13)。有鑑於此,我感到似仍有進一步申說之必要,遂續草本稿,祈請方家不吝賜正。
  • 嘲笑醜書射書,自認為一身正氣的我們,卻活成了王羲之最討厭的人
    一說起醜書射書,我們就氣不打一處來,嘲笑他們不會寫書法,在亂搞書法。醜書射書固然不是書法,其實我們對書法也有個誤區,以為寫得工工整整,就是書法了。很多人把寫字當成書法了。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王羲之還反對平拖的書法線條。你想想我們現在寫的楷書,是不是王羲之反對的這兩條我們都佔了?我們自以為把楷書寫得方方正正、工工整整,就是書法了。其實王羲之最討厭這樣寫字的人,這不是書法,只能算寫字而已。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法帖之一,是後世學習小草書的範本。前人評價此帖甚高,宋黃伯說它是:「此帖逸少書中龍也」;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說《十七帖》是「煌赫著名帖也」朱熹贊曰「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 相傳王羲之所書,《瘞鶴銘》摩崖大字水前拓本
    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歷來就有爭議。宋人黃長睿考證它為梁代陶弘景所書。陶弘景隸書、行書均佳,當時他已解官歸隱道教聖地鎮江茅山華陽洞,故認為屬於他的墨跡。另一說,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生平極愛養鶴,在家門口有「鵝池」。他常以池水洗筆,以鶴的優美舞姿來豐富他的書法。傳說此銘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兩隻仙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