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回憶紫砂泰鬥的一生!

2020-12-15 騰訊網

顧景舟(1915.10.18~1996.6.3),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

今天是顧景舟先生逝世24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回顧紫砂泰鬥一生的經歷及其經典之作!

30年代

1915年10月18日,顧景舟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上袁村。1920年入宜興縣第六高等小學堂(現在的東坡書院)學習,由錦洲改名為景洲。

因家境困頓,無法入中學繼續深造,在跟隨呂梅笙攻讀古文三年後,18歲時,輟學在家的顧景洲從師於祖母邵氏,學習紫砂工藝,並給自己小書房取名:墨緣齋,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意堂制、景記。

▲水平壺

1933年,儲銘(又名臘根,號大匠巨人,亦號龍溪山人。制洋桶茶壺獨絕,時稱「洋桶大王」)應顧景洲的父親顧炳榮之邀,赴其家當客師,制壺兼傳授顧景舟壺藝。如洋桶壺、掇球、如意仿鼓等。

1936年,顧景洲被聘請至上海古董商郞玉書之「郎氏藝苑」店裡,專事仿古制陶,其間臨摹過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作品,技藝突飛猛進。後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於1938年回到了家鄉。

▲仿陳鳴遠竹筍水盂

顧景洲回到家鄉,卻不幸染上天花,死裡逃生後,曾經回憶說:我好像聞到了「死亡」的味道,就像被埋在土裡的土腥味。

40年代

1942年,顧景洲赴上海標準陶瓷公司任雕塑室技師,工作是翻制模具,作品署號「自怡軒」。當時他月薪100大洋,這是非常高的薪水,足以養活父母和兩個弟弟。

▲方竹

有閒章「得一日閒我為福」(仿文彭)、「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仿鄧石如),有《高線三足提梁壺》等問世。

▲藏六方

▲高腰線提梁

1944年,顧景洲回到家鄉,生活艱難,其間制圓竹段茶具等,用印「瘦萍」、「老萍」,以「萍」寓漂泊不定之意。

▲六頭圓竹茶具

1946年,顧景洲由周志祿、徐祖純牽線,為農民銀行座談會做紀念品仿古壺,完成訂單的100把外,又多做10把,共計110把。這是顧景舟一生中完成的最大宗的一次產品訂單。

抗戰勝利後,顧景洲往返於上海和宜興之間,與戴相明、唐雲友好。改名景舟,自喻為藝海一舟。

1948年,顧景舟精心製作五把石瓢壺,吳湖帆、江寒汀等滬上書畫家為之書畫。除自留一把,餘四把慨贈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

▲唐雲石瓢

▲戴相明石瓢

▲江寒汀石瓢

▲吳湖帆石瓢

50年代

1951年,因為有在標準陶瓷公司工作的經歷,顧景舟由同輩顧浩元推薦,應聘上海天原化工廠(德國人創辦),考試合格,但體檢時發現有肺結核病而最終沒有被錄用,只能回家休養。

1952年,顧景舟回到家鄉戒菸養病,在家種花養魚。病癒後收了平生第一個弟子,朋友加親戚徐祖純的兒子徐漢棠。期間創作蓮蓬擺件等作品。

1954年,顧景舟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宜興縣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廠組建籌劃工作,任合作社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創作《如意雲紋三足鼎壺》等。

▲雲肩如意

1955年10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第一批藝徒,李昌鴻、沈閏華、高海庚等人師從顧景舟學藝,顧景舟任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與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蔣蓉並稱「紫砂七老」。

1955年左右,顧景舟創製花貨巨製十頭松鼠葡萄咖啡茶具。2015年11月19日,在北京東正拍賣會「獻禮」專場,全場只拍賣這一套紫砂作品,以8000萬落槌,如果加計15%的佣金,最終成交價為9200萬元。

1956年,紫砂工廠改為宜興紫砂工藝廠,顧景舟與帶隊來廠實習的中央工藝美術院(今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高莊教授結為知交,兩人合作《提壁壺》。

▲提璧

同年,顧景舟被國家授予工藝行業最高榮譽「工藝人」稱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技術輔導」稱號。

1959年,顧景舟任紫砂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負責全廠的技術輔導工作。為開發紫砂銷路,他帶頭搞技術革新,與高海庚等人創製上釉啤酒杯,設計高檔花盆等生活實用品,屢屢得獎。還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布置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餐具及高檔花盆。

60年代

1960年,工藝行業低潮時期,顧景舟專事產品設計和打樣,改進紫砂專用工具。60年代遍訪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博物館,尋覓珍品,並帶領技術人員到其他兄弟陶瓷產區考察。

1964年,虛歲五十的顧景舟與徐義寶女士結婚。為完成外貿訂貨,顧景舟向周尊嚴、潘持平、顧紹培、徐樂平、陳粉林、張樹林等6人傳授大件花盆的製作技藝,紫砂花盆型、工藝達到極高水準。

70年代

1972年,顧景舟創作雪華壺、提璧茶具、上新橋壺,並做石瓢壺、中石瓢壺。

70年代創作花器詠梅茶具,他的梅花,理與趣,相得益彰。就氣質而言,傾其一生讀書的品性、逸情、人格融入,文靜中自有凜然,風骨錚錚,卻又有嫵媚的面影在。

1975年做傳統小壽星壺,多次參加宜興地區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工作。1976年7月,顧景舟對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窯遺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考證,先後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有關紫砂的書刊都聘其為藝術顧問。

▲壽星壺

1979年,香港實業家羅桂祥先生來宜興與顧景舟商議定購工藝師作品,並提議仿製歷史名作。

80年代

1980年,在顧景舟的支持及參與下,國家專門建立了「紫砂特藝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羅桂樣先生的供樣,帶領汪寅仙、周桂珍等中青年技藝人員複製歷代名作,如僧帽壺、井欄壺等,並擔任技術總監。

接下來,顧景舟陸續創作了矮僧帽壺、漢鐸壺、圓鍾壺、矮井欄壺、乳鼎壺等,並挑選工藝師和高級工藝師每周為特藝班學員上課,奠定了紫砂技術水平躍上新臺階的基礎,為整個紫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981年,顧景舟受邀率領徐秀棠、高海庚首次赴港參加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在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

同時,顧景舟在港為紫砂陶藝收藏家羅桂祥博士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顧景舟曾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高度評價。

1982年9月,高海庚廠長帶領紫砂工藝廠舉辦北京端門紫砂工藝廠的紫砂精品展,顧景舟擔任技術總監,引發紫砂熱潮。

1983年,顧景舟帶其夫人徐義寶來上海求醫。在此期間顧景舟一共做壺五把,三把「小供春」,兩把「鷓鴣提梁」。

1985年,顧景舟親自設計指導一批紫砂精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評活動,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為「金質獎」。應香港錦鋒公司之邀,率蔣蓉、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碧芳赴港參展。

1987年做《玉璧蓋提梁壺》等,為故宮博物院鑑定紫砂器。1988年4月,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89年應香港錦峰公司之邀請第三次訪問香港。做高僧帽壺、如意仿鼓壺、瓷樂壺,並題寫裝飾金文釋文。

90年代

1991年,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為紫砂歷史上第一本紫砂藝人自己編寫的專著,至今暢銷。

1992年為錦峰公司紫砂珍品展制《鷓鴣壺》(韓美林書),《福壽夙慧壺》(劉海粟書畫)。在宜興第三屆陶藝節紫砂國際文化研討會上,他發表了《紫砂陶史概論》。

1993年,顧景舟作為「宜興陶瓷藝術作品展覽會」代表團成員首次訪問臺灣,高虛扁壺和雙圈壺,參加了此次展覽。為期10天的宜興陶瓷作品展出,轟動了寶島。

從政界要員到財團大亨,從文人雅士到平民百姓,都紛紛趕到宏德文化中心,去欣賞陶瓷精品,觀看操作表演,共達13000之眾。據臺灣人士說,這種盛況是空前的。

1996年6月3日下午4時,顧景舟因肺氣腫導致肺功能衰竭,病逝於宜興第一人民醫院,享年81歲。

一代宗師,紫砂之幸,斯人已去,風範永存!

相關焦點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關注【焱壺紫砂】全面解析紫砂基礎知識解密中國傳統紫砂文化提及紫砂壺就不得不提到當代紫砂泰鬥顧景舟先生這段時間,顧景舟雖然居無定所、孑然一身,但是紫砂行業受到國家的重視,在行業裡受到尊敬,可以培養紫砂的接班人,因此,他的精神狀態是非常好的。據徐漢棠和當時紫砂工藝班的學生汪寅仙等回憶,他在教技術時非常嚴肅,甚至苛刻,大家都有點怕他。
  • 顧景舟紫砂壺鑑定結果出爐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被譽為「紫砂界泰鬥巨匠」,其作品亦被稱作紫砂界的「元青花」,為海內外各大藏家喜愛,並被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其作品充分表現精、氣、神、韻之美,不但深具東方藝術特色,更賦予時代氣息,堪稱為紫砂壺之一代宗師!80年代在港拍賣價已為65萬元。
  • 顧景舟十把經典紫砂方器,你見過幾把?
    圖文 | 網絡整編 | 紫砂中華紫砂方器傳世較少
  • 顧景舟的水平壺,你見過幾種?
    水平壺,歷史悠久,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紫砂名家惠孟臣,是製作水平壺的名家。
  • 顧景舟與供春壺不得不說的故事
    供春壺在紫砂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最初由小書童供春創製,金沙寺中老僧洗手沉澱的陶土經他巧手摶制,被賦予了無可取代的神聖意義。 供春壺形仿銀杏樹的大樹癭,其貌「慄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
  • 顧景舟這3個罕見印款!景舟監製是否存在?
    顧景舟,一代宗師、壺藝泰鬥,別稱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荊山壺隱、壺叟、老萍等,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 以這些名號為基礎,顧景舟的印款更是豐富,這些印款不僅是其壺藝的標符,更是其內心情感的表達,貫穿顧老一生壺藝生涯。
  • 程輝大師的紫砂世界
    紫砂藝術大師程輝自幼酷愛紫砂,15歲就跟隨「一代宗師」吳雲根學徒,練就了紮實的制壺功底,年青時期在紫砂界就出類拔萃,在宜興紫砂工藝廠這所「紫砂黃浦軍校」被逐級提升為技術骨幹,並任紫砂研究所所長、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廠技術科長等職,現為中國宜興紫砂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 瀚斯國際推薦青花瓷與顧景舟「曼晞」款紫砂壺賞析
    顧景舟 「曼晞」款掇鍾紫砂壺 此紫砂造型簡樸大方,壺形似鍾穩重沉著。蓋與壺與壺身渾成一體,形制樸素敦厚,壺身雕刻山水景致,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底銘曼晞陶藝,為現代中國紫砂大師七老之首顧景舟早年所用之藝名印款,顧早年隨祖母邵氏(晚清邵大亨之親屬)制壺,此品具有邵氏遺風,顧景舟作品以工精而秀麗,古樸而典雅的藝術風格著稱,譽為壺藝泰鬥。更多精品將於近期登陸瀚斯國際,敬請期待!
  • 【展訊】三絕書畫壺合璧 大哉顧景舟極品——大石瓢壺首次合璧展將在三生緣舉行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江寒汀畫大石瓢壺業界鼎鼎有名的兩把紫砂石瓢壺——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寒汀石瓢壺、顧景舟制吳湖帆書江寒汀畫大石瓢壺將在三生緣十四年慶禮之際合璧展出,在紫砂界尚屬首次。同時展出的還有顧景舟制中石瓢壺、顧景舟制矮石瓢壺、清代子冶石瓢壺,屆時將開啟一場高端茶器名品賞鑑盛事。五瓢雅集一地展出3天,是可遇而不可求之大機緣。
  • 一怒摔壺,顧景舟為何這麼生氣?
    洋桶壺自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適宜把玩,便於提攜和茗泡,一度盛行,為大多數茗壺喜好者接受,成為紫砂光素器經典作品之一。顧景舟曾師從有「洋桶王」之稱的儲銘學壺,洋桶壺成了他早年做得最多的一種造型。
  • 紫砂八大傳奇人物,一套壺拍出9200萬天價
    父親是當時紫砂 「四大家「之一的時朋。 家學淵源的時大彬天資聰穎,還喜歡去研究、創新,他在制壺的泥料中摻入砂子,首創了調砂法制壺。在成壺技法上,他將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
  • 紫砂七老最強作品拍賣合集
    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已故的七大老藝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他們是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
  • 你不知道的顧景舟紫砂壺刻繪!高清大圖!
    下面我們以不同的題材,來看顧景舟大師紫砂壺上的刻繪內容,來感悟精品陶刻的神韻美感。顧景舟紫砂壺上的刻繪,有的是顧老親自操刀鐫刻,有的是其他名家鐫刻,都韻味十足,意境雋永。花鳥▲顧景舟  吳湖帆石瓢  江寒汀書畫 顧景舟刻
  • 紫砂壺-原礦紫砂工藝師作品
    這是紫砂泰鬥顧景舟的總結。鑑賞紫砂壺要「通理得趣」,紫砂大家徐秀棠如是說。實用的功能美,多變 的造型美,獨特的材質美、精湛的工藝美、高雅的品位美——紫砂大家李昌鴻這樣認為。「形、神、氣、力、勢、韻」六個方面達到完美統一,讓制壺者的氣質、神 韻在作品中得到體現,紫砂大家何道洪如此表達。他們在說一把把壺的妙處,也在說世間君子之美,君子之徳。紫砂人分明把紫砂壺當作人來看待,當作老朋友在來往。
  • 紫砂大師之周桂珍
    師從著名老藝人王寅春、顧景舟門下學藝,後即長期從事紫砂壺藝的創作設計。  周桂珍天生具有藝術天份和女性纖巧的心思。1958年初中畢業後,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在紫砂名藝人王寅春門下習藝,學習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 知識。1961年又得「壺藝泰鬥」顧景舟的 悉心調教,為她在日後紫砂藝術領域的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由於天賦加上勤奮好學及自身對紫砂工藝藝術深感興趣,因此技藝進步快速。
  • 紫砂大師程輝:壺心我心 泥性心性
    有位國大師曾經說過,當年和他一起學做紫砂有近百人,數十年後,最後只剩下他一人。足見做壺不易,需要毅力與恆心的支持。紫砂大師程輝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程輝就有著這樣的毅力,春夏秋冬,暑去冬來,無論季節怎麼更迭,他仍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從未想過要放棄紫砂這份事業!
  • 紫砂泥料中的這三種「綠泥」,你能分得清嗎?
    紫砂泥料的種類非常之多,原礦泥料大體上可以分為:紫泥、紅泥、綠泥、共生礦段泥這幾個大類,每一個大類下面又能細分出眾多的泥料。另外還有一些靠金屬氧化物調配而成的非原礦泥料,使得泥料的品種五花八門。有些泥料的名稱,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實質的差別卻非常之大。
  • 紫砂江湖
    走進汪大師家裡面的陳列室,這一百多把自己親手創作的紫砂壺就見證了汪大師的成長曆程。汪寅仙出生於宜興丁蜀鎮陶瓷世家,1956年14歲的汪寅仙考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先後師從吳雲根、朱可心、顧景舟等名家。五十多年來,汪寅仙勤奮研習,探求創新,創作作品數百件套。在她的藝術世界裡,一草一木皆有靈性。她用心體會自然界的生靈,用雙手賦予紫砂泥新的生命與激情。而她親手製作的紫砂壺也是一路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