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經營管理過程中,很多酒店老闆或管理者,經常會出現分不清「理想與現實」的狀況。因此,總會習慣性地從個人喜好出發,以自己為標準衡量點,做出一些拍腦門的決策或管理行為。於是,整個酒店的管理,都是一直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中。
在本文中,筆者將與大家分享一下,大多數酒店經常會出現的那些分不清楚「理想與現實」的管理行為。
1、酒店投資階段
【理想狀態】多數投資酒店的老闆,在投資初期都會極度盲目樂觀地認為,自己選擇的酒店,地理位置好,硬體設施設備最新最好,自己也是有過多年酒店管理經驗的,因此, 投資酒店一定是非常賺錢的。
【現實情況】酒店的經營好壞,永遠是與市場發展變化緊密相關的。內管的管理過程,始終是要確保酒店能夠時刻跟隨市場發展變化,貼合消費者的需求的。所謂的地理位置好,硬體好,酒店管理經驗豐富,都只是一個基礎,而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每一家酒店,都有其固定的市場覆蓋範圍,專業術語叫做「門檻人口」。如果市場顯著的供應大於需求,那你的酒店能否賺錢,則是一個未知數。
或許會有人說,可以跳出商圈,搶其他商圈的流量,這個純粹是理論上的東西。試想一下,你的酒店有什麼樣的顯著優勢,能夠讓客人捨近求遠地非去你的酒店入住不可?
即使老闆自己有多年的管理經驗,那也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你的酒店是否真正能夠跟得上時代發展;二是你的精力是否真正足以一個人做到面面兼顧。
2、人員管理階段
【理想狀態】每個酒店的老闆,總是在想,以最低的工資,能夠找到一個最頂尖的專業人員,全能管理人員。同時,也希望這個管理人員,能夠24小時*365天,全年無休,一個人幹多個人的活,像一臺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一直在忙著。
【現實情況】在工作當中,一個人只有先解決了溫飽問題,才可能去考慮其他問題。如果酒店在招人的時候,總想以最低的工資,招到一個最頂尖最專業的員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個人,再有能力,精力總是有限的,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想要找到一個人幹多個人的活,同時又給最低的工資,絕對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
現在的勞動主力軍,是90後,00後,而不是70後,80後。管理上,如果仍然用70後、80後的思維去管理,那完全是過時的。因為,舊的那套管理方法,對於90後、00後,完全不奏效。管理,不是削足適履,讓90後、00後,去適應70後、80後的方法,而應該是反過來才是正確的。
目前,絕大多數酒店的投資人或老闆,多是70後、80後,如果依舊思維守舊,不能主動去調整自己的管理思路,主動去適應90後、80後,那必然是管理不好的。
另一個方面,所有專業,都是有時效性的,都是在緊跟時代,不斷發展變化著的。10年前的專業知識,在今天, 必然不再是專業知識了。因為已經過時了,是不符合時代的了,是錯誤的了。也就是說,專業一定是動態的專業,而不是靜態的專業。
3、管理過程中的標準規範或要求
【理想狀態】很多酒店老闆或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總是拿著「細節決定成敗」的理由,對員工做出高標準高要求。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比如,客房的衛生,要做到一塵不染;每個人員工,都要以主人翁的思想,去主動把酒店所有工作都做到最好,達到所謂的高標準高要求,直到挑不出一點毛病出來。
【現實情況】你想要讓員工拿著1000元的工資,卻要做出5000元的活來,簡單是異想天開。
這個就好比,你到路邊攤吃著10元一碗的面,卻要用五星級高檔餐廳的標準來要求路邊攤。簡直是可笑至極!
出一碗麵,路邊攤只需要1個人;而在五星級高檔餐廳,出一碗麵,卻需要10個人。人員數量不對等,成本不對等,自然最終結果就不一樣。這也就是所說的「一分價錢一分貨」。
現實中,很多酒店的老闆或管理人員(包括連鎖酒店),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分不清「理想與現實」,卻一直做著「紙上談兵」的管理行為。
在他們看來,一切事情都是很簡單的,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別人能力不行,沒本事。疏不 知,酒店運營,是整個團隊協作的結果,而不是一個人的自編自導。作為管理者,如果僅僅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衡量其他人,要求其他人,那簡直是愚蠢。
一切理想,都是美好的。一切運營工作,都是向著美好的理想去奮鬥的。但是,從起點至終點的路,卻是坎坷的。這段路,存在著各種各校的未知,各種各校的突發情況。
那麼,是否說明, 我們不需要理想了呢?不是,理想,是酒店運營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結果導向。正是因為有了理想,才有了目標,才有了動力。
而要實現理想,一定是要有諸多付出或犧牲的。但是,很多酒店老闆或管理者,卻是期望著,不做任何付出,卻依舊要達到理想。這就是典型的幻想。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些分不清「理想與現實」的人,起碼說明了,他們還停留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階段,不夠成熟。也正因此,所以才不專業,也不願意專業。在他們的世界裡,自己以外的人,都要以自己為中心,圍繞著自己轉。他們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主宰,是他人的皇帝。空有皇帝夢,卻沒有帝王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