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軍:略說隋唐史籍中的日本人姓名表記

2020-12-07 澎湃新聞

之前我在拙稿《也說〈李訓墓誌〉中的「朝臣」》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1.8。下面簡稱「也說朝臣」)

中,主要從日本史的角度,在王瑞來教授《「朝臣」解》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1.2)

的基礎上,對「朝臣」做了若干補正,重點闡述了在古代日本的氏姓制度之下,日本人姓名中的「氏」、「姓」、「名」三要素及其關係,指出日本「氏」、「姓」一體,「姓」須置於「氏」之後,可以省略「姓」,但不會省略「氏」的情況。以為「朝臣」既然是古代日本的「姓」之一,如果由當時的日本人在正式的文書等上署名的話,自然應該是遵循日本的規範。

拙稿「也說朝臣」乃一匆匆寫就的札記,回頭來看有不少未盡之言。當時由於考慮到在媒體的歷史欄目刊文,篇幅宜短不宜長,因而與所述主題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關於兩唐書等中國史籍中出現的諸如「朝臣真人」、「朝臣仲滿」等記載問題,僅在前稿最後一段指出此問題當與唐人以及其後的歷代中國人對於日本情況的認知程度以及誤解有關,同時提示了涉及此問題的前出拙著以及我關於這一問題的基本思路。表示以後有機會再加以申說,而未及深入展開。爾後被指「最核心的日本人入華后姓名變化問題,石文留下了一整組問號,卻並未做任何解釋」

(閻焰《就〈李巡墓誌〉中的「朝臣備」之名的思索》,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1.13)

。有鑑於此,我感到似仍有進一步申說之必要,遂續草本稿,祈請方家不吝賜正。

關於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及其隨行人員的姓名在中日兩國史籍中的表記問題,歷來已有不少研究,僅就二十世紀以降來看,至少杉本直治郎《阿倍仲麻呂傳研究—朝衡傳考》

(育芳社1940年)

、東野治之《遣唐使船》

(朝日新聞社1999年)

、王勇《唐から見た遣唐使》第1章第2節

(講談社1998年)

、鈴木靖民《遣唐留學生井真成とその出自》

(《遣唐使の見た中國と日本》60-79頁,朝日新聞社2005年)

、河內春人《東アジア交流史のなかの遣唐使》第5章

(汲古書院2013年)

、以及最近森公章《阿倍仲麻呂》

(吉川弘文館2019年)

等論著都不同程度地討論或涉及過這一問題。這篇小稿即在先行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對此問題的考察與思考,略說隋唐史籍中日本人名的表記問題,同時兼涉對《李訓墓誌》中的「朝臣備」之稱的一些看法。

(一)

先看隋代的情況。由於篇幅關係,下面僅舉出與日本遣隋使有關的例子(引文內的重點線由筆者所加,以下同此)。

《隋書》卷81《倭國傳》云:

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中略)王妻號雞彌,後宮有女六七百人,名太子為利歌彌多弗利。

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下略)

在上面的記載中提到的「阿每」、「多利思北孤」、「阿輩雞彌」、「雞彌」、「利歌彌多弗利」等究竟何指,歷來有各種解釋。因事涉繁瑣考證,此處不予涉及。但在這裡至少可以指出兩點學界共識:一是上述這些稱呼當為隋朝負責接待的官員根據日本遣隋使的自述而記下來的對音,二是所謂「姓」、「字」、「號」乃出自於隋朝的理解,與日本的實際情況並不吻合。

此外,在《隋書》為首的中方史籍中雖然沒有出現其使者的名字,但據《日本書紀》卷22記載,大業三年(607)日本遣隋使叫「小野臣妹子」( 推古天皇十五年七月條。石按:小野=氏(Uji)、臣= 姓(Kabane)、妹子=名),而「唐國號妹子臣曰蘇因高」(推古天皇十六年四月條。石按:720年成書的《日本書紀》對隋朝亦稱為「唐」或「唐國」)。

關於隋為何將「小野臣妹子」即小野妹子稱作「蘇因高」,目前一般的解釋是沿襲20世紀初飯田武鄉《日本書紀通釋》之說,將此視為「小妹子」的對音。即推測其是從作為「氏(Uji)」的「小野」中取一字「小」作為姓,省略作為「姓(Kabane)」的「臣(Omi)」,漢語對音作「蘇」;而用「因高」來表記「妹子(imoko)」的漢語對音。也就是說,「蘇因高」三字只是分別取自于氏(Uji)和名,沒有涉及「姓(Kabane)」。從上文史料來分析,其雖說隋朝稱其為「蘇因高」,但從各種情況來分析,隋朝此稱呼來自於小野妹子自稱的可能性則很大。

由上述幾個事例我們可以知道,隋代對於日本人名的表記形式,都是採取音譯的方式,這與從漢魏時期以來對於來自日本列島的使者名字的一貫處理方式是一致的,《三國志》卷30《東夷傳/倭人》中提及的「難升米」、「都市牛利」等使者名就都是音譯。同時,我們也可以據此了解到,隋朝對於當時日本人名構成的三要素似乎並不清楚。

《隋書》卷81《倭國傳》書影(百衲本)

(二)

接著再看看唐代的情況。首先要舉出來的便是兩唐書的記載。《舊唐書》卷199上〈東夷傳/倭國條〉即通稱《舊唐書·倭國傳》載:「其王姓阿每氏,(中略)貞觀五年,遣使獻方物。」顯然與隋代同樣,沿襲音譯傳統,只記載王,不提使者的姓名。但在其後的〈東夷傳/日本國條》即通稱的《舊唐書·日本國傳》(按匆匆而就的前拙稿「也說朝臣」誤指王瑞來先生文此處誤記,謹致歉意)中,卻出現了使者的姓名,其云:

長安三年,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戶部尚書。(下略)

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下略)

同一內容在《新唐書》卷220《東夷傳/日本》即通稱《新唐書·日本傳》中也有記載,其曰:

長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寶,遣朝臣真人粟田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唐尚書也。

開元初。粟田復朝,(中略)其副朝臣仲滿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歷左補闕、儀王友。(下略)

在上引史料中,分別出現了「朝臣真人」、「朝臣真人粟田」、「粟田」、「朝臣仲滿」、「朝衡」等姓名記載。其實不僅兩唐書,在《唐會要》卷100《日本國條》、《通典》卷185《邊防/倭條》以及《太平御覽》卷782《東夷/日本條》等文獻中也都有類似記載。關於其所指何人,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根據迄今為止的研究,一般認為前三種稱呼(朝臣真人、朝臣真人粟田、粟田)是指經過日本經過七世紀後半期的內政改革之後,702年向唐朝派出的第一批遣唐使的執節使粟田朝臣真人,即通常所說的粟田真人;而後兩種稱呼(朝臣仲滿、朝衡)則是指跟隨717年來華的遣唐留學生阿倍朝臣仲麻呂,即人們熟知的阿倍仲麻呂。

《舊唐書·日本國傳》書影(百衲本)

《新唐書·日本傳》書影(百衲本)

在這裡,至少下面幾點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其一是須注意到上面各種稱呼都源自於唐代史籍,換言之都是中國史書中的說法,其實際並不符合日本表記姓名的規範。關於這一點,我在拙稿「也說朝臣」裡已有所論列,可以一併參照。此外,上述兩唐書的記載還將隨行的青年留學生阿倍仲麻呂(一般認為其入唐時19歲,一說16歲)誤認為是遣唐使的「偏使」即副使,可見其誤解還頗深。

其二是在以兩唐書為首的隋唐史籍中,記述上述日本使者及其隨行留學生的姓名時,顯然並沒有採用之前的隋代以及唐初所習用的音譯形式,而是直接從其姓名中取出一部分來加以稱呼。這種轉變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為什麼會突然有這種變化?其背景如何?是偶然現象還是常態?對於這些問題,管見所及,目前似乎還沒有見到很有說服力的解釋。

其三是唐朝官員否知道他們的全名是由「氏」「姓」「名」三要素構成的?就我的考察結論而言,以粟田真人為例,從唐代史籍中同時出現的「朝臣真人」、「朝臣真人粟田」、「粟田」這三種稱呼以及其後直呼其「粟田真人」(《宋史》卷491《外國七/日本國》)的情況來看,可以基本斷定,唐人應該是知道其全名叫做「粟田朝臣真人」,通稱「粟田真人」的。這一點從兩唐書中對日本遣唐使的其他人名的表記也可以得到佐證。例如收載於《朝野群載》卷20的唐憲宗元和元年正月廿八日的《高階真人遠成告身》中記載給「日本國使判官正五品上兼行鎮西府大監高階真人遠成」授予唐朝官職「中大夫試太子中允」時,就明確記載了其包括「氏」=高階、「姓」=真人、「名」=遠成在內的三要素,而在《新唐書·日本傳》中則只稱其廣義上的姓「高階真人」。

上述三點是我們考慮這一時期日本人名表記的一個重要前提或背景,因篇幅所限,在這篇短文不能一一展開討論,下面僅圍繞第一個問題做一初步觀察。

關於隋唐史籍中對於日本人名等的種種誤解,其實很早就已經有人指出。江戶時代前期文人松下見林(1637-1713)以三十餘年之功,匯集並考訂中國以及朝鮮史籍中的日本記事,撰成的名著《異稱日本傳》就是其顯例。該書在抄錄了上述兩唐書有關「朝臣真人」的記事之後認為其失實,松下見林批評道:

今按:……,大失事實,姓粟田朝臣,名真人,官民部尚書也。此官姓名人為入唐使。……粟田復朝,亦非也。……今不據國史正之,則千古之間,淄澠不分,孰為夫子矣。(卷上1)

今按:朝臣真人,粟田朝臣真人也。見新書。……又按,阿倍仲滿者,我朝先覺,事跡粗見文苑英華下。(卷上2)

對於上述中國文獻中的這些記載以及誤解,後來日本也陸續有人嘗試作出解釋。譬如比江戶時代中期國學者山岡浚明(1726-1780)在其編纂的《類聚名物考》卷34中,就明確推斷阿倍仲麻呂在唐被稱為「朝臣仲滿」、「朝衡」當來自於日本的「朝臣」之姓

(近藤活版所1903年版546-547頁)

進入二十世紀,前面提到的杉本直治郎(1890-1973)的名著《阿倍仲麻呂傳研究——朝衡傳考》

(育芳社1940年,勉誠出版2006年手澤補訂本)

,在之前各種研究的基礎上,對阿倍仲麻呂進行了全方位集大成的研究。其僅圍繞阿倍仲麻呂在唐改名的問題,就花費了數十頁的篇幅,旁徵博引中日雙方史籍,從語音語源等各個方面詳盡地梳理並考證了相關史料。歸納杉本氏所論要點,大致如下:

杉本氏認為,就「阿倍朝臣仲麻呂」這一名字而言,固然「阿倍」是氏、「朝臣」是姓,但也可以說姓「阿倍朝臣」。然而四個字的姓在中國顯然太長了,需要簡化。可是「阿倍」日語發音Abe,這一發音用漢字表示時,也可以寫成 「安倍」、「安部」、「阿部」等,容易引起混亂,故用「朝臣」做姓,因為「朝臣」在漢語中是作為普通名詞經常使用的詞彙,唐人容易理解。另外,對於唐人難以理解的「麻呂」(按日本漢字亦將二字合一作「麿」),則根據其發音(maro)而選擇了音近的「滿」字,加之日本史籍中對於「仲麻呂」也可以表記為「仲滿」,例如「藤原仲麻呂」又被寫作「藤原仲滿」

(《續日本紀》卷29神護景雲二年六月庚子條、卷34寶龜八年八月丁酉條)

,於是便形成了「朝臣仲滿」這一名字。至於「朝衡」,「朝」當來自於「朝臣」,「衡」則來自於「仲」,進而推測或也可能是「朝臣阿衡」之略,即取自殷商名臣阿衡之意,反映了阿倍仲麻呂的慕華思想。總而言之。是阿倍仲麻呂到唐朝時自己改了名字

(詳參同書166-184頁)

對於杉本氏上述見解,尤其是「朝」來自於「朝臣」的看法,我沒有異議,但略有疑慮。我的疑問主要在於,上述改名的主體究竟是阿倍仲麻呂,還是唐朝方面?之所以這樣說,首先是因為在12世紀初藤原仲實編纂的《古今和歌集目錄》的《安倍朝臣仲麻呂一首》之後有如下記載:

國史雲,本名仲麿。唐朝賜姓朝氏,名衡,字仲滿。性聰敏,好讀書。靈龜二年,以選為入唐留學問生,時年十有六。(下略)

上面史料中所說的「國史」究竟何指,雖有不同意見,但屬於12世紀初藤原仲實編纂的《古今和歌集目錄》以前的日本史籍則無疑問,可信度很高。長野正氏認為其當是《日本後紀》中散佚的延曆二十二年三月六日條的引文

(茂在寅男、西島定生等編《遣唐使研究と史料》279頁,東海大學出版會1987年)

,對此我表示贊同。從上述史料來看,阿倍仲麻呂的唐名顯然來自唐朝所「賜」。

《古今和歌集目錄》的《安倍朝臣仲麻呂一首》書影(群書類從本)

結合唐朝給「蕃將」尤其是「入朝蕃將」賜姓賜名的背景及情況

(參見馬馳《唐代蕃將》第3章,三秦出版社1990年)

來看,我十分贊同河內春人先生的意見,即一介留學生在唐朝自己隨便改名的可能性極低,阿倍仲麻呂改名的主體應該在於唐朝方面,其契機或者說其前提則是由於阿倍仲麻呂將要擔任唐朝的官職,才由「唐朝賜姓朝氏,名衡,字仲滿。」

(參見河內春人《東アジア交流史のなかの遣唐使》167-168頁,汲古書院2013年)

若再聯繫到其後的752年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朝臣清河」被唐朝改名—「清河」被改成了「河清」

( 《日本紀略》延曆二十二年三月丁巳條的「唐改河清」,以及《續日本紀》天平寶字五年八月甲子條引唐肅宗「內史宣敕曰,特進秘書監藤原河清」)

的事例來看,儘管目前尚缺乏直接史料的支持,但我們可以注意到一點,即若要說起「朝臣」、「河清」這兩個名字有什麼共同之處的話,則在於不僅兩者都可以作為普通漢語名詞來加以理解,而且也都非常吻合唐人(中國人)的心理及思維方式。「朝臣」在漢語中的意思自不待言,正如東漢蔡邕《獨斷》所云:「公卿、侍中、尚書,衣帛而朝,曰朝臣。諸營校尉、將、大夫以下,亦為朝臣。」簡單說來就是朝廷官員之意;而至於「河清」,則是只有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中國人才會具有的一種想法。根據以上情況,說包括前述粟田真人被稱作「朝臣真人」在內,其「朝臣」、「河清」等唐名均來自於唐朝所賜,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在此基礎上進而言之,我們還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或者說規律,即上述被唐朝賜名的日本人也都同時被唐朝授予了相應的官職。例如:

1.在兩唐書中被稱作「朝臣真人」,長安二年(702)入唐的遣唐執節使「粟田朝臣真人」,被武則天「授司膳卿,放還本國」

(《舊唐書·日本國傳》,《新唐書·日本傳》、《唐會要》同)

2.而同年入唐,被唐代史書稱為「朝臣大父」的副使「巨勢朝臣祖父」則被授予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令」(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卷五「日本國使臣朝臣真人,長安中拜司膳卿同正;朝臣大父,拜率更令同正。……[岑校]朝臣大父 羅校云:辯證引作『副使朝臣大父』,今本奪『副使』二字,當據補。」)。

3.開元五年(717)作為留學生入唐的阿倍朝臣仲麻呂,兩唐書記載其「仕歷左補闕、儀王友。」

(《舊唐書·日本國傳》,《新唐書·日本傳》、同)

。根據杉本直治郎的研究,其至少還擔任過左春坊司經局校書、左拾遺、衛尉少卿、秘書監、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潞州大都督等唐朝官職。

4.天寶十一年(752)入唐,被唐人改名為「藤原河清」的「藤原朝臣清河」,被唐授予「特進」

(《日本高僧傳要文抄》第三引唐僧思託《延曆僧錄》之《勝寶感神聖武皇帝菩薩傳》,大日本佛教全書本74頁)

或「特進秘書監」

(《續日本紀》天平寶字五年八月甲子條引唐肅宗敕)

5.貞元二十年(804)入唐的日本遣唐使判官「高階真人遠成」(石按:通稱「高階遠成」),於元和元年(806)正月廿八日被唐朝授予「中大夫試太子中允」

(《朝野群載》卷20載《高階真人遠成告身》)

在上述可以確認的五個賜姓改名的事例中,四人是日本遣唐使官員(執節使、大使、副使、判官),只有阿倍仲麻呂是留學生。四名遣唐使官員均是名義上的授官,只有阿倍仲麻呂是實授。但不管是虛授還是實授,結果是都被授予了唐朝官職。而同時這幾個人也都被唐朝賜姓改名,兩者應該不是偶然的巧合。其之所以被賜姓改名,恐怕正是是因為唐朝要授予其官職。阿倍仲麻呂作為一個年輕留學生,之所以與遣唐使官員等人同列,被唐朝賜姓改名,其根本原因恐怕也正在於此。

(三)

讓我們再次回到「朝臣備」的問題上。

如上所述,我之所以對「朝臣備」之稱抱有疑問,認為其難以成立,主要就是覺得這一稱謂缺乏令人信服的合理性解釋。在上文討論的基礎上,下面將我的疑慮與主要看法簡單總結如下:

其一,其不符合日本氏姓制度下的姓名署名規範。理由詳見前出拙稿「也說朝臣」,這裡不再重複。

其二,從唐代入華日本人姓名表記的角度而言,如上所述,遣唐使以及隨行留學生應該自己是不能擅自改姓名的,其唐名當來自於唐朝方面。但是,從史籍中的實際事例來看,凡是受到唐王朝賜姓改名者,無論是將其日本的「姓(Kabane)」=「朝臣」作為中國的姓,還是給其改名「河清」,或是將其人在日本的廣義「姓(Sei)」如「高階真人」作為中國的名字,其至少都有兩個特點是一致的。一是對象都是日本遣唐使官員(唯一的例外只有阿倍仲麻呂一人);二是包括虛授和實授在內,無一例外所有人都被唐王朝授予了官職。在上述這兩個條件中,最重要的條件顯然是第二點,即其是否被授予唐朝官職。

在此前提之下,如果說「朝臣備」就是日本遣唐留學生「下道朝臣真備」的話,那麼就會有很多問題難以解釋。

從學界迄今為止對於「下道朝臣真備」=下道真備,即後來的吉備朝臣真備=吉備真備的研究來看,一般認為其生於695年,717年入唐時已經滿23歲

(宮田俊彥《吉備真備》1-20頁,吉川弘文館1961年)

,早已超過了唐國子監14-19歲的入學年齡限制,況且其出身於日本下層武官(其父「右衛士少尉下道朝臣國勝」)家庭,也不符合唐國子監有關對學生父祖官階要求的所謂「門蔭」入學的規定。這一點與同期入唐的阿倍仲麻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石按:阿倍入唐時19歲,一說16歲,其父乃是「中務大輔正五位上船守」,即相當於唐朝的五品官員)。因而對於下道真備究竟是否進入國子監學習,不少研究者都表示懷疑。從下道真備在唐留學長達十九年之久來看,我贊同王勇教授的意見,從開元七年(719)唐玄宗發布敕令,放寬對國子監管轄的四門學的入學限制,並增加八百名額的情況來看,下道真備應該進入了國子監學習

(參見王勇《歷代正史日本傳考注/隋唐卷》176-180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但是,鑑於下道真備在唐漫長的留學期間的狀況,不僅唐代史籍,而且在日本史籍中也沒有任何史料提及(石按:日本史籍中所見到的記載,都是他733年回日本以後,尤其是746年改名「吉備朝臣真備」以後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斷定,下道真備在唐朝留學期間沒有被唐廷授予過任何官職。既然如此,從前述事例來看,唐朝自然也就不會給其賜姓「朝臣」了。(石按:據《日本高僧傳要文抄》第三引唐僧思託《延曆僧錄》之《勝寶感神聖武皇帝菩薩傳》雲,下道真備在變成「吉備真備」,並於天寶十一年(752)作為遣唐使副使再度入唐以後,也曾與前述藤原清河一起,被唐朝授予「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衛尉卿」的官職。但這乃是其留學結束回日本十八年之後的事情,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時期無關。)

其三,根據傳世文獻史料來看,717年與下道真備同期入唐的留學生除了阿倍仲麻呂之外,還有一位名叫「大倭忌寸小東人」,後來改名為「大和宿彌長岡」=大和長岡。此外再加上2004年公布的《井真成墓誌》中的「井真成」。就現有史料來看,至少上述四個人有名有姓,同期在長安留學。那麼其他幾個人在唐期間的姓名情況如何呢?

關於「大倭忌寸小東人」=「大和宿彌長岡」(大和=氏、宿彌=姓、長岡=名),通稱「大和長岡」的情況,我們知道的很少。根據日本史籍的記載來看,其生卒年代為689年—769年,717年隨遣唐使作為「請益生(短期留學生)」入唐時已經28歲,估計為此行留學生中年齡最大的一個人。史籍中只記載了他何時入唐,卻沒有記載他何時回到日本的。有關其在唐留學期間的情況,不僅在唐代文獻中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在日本史籍中也沒有任何記錄,只有其曾精通律令的記載

(《續日本紀》神護景雲三年十月癸亥條)

,因而推測其在唐主要學習律學,期間姓名無考。

至於井真成,儘管還有不少謎團尚未解開,學界意見也不盡一致。總的來說,大多數意見認為其乃是717年與阿倍仲麻呂、下道真備、大和長岡同時入唐留學,開元二十二年(734)正月36歲時病逝於長安。因此一般推測其出生於698年,與阿倍仲麻呂同齡,比下道真備小4歲,估計也應該進入了唐國子監學習。

關於「井真成」之名,則是日本史學界熱議的一個話題。雖有各種解釋,但共同都認為這個名字應是一個唐名。關於其原名為何,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其應該是由「葛井連真成」(葛井=氏、連=姓、真成=名)而來,即從「葛井」中取出「井」字作姓(東野治之說);另一種意見主張當是來自「井上忌寸真成」(井上=氏、忌寸=姓、真成=名),由「井上」的首字作姓(鈴木靖民說)。詳細可以參見《遣唐使の見た中國と日本―新発見「井真成墓誌」から何がわかるか》

(朝日新聞社2005年)

一書中收錄的兩位教授的論文。

無論「葛井」或「井上」,兩者都是當時活躍於今大阪中南部地區的渡來人氏族,兩說都有可能,這裡我們對此姑置不議。這裡只想提請大家注意一點,即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主張取自於其「氏(UJi)」=(「葛井」或「井上」),而不是從其「姓(Kabane)」(「 連」或「忌寸」)中取一字來做唐姓。這顯然與前述阿倍仲麻呂被「唐朝賜姓朝氏,名衡,字仲滿」的做法很不一樣。其原因究竟為何,因無史料佐證不得而知,然倘若容我大膽推測的話,竊以為其或許與井真成生前不曾得到唐朝授予官職,但卻在去世後被唐朝廷追贈「尚衣奉御」這一官職有一定關係。

那麼,下道真備在唐留學期間使用的姓名究竟是什麼呢?根據《續日本紀》景雲元年條、寶龜元年條、延曆十年條、以及《日本紀略》、《公卿補任》以及正倉院文書等各種日本史料的記載來看,下道真備的原名並不叫「真備」,而是叫「真吉備(Makibi)」,即其全名為「下道朝臣真吉備」,通稱「下道真吉備」。因而一般推測其717年入唐以後,將其名減少一字,由「真吉備」改成了「真備」,而日語發音不變,仍作Makibi,換言之也就是說,「真備」已經是其唐名

(參見前揭宮田俊彥《吉備真備》2-3頁)

由於在唐代史籍中,沒有關於下道真備姓名的任何記載,所以我們目前不能得出肯定性的結論。但僅就上述諸點——(A)下道真備並非遣唐使官員、(B)其在唐留學期間不曾得到唐朝授予的任何官職、(C)下道真備的同期同學阿倍仲麻呂已因被唐朝授官而被賜姓「朝臣」、(D)下道真備的同期同學井真成之名的「井」姓,來自於其在日本的「氏」 — 等情況來綜合考慮的話,我們似乎至少可以說,下道真備在唐以「朝臣備」之名行世的可能性應該很小。

關於這一點,其實從其後的事例也可以得到一些證明。例如746年下道真備改名吉備真備,752年作為遣唐使副使再度入唐以後,在唐人筆下,明確被稱作「吉備朝臣真備」

(《日本高僧傳要文抄》第三引唐僧思託《延曆僧錄》三《勝寶感神聖武皇帝菩薩傳》,大日本佛教全書本74頁)

。但另一方面,在貞元二十年(804)跟隨日本遣唐使入華的留學生中,留下姓名者只有一位,即在日本史籍中稱作「橘朝臣逸勢」(橘=氏、朝臣=姓、逸勢=名),後來與空海、嵯峨天皇一起被譽為日本平安時代三大書法家之一的「橘逸勢」(?—842年)者。而在兩唐書中對其名卻記曰:「留學生橘免勢、學問僧空海……」

(《舊唐書·日本國傳》)

、「學子橘免勢、浮屠空海……」

(《新唐書·日本傳》)

。一般認為這裡的「橘免勢」當是「橘逸勢」之誤。也就是說,橘逸勢作為一名既非遣唐使官員,又不曾被授予唐朝官職的日本留學生來說,唐人只稱其「氏(Uji)」=「橘」與「名」= 「逸勢」,而不稱其「姓(Kabane)」=「朝臣」。此亦可作為一個旁證。

(己亥歲末初稿,庚子立春二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丨石曉軍談近代日本的世界觀:日本如何向外國學習?
    我們經常說日本人善於向外來者學習,這個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解釋日本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而且,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化中,又如何形成日本自己的意識?在中日近千年的交往當中,日本何以形成它們獨特的文化?在明治維新中,蘭學又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
  • 從閏土略說中國的古代姓名文化
    任何東西的存在總有他的一定合理性,對姓名的重視其實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好的名字是不是對一個人發展有幫助不清楚,但是壞的名字肯定是會糾結一部分人的。比如說不好的諧音,搞笑的名字組合,總能帶來一些煩惱,現在也是如此。
  • 隋唐皇帝稱「天子」,倭國國君稱「天弟」,日本與中國的面子之爭
    但《日本本紀》中卻記載說裴世清根本沒有見到天皇,國書也是由人進行宣傳的。《日本本紀》還記載了之後倭國又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訪隋,並在國書中稱倭王為「東天皇」,稱隋煬帝為「西皇帝」,顯然倭國是力爭在外交上與隋朝建立平等關係。但在《隋書》中記載從倭國使臣隨裴世清來隋朝進貢之後就再也沒有往來,顯然是在這之後倭國的做法徹底的觸怒了隋朝。
  • 隋唐時期,日本人派遣的官方和民間人員,從中國學走了哪些東西?
    當時的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汲取盛唐的先進文化,對當時日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期,日本聖德太子就不斷遣使來華,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希望建立穩定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
  • 中國和日本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交往的?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之間有著2000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早在漢武帝在位時(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中國已經和日本有了交往。《漢書·地理志》中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是中國史籍中關於日本的最早記載。
  • 日本百年變遷:一個飲食禁令的解除,讓日本人平均身高增加14釐米
    根據各種史籍的記載,日本人似乎一直非常矮,例如源義經身高只有131釐米、織田信長大概153釐米,160釐米左右的德川家康就已經被認為是巨人了。 雖然都說島國人的身高都比較矮,島上也很少會出現大型的動物,但是日本人的身高似乎在世界所有島國中也矮得非常突出,而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 日本人的姓名歷史:天皇為何沒有姓?在古代有姓都是貴族的象徵
    姓名,指的是每個人的姓和名字組成的,更是每個人都必有的。這在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必有的,但在日本就有比較奇怪了,歷史中有些日本人是沒有姓的,不光是日本的平民百姓,他們所謂的天皇也是沒有姓這一說:例如什麼裕仁天皇,什麼明仁天皇,都只是名字而已,沒有姓。
  • 中二氣息爆表!日本人原來是這樣翻譯中國電視劇片名的
    這個恥度爆表的名字笑翻了中國網友,紛紛表示:這太中二了,不愧是動漫大國。2.香蜜沉沉燼如霜日本翻譯:「霜花の姫~香蜜が咲かせし愛~」直譯:霜花公主~香蜜中綻放的愛霜花公主這個名字也是比較貼合女主身份的,但是卻脫離了本身悲傷的風格,也缺乏了中文片名的詩意感。
  • 日本修改英文姓名書寫順序
    【新華社微特稿】日本政府6日決定,修改官方文件中日本人英文姓名的書寫順序,由「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在6日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提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名書寫順序,獲得閣僚認可。柴山在會後記者會上說:「全球化社會,認識到人類語言的多樣性日益重要。
  • 隋唐有一人,劫了錢財,怕別人不認識自己還報上姓名
    程咬金,又名程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程咬金這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被譽為大唐福將,也是中國一個被扭曲的歷史人物之一,在民間了解到的程咬金,大多還是通過隋唐小說、戲劇、評書等,包括來自銀屏上的影視劇。
  • 宿白|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
    日本奈良法隆寺參觀記(選自《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 | 宿白奈良法隆寺多日本飛鳥、奈良時期遺蹟,為研究我國六朝隋唐考古者極應見學之處。菩薩的姿態、服飾可與敦煌莫高窟畫塑中的菩薩相比較處甚多,舉例如下表:莫高窟現存早期洞窟中的菩薩腹部向前弓出的姿態,較玉蟲廚子菩薩更為顯著,如第272、275等窟,至隋中期漸趨緩和,如第295窟,與廚子菩薩前弓的情況相似。
  • 日本人闖入他家裡,他用日語破口大罵,日軍卻鞠躬說打擾了
    那是1941年,香港被日本人佔領。日軍四處搜刮,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有一天,陳寅恪家裡闖入了一幫日本人。因為日本人拿著槍,怪叫著。他們什麼喪心病狂的事情都能做出來,但是陳寅恪在看到他們的時候,一點慌張也沒有,大怒的他,用日語大罵日本人不是東西。這日本人的頭兒一下被罵懵了,沒想到這個陳寅恪的日語說的這麼流利,而他看起來卻不是日本人。但是這個日本人耐下性子了,用日語和陳寅恪進行交流。
  • 隋唐十八好漢排名!堪稱最準的隋唐18好漢排名榜!
    隋唐第十五名好漢,掛錘莊莊主.是隋唐八大錘之一.《說唐》瓦崗英雄之一單雄信與梁師泰有一戰.梁師泰僅僅兩錘將單雄信震的兩手酥麻,虎口震開.單雄信為隋朝第十八好漢,可見梁師泰的厲害.
  • 隋唐演義中的五大奇葩將軍,都是靠一手絕技笑傲隋唐
    在《薛仁貴徵東》中隨李世民徵討高句麗,於鳳凰山探出怪鳥.後被蓋蘇文斬殺,引出瓦崗二十七家總兵為其報仇慘死在蓋蘇文手中。 每次打仗,他都拿個超大的紙糊的大錘。多半人看見了,打鬥不打,就嚇跑了。比如說,李元霸就嚇跑過。即使是碰到不信邪的也不怕,因為大錘裡有石灰粉!大家知道了吧?他很厲害吧?
  • 2019年全國姓名報告出爐,這十個姓名使用最多
    據現存文獻記載,「姓」與「氏」單用可上溯到甲金文與竹帛時代,「氏姓」一詞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姓氏」一詞出現在漢朝。姓氏是氏族、族氏、宗族與家族的名號。成書於宋朝的《百家姓》,歷代童蒙習誦,可謂家喻戶曉。各姓氏隨歷史發展而分化演變,形成今天六千餘個在用姓氏。 (一)2019年「百家姓」排名 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2019年的「百家姓」與2018年相比略有變化。
  • 朝代順序表口訣最簡單
    最近很多人都在說這個朝代順序表的口訣到底要怎麼記呢?其實也非常簡單了,前前後後只要記住幾個關鍵點就好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一個比較簡單的口訣,也是最簡單的口訣了,有感興趣的可以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一起來學習下吧!
  • 日本古代繪畫受到中國隋唐藝術的影響有多深?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從歷史時期開始,文化交流就十分頻繁。本文從美術考古的角度,討論一下日本的佛教繪畫、人物畫和山水畫受到了隋唐藝術的影響。先定義一下時間範圍。日本的歷史主要有六個階段,分別是: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江戶時代。
  • 日本修改英文姓名書寫順序 被質疑是否有必要
    日本政府6日決定,修改官方文件中日本人英文姓名的書寫順序,由「名在前、姓在後」改為「姓在前、名在後」。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柴山昌彥在6日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提議改變日本人英文姓名書寫順序,獲得閣僚認可。柴山在會後記者會上說:「全球化社會,認識到人類語言的多樣性日益重要。
  • 中國小孩最新爆款姓名,燙嘴!
    回看近五年,佛山市男孩子的名字中,帶「梓」的一直高居榜首。▲來源:微博@央視新聞而女生名字裡,「梓晴」和「芷晴」相互爭鬥,不分高下。都說這是「梓」掉的一代,著實不假。人氣組合UNINE中的何昶希,因為「昶」字經常被人叫錯。直接給自己的微博ID註上音。▲我直接給你們注音可行了吧如果說這些名字是讓人「看不懂」,還有一些名字,就真的叫「猜不透」了。
  • 【巴圖視角】洛河南岸南市渡,隋唐風韻最美處
    目前正在觀察中的密切接觸者0人。」喜訊傳開,全市人民長鬆一口氣。從微信上得知,隋唐植物園賞梅的人山人海,五龍溝看杏花的車水馬龍。        下午,天氣睛朗,有霧霾。我們計劃去找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透透氣,便想到了洛河南岸的南市渡。駕車從九都東路與新街交叉口,向南過洛河橋,沿路繞到新街跨洛河大橋東邊,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