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領導,識人是「首要」,用人很「重要」,但是育人更「緊要」。馭,駕馭也。如果駕馭不好屬下,命令沒人聽,工作沒人幹,自己好像是一個光杆司令,職務不過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還能叫團隊嗎?
人,不好管,特別是人才,更難管。人才好比是千裡馬,因為比劣馬跑得快,野行難免大一點。如果沒有過硬的騎術,是很難馴服並讓你輕鬆駕馭的。猶如馴馬師一樣,一個領導者必須要要有點馭人之術。
一:欲擒故縱術。明朝建立後,胡惟庸被封為宰相。胡仗著是開國元老,非常驕橫。大臣上奏彈劾胡貪汙受賄,朱元璋不動聲色。這下,胡更加肆無忌憚。終於有一天,其子在他的授意下私造兵器,被工匠告發。這可是謀反大罪,老朱果斷出手,殺無赦。
點評:欲要撤免一位「低能」元老,不妨使用「欲擒故縱」的法子。
二:推心置腹術。《後漢書》記載,劉秀大破農民起義軍後,封降將渠帥為列侯。但降者擔心劉秀會殺降。劉秀獲悉後,令降者繼續統領原班兵馬,自己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如此,降者都相信了,他們議論說 「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點評:對兼併過來的員工,可以採取這個方法。開開座談會,適當交交心,馬上OK。
三:互為牽制術。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劉墉和和珅是死對頭,倆人鬥了一輩子。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乾隆作為領導,難道不知道和珅腐敗嗎?知道!但是為什麼還要重用和珅呢?一是因為和珅有工作能力,二是為了制約以劉墉為首的勢力而已。
點評:領導最怕副手團結一致。下屬團結一致,必然架空自己。
四:以心換心術。康熙派人追討國庫虧空,可是元老重臣不但不還錢,還撒潑鬧事。康熙請他們在御花園開了一個「茶話會」。先一起追憶過去,動之以情;再言當家不易,交之以心;後闡明大清是大家的大清,曉之以理。大家當即表態立即還錢。
點評:當一項改革遭到元老派抵制的時候,可以學學康熙喲。
五:敲山震虎術。明代於成做縣令時,手下有一聽差叫江財。一次,辦理一件豪紳侵佔貧民土地的案子。豪紳為了勝訴,好幾次請江財喝酒。於縣令知道後,對江財說:「聽說你現在經常喝酒,酒多傷身,還是適可而止吧!」江財聽出弦外之音,再也不敢替豪強說話。
點評:下屬行為不檢,又不想撕破臉皮,可以適當敲打敲打。
六:難得糊塗術。《宋史》記載,宋太宗與兩個大臣喝酒。兩臣喝醉,竟然在皇帝面前鬥起嘴來,全然忘了君臣禮節。侍衛奏請抓起來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派人將二人送回家。第二天,倆人酒醒,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輕描淡寫地說:昨晚我也喝醉了,想不起這事了。
點評:給下屬留面子,是大智慧。
七:畫餅充飢術:《康熙王朝》中,吳三桂造反,蒙古王爺也趁機作亂。康熙令周培公帶兵平叛。出徵前,周培公給士兵畫了一張大餅:蒙古王爺有黃金一千萬兩,皇上有旨,把敵人打敗後,大部分賞給大家。士兵一聽,好傢夥,這蒙古王爺這麼有錢,玩命地揍他!
點評:抓住人性的激勵,才是效果最好的激勵。
八:二桃三士術。《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他們戰功彪炳,因此恃功而驕,為避免造成禍害,晏子建議景公早日消除禍患。讓齊景公賞賜他們三個人兩顆桃子,桃子不能評分,只能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最後三人自殺而死。
點評:需要拆散小團夥,或者是想開掉某個人時,可以利用一下喲。
九:卸磨殺驢術。武則天當政後,為了排斥異己,鞏固政權,重用來俊臣、周興等酷吏,使自己順利掌握了權力。但來俊臣等酷吏實在不得人心,搞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地位穩固,時機成熟後,武則天果斷殺了來俊臣,得到了朝臣和老百姓的熱烈擁護。
點評:領導者要學會利用小人。適當使用用小人,對掌握信息、穩固權力很重要。
十:見縫插針術。年羹堯當大將軍的時候,雍正給其安排了一個副手—嶽鍾琪。嶽鍾琪有密折專奏權,直接聽命於雍正。年羹堯殺了孫嘉淦以後,雍正忍無可忍,立刻秘密安排嶽鍾琪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大將軍。當年羹堯匆匆從蒙古王爺處趕回來,已經回天乏力。
點評:永遠不要讓下屬尾大不掉,做好備份是必須的。
管理是被動的,激勵是主動的。管理是別人要求的,激勵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點是不喜歡為別人做事,卻願意為自己做事。如果一個管理者還是把過去幾十年的管理方法來管理現代的員工,那只會把員工管跑。企業人員流失嚴重,穩定性不強,那企業老闆一定要先反思自己,別一味指責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