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當年從中國學走了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唐代是中日關係史上最友好最親密的時期之一,兩國有正式的國交,政府互派使節往來,有些日本學者甚至稱這個時期為「遣唐使時期」。

日本推古朝二十五年(公元617年),中國隋滅唐興。此前日本派遣到隋朝的留學生福田等人先後返回日本,他們以自己的親眼目睹大力宣揚「大唐國」的文化以及社會的繁榮、法律的完備等。這就引起了「遣唐使」的派遣。日本派使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輸送留學人員去向中國學習文化、宗教、法制、教育等。說白了,就是要把中國好的東西都照搬到日本,包括中國生活食用的東西。

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中國唐朝的使節。自公元630年第一次派遣直到894年停止派遣,約270來年間,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總數為19次。但由於種種原因,據說遣唐使實際到達唐朝的共13次。日本派出的使團人員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學僧及隨員等,每次人數往往多至數百人。

遣唐使所乘大船叫「舶」。在派遣遣唐使上,除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和費用外,最使日本感到頭痛的是經常在海上出事,造成大量的人員死亡和物資損失。據說遣唐使船前後共派出不少於40艘,其中沉沒在海底的至少在12艘以上;幸未沉沒的,因受風浪打擊而造成的破壞和死傷還不計算在內。

唐代對日本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泛,涉及政治法令、宗教文化、生產技術、社會風俗等等。有人曾經很概括地說:「日本中古的制度中,一向被認為是日本固有的,然一翻開唐史,卻發現好多是模仿唐制的。」這話並不過分。時至今日,日本仍有許多事物的名稱,前面還冠有唐字,表明它的來源是中國。比如:唐辛子就是辣椒及唐餐、唐話、唐衣等。

唐主要是指唐代,可見唐代對日本的影響有何等深遠。當時傳播影響的渠道雖有幾條,但擔當這一任務的主要角色和專業人員,卻是隨遣唐使被派到唐代來學習的留學生和學問僧。他們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可謂至關重大。

在交通困難、渡海十分危險的時代,日本為了學習中國,多次派使者,尤其是派遣唐使渡海到中國,犧牲很大,代價極高。但是,由於遣唐使帶回中國唐代的文明,這就大大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日本的「大化革新」,就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由早期(隋代送來唐初回國)的留唐學生和學問僧直接參與策劃下進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在日本的重要性,只有19世紀的「明治維新」方堪比擬。由此建立起來的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即所謂律令體制,幾乎無一事不效法唐制、以唐代為藍本的。

經過學問僧、留學生的介紹,隋唐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化不斷傳入日本,中國的文學、天文歷數、醫學、儒學以及中國化的佛教等等,對日本產生的影響都極其深遠。日本從中國受益匪淺。

中國唐代是個既繁榮昌盛又寬宏大量的時代,當時,只要日本的使者一踏上中國的領土,全由中國政府承擔。遣唐使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中日人民的交往和友誼。在冒萬裡風波遠走中國的留學生中,吉備真備、大和長岡、膳大丘、粟田飽田麻呂、藤原刷雄等都成了日本一代文人。與李白、王維等詩人有廣泛交遊的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終老中國,留下不少好詩篇。

《東徵傳畫冊》

相關焦點

  • 日本空海大師當年創立的唐密,是他傳承後返歸中國的
    日本空海大師當年創立的唐密,是他傳承後返歸中國的 他就是持有曼荼羅感的靜先生 因為聞名遐邇的高野山金剛峰寺,作為日本古義真言宗的總本山,是中國唐代時的日本遣唐使、書聖、日文平假名的發明者、著名的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創建的。 更關鍵的是,這場盛會的主角,也是一位大師級的中國高僧,據說,是他,傳承了當年空海大師在日本創立的唐密後,又把唐密返歸了中國。這到底是是怎麼一回事呢?
  • 從《知否》中看日本人從中國學走了什麼,點茶插花只是基礎而已
    文|少年常樂遊眾所周知,日本從前是中國的附屬國,經常漂洋過海派使者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有很多文化大家常常是在日本聽說,卻忘記了它曾是中國的產物。那麼日本人都學走了什麼呢?點茶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
  • 看看日本遣唐使的手抄版
    日本遣唐使手抄版引爭議而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與日本遣唐使的手抄版本卻有些出入,區別就是把「鶩」改成了「霧」,加之這個手抄版在唐代宗以前就傳往日本了,沒有什麼避諱,更接近原版,所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究竟是「鶩」還是「霧」一直以來在文壇都頗具爭議。
  • 遣唐使出身的日本書家橘逸勢,它的字是王羲之的嫡傳!
    橘逸勢(782年-842)是是日本著名書法家,他和日本的空海和尚、嵯峨天皇一起,並稱「平安三筆」,是自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學習傳播中國文化以來,日本書壇最頂尖的三個書法家。啟功老先生說:「羲獻深醇旭素狂,流傳遺法入扶桑。」
  • 中國古琴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一共經歷了哪些階段
    古琴是什麼時間傳到日本的?大致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由遣唐使和留學僧通過朝鮮半島逐步傳到日本。日本自舒明天皇二年(公元630年)派「遣唐使「開始到宇多天皇寬平六年(公元894年)停派為止,前後任命十九批的遣唐使到中國,將唐代琴書與樂器等大量物品帶回日本。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遠渡重洋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按說使者沒有特定的地方,比如周邊的國家,什麼吐蕃、高句麗、日本之類的,只要是往大唐派使者都算是遣唐使。如果算數量來說,日本派出的遣唐使也不是最多的。但是由於日本遣唐使給日本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其意義相比其他國家更為重大,所以後來一提遣唐使基本上就單指日本的遣唐使了。其實,這個遣唐使前面本來是遣隋使。
  • 如今在日本爆火的「抹茶」,早在1500年前中國就有了
    如今大家以為爆火的日本抹茶,其實來自於我們的老祖宗!其實抹茶起源於1500年前的隋朝抹茶(Matcha)是碾磨成微粉狀的綠茶,起源於中國隋朝,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藝(點茶)。
  • 為什麼日本人總在便當裡放一顆梅幹?背後秘密,讓人佩服!
    青梅可以入藥的記載存於東漢時期,到了唐朝時期,青梅幹就是進貢的佳品之一了,也是在這個時候,青梅隨著遣唐使帶回日本。梅幹初次在日本初次登場是平安時代,據說村上天皇就曾經用梅幹和昆布茶來治病。這顆來自中國的青梅,在日本一下子翻身當地主,此後日本還有專門的青梅節,在戰國時期就誕生了「梅の日」。每年的6月6日,人們去神社進行祭祀,感恩自然的饋贈,祈禱身邊人的健康。日本最早的醫學書《醫心方》中的也有「青梅幹」的身影。
  • 如何回詩日本?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回應了
    鑑真大師被此偈打動,由此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標誌性的偉大實踐之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出處典故是什麼?唐朝是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疆域空前遼闊,軍事空前強大,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繁榮,向唐朝進貢的國家多達300多個。
  • 楊貴妃其實當初沒有死,而是逃到日本,山口百惠竟然就是其後代!
    二零零二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媒體面前向觀眾展示了一份家譜正式聲明,他是楊貴妃的後裔。這一說法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現今的日本沿海山口縣就有一個叫做酒精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這裡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還有楊貴妃的塑像。更讓人疑惑的是,這裡的海邊經常能看到從中國飄來的東西。
  • 和服、相撲、櫻花、榻榻米……都是日本的?錯錯錯,全是中國的!
    古代日本長期向中國學習,不知學走了多少好東西,以致目前像和服、相撲、生魚片、榻榻米等等等等,不少人都以為是日本的,其實,它們都是我大中國的。我們來掰掰指頭數一數,那些張口就來的、起源於中國的日本熱門名詞,都有哪一些:先來說和服吧,都說日本人穿得挺美人的,太有歷史文化底蘊了,其實,這個底蘊,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所以在19世紀末以前,日本人把和服又叫作吳服。三國時期,日本與東吳的海上貿易活動十分頻繁,紡織品及縫製方法,都是經東吳傳入日本。
  • 日本人為何喜歡泡溫泉?和一中國女人有關!
    豫薦你|文【全文1654字,圖片8張】日本人為何喜歡泡溫泉?和一中國女人有關!日本被譽為「溫泉王國」。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大約有2600座溫泉。日本人對溫泉情有獨鍾,光是溫泉旅館,在日本就有7.5萬家。
  • 喜歡日本御守的可愛?原來中國也有!
    御守在日本, 是用來祈福祝願,避除厄運的護身符,在日本的寺廟、神社都能夠求取。而且不同的神社和寺廟會有自己風格的御守,種類豐富,御守的功能和寓意也不一樣,如今御守在日本生活中隨處可見,幾乎人手一個,在中國也受到了很多好評和追捧。
  • 在中國被漠視的水果,卻因為日本走向世界,日本人餐餐必備
    李白有一句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從此青梅竹馬就成為從小一起長大的人的代稱,現在這個詞在中國也已經十分常用,但是青梅,卻開始慢慢從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退場,現在吃青梅的中國人非常少,但是在日本,青梅卻非常受歡迎,而青梅也因為日本,而走向世界。原產地在中國的青梅,怎麼到達日本的?
  • AKB48中國首店落戶福州!
    昨天,一則新聞讓福州網友炸了,這個勁爆的消息就是AKB48中國首店籤約落戶福州。據了解,本次籤約,AKB48將落地福州上下杭,將動漫形象與福州上下杭有機結合,將成為福州乃至全國最具人氣的打卡聖地。AKB48是啥?為啥福州網友這麼激動?
  •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的奈良、平安時期是中國的唐宋時期,可以說日本這一時期的文化都是對唐朝文化的完全移植。當時的日本國內掀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日本皇室派了遣唐使到中國,而遣唐使們將興盛的大唐文化傳入了日本,而唐朝的茶飲風尚和陶瓷茶器也隨之進入到日本人民的生活中,從而催生了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唐代飲茶風尚的傳入在平安時代,日本與大唐交流十分頻繁。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成為了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遲。」
  • 從中國傳到日本,被日本人捧上天的青梅,一粒梅子都能做成下飯菜
    出身於中國的青梅很古老也很文藝,比如青梅竹馬、望梅止渴裡的梅就是指青梅,青梅在中國的食用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扒開青梅的歷史年表可以看到:青梅從夏商起就開始有動靜了。"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個典故來自於夏商時期,人們烹飪調料較少,常用的就是鹽,很快有人發現了青梅,借其「酸」來增味,逐漸的青梅和鹽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調味品。
  • 中國能像當年日本那樣,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嗎?
    大家知道,日本在90年代,成功完成了產業升級。日本的消費觀察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裡,總結了日本90年代,國貨品牌崛起的3個原因: 第一,日美產生了貿易摩擦,日本國內民族情感爆發。 這三股力量結合,使得日本當時湧現了優衣庫、無印良品、大創等這批日貨品牌,如果對比一下今天的中國,中美衝突、經濟換擋、產業鏈成熟,那就是驚人的巧合。也就是說,今天的中國,產業升級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當然,挑戰也很大。
  • 當年日本為何敢打中國?看看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一目了然!
    眾所周知,日本只是一個島國,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口數量等方面,日本都是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的。並且日本在歷史上還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有很多文化習慣都是從我國傳到日本的,也是靠著我國的保護,日本才得以生存下來。那麼既然如此,為何當年日本還敢打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