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逸勢(782年-842)是是日本著名書法家,他和日本的空海和尚、嵯峨天皇一起,並稱「平安三筆」,是自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學習傳播中國文化以來,日本書壇最頂尖的三個書法家。啟功老先生說:「羲獻深醇旭素狂,流傳遺法入扶桑。」
橘逸勢所處年代相當於中國的中唐時期。據日本木本南邨的《弘法大師空海與書法》一書記載,橘逸勢在中國的書法老師是柳宗元。柳宗元也是「草聖」張旭的再傳弟子,張旭將得到的王羲之筆法傳予多人。晚唐宰相盧槜在《臨池訣》中記載:「旭之傳法,蓋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徐吏部傳之皇甫閱。閱以柳宗元員外為入室。」
橘逸勢出身名門,風流倜儻、瀟灑不羈,漢學造詣頗深,精通詩歌、古琴、書法等多樣文化,對李邕和柳宗元的學問頗有研究,漢學修養深厚,被唐人親切地稱為"橘秀才"。雖筆法不夠精緻,然而其氣勢恢宏,瀟灑飄逸風格極像中國的王羲之,在結構處理上顯得渾然天成、灑脫不羈,可謂登上了日本書壇的頂峰。那麼他的書法是怎麼樣創作的呢?我們就以他的代表作《伊都內親王願文》為例來說一說。
第一,文字釋讀。
《伊都內親王願文》是日本桓武天皇第八女、阿保親王的妻子伊都內親王遵照生母藤原平子的遺命令,給山階寺(現興福寺)捐贈並本家族安康繁榮的祈願文。
文章的開頭內容如下:菩薩(薩)戒弟子從(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平子稽首和南,奉納(納)山階(階)寺東(東)院西堂香燈讀經(燈讀經)料事。側聞惟父惟母慈之悲,之者彼無(無)上大覺(覺)。
簡體字為:「菩薩戒弟子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平子稽首和南,奉納山階寺東院西堂香燈讀經料事。側聞惟父惟母慈之悲,之者彼無上大覺。」
第二,筆順處理。
今人看古帖,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中的筆順看不明白。於是導致臨帖時很多字無好準確鑑定。以橘逸勢所寫的「母」字為例,這個字該怎麼寫呢?我們其實看了王羲之的書法,就會明白了。
王羲之所寫的「母」字,多是這樣:先寫「豎折」;中間部分以「豎」「橫」相連的形式寫出;最後寫右半部分的「橫折」為「母」字封口。
所以,參照王羲之的寫法,橘逸勢所寫的這個「母」字寫法亦近似:先寫「豎折」,不過他所寫「豎折」的轉折處有「枯筆」,並且「折」往上提,以致與「母」字中間的「橫畫」連起來了,因此容易被人忽略,而不知筆順;接下來,寫中間部分,基本筆順亦是仿效王羲之先豎再橫連筆的形式而寫,但是中間多了很多波折;最後寫「橫折」封口,「橫」的轉折處上翹不如王羲之的潔淨,因此又容易導致識別的麻煩。其實為了識別方便,倒是不必寫得這麼寫的,王羲之的「母」字也有連筆少,很好認的。
第三,字勢雄逸。
橘逸勢性格 "放誕,不拘細節",有點像中國的李白。性格決定命運,他的人生也與李白相似,儘管出身名門,卻仕途崚嶒,因此不像空海和最澄那樣受天皇的重用,雖出身名門卻官位很低。他與空海、嵯峨天皇並稱「三筆」,全憑其書法上的傑出造詣。在平安三筆之中,他的官位最低,能儕身於其中,與空海、嵯峨天皇相比肩,可見他的書道造詣不同凡響。
王羲之的性格中既有放誕也有閒適,所以其書風既有雄強之處,也有清逸之處,可以說是李白與陶淵明的合體。與王羲之相比,橘逸勢的身上更多風流放誕的氣質,所以他的字更多地繼承了王羲之字中「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一面,將王羲之書法中「轉左側右」「跡似奇而反正「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延曆23年(804年),與最澄、空海一同擔任遣唐使至中國留學。正因為風流倜儻的性格及非凡的才能與唐代文人雅士很相似,留唐期間橘逸勢被他們親切地稱為"橘秀才"。承和9年(842年),嵯峨天皇死後二日,因為政爭,橘逸勢被指控有謀反企圖,下獄處死。仁壽三年(853)文德天皇為他恢復了名譽和橘氏本姓,並追贈從四位下的品位。
中國傳統書法的墨跡傳本,流傳下來的較少,日本這些同時期的書法作品,留下來比較多。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不妨借鑑一點日本流傳的墨跡,因為飽受唐風薰陶的書法作品,可能較多地保留了晉唐書法的痕跡及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