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出嫁時,要換上新的紅皮鞋,不帶走娘家的一點泥土。來到男方家後,首先是拜堂,然後踏著麻袋,一步步上樓,寓意傳宗接代。」
十月、十一月,是「好日」最多的月份,
而蕭山人的婚姻嫁娶中有許多有趣的習俗,
許多娶親習俗你見過多次,但不一定明白。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蕭山人結婚
都有哪些習俗吧。
新郎結婚前一晚要童子壓床。一般男孩加上新郎兩個人,成雙數,單數不吉利。「童子壓床」有「早生貴子」的意寓,而男孩子壓床是祝願新人將來生的是兒子。
子孫桶,故名思義,是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與子孫對碗,紅木箱櫃一起是蕭山姑娘的嫁妝三寶,陪嫁時必不可少的。
子孫寶桶有三件:馬桶、腳盆、水桶。
馬桶亦稱子孫寶桶,寓意早生兒女健康;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稱財勢寶桶,寓意勤奮上進事業有成。
桶裡面放棗子,期盼「早得貴子」;放長生果(帶殼花生,節數越多越好),寓意長生不老和多子多福,;放桂圓、荔枝、百合、蓮子等乾果以及五隻紅雞蛋,象徵「五子登科」……
子孫桶要專門由娘家兄弟在新娘進門之前拎進洞房。
和 「童子壓床」同樣的道理,長輩們常常會找一個小男孩往馬桶裡尿尿,寓意「早生貴子。」
老一輩結婚的時候,子孫桶都是由木匠師傅正兒八經做出來的,由新娘帶去夫家做家當用的,如今婚禮上用的子孫桶多是作為擺設,圖個好寓意。
蕭山大部分地方,在新娘進新郎家之前,新郎家都會派出童男童女各一名,持點燃的火把,走在新郎新娘前面,將新人迎進家門。
下蕭山及沙地裡迎親,除了火把還伴有燈籠,但是現在紙燈籠很少用了,多是用電子火把和電子風雨燈替代,也算是與時俱進。
據傳,古時候各地有搶親的習俗,因此送新娘往往是在天黑後再進行,男方為了保險,就派出大隊人馬,手持燈籠火把在半道接人,目的是讓新娘子順利進入男家。所以這燈籠火把的迎親習俗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舊時,新郎去新娘家迎娶時,往往會帶一個銅火熜,並且在火熜裡預先放上點炭火,待新娘子出門前,再續點新娘家灶頭的炭火。新娘抱著銅火熜一起上轎,到新郎家後,火熜裡的炭火立即被送到男家灶肚中。
「上轎火熜」的含義大家都能猜到,有續接香火之寓意。但其中一個小秘密有可能現在許多人不知道,這火熜除給新娘取暖之外,還是一個新娘臨時解決內急的用具。早先交通不便,迎親抬轎隊伍有時要走上大半天山野小路才能到達男方家,萬一新娘在轎內內急,一是羞於啟齒,二是條件所限。於是,新娘出門前,新娘媽媽教的這絕招就管用了。
新郎新娘拜過天地後,由男方長輩在堂前地下鋪上5隻麻袋,眾人一邊傳遞著朝前鋪,一邊讓新郎新娘在花燭的引導下,在鋪好的麻袋上踏過,一直送到洞房門口。
傳麻袋的寓意很明顯,就是希望能傳種接代,家族興旺,後繼有人。不過講究的是,必須是5隻麻袋,不多也不少,象徵著五代同堂,這是人生最高的福分。
新娘出門前要踩在蓋著紅綢或紅紙的米篩上,在父親的祝詞中拜別先人和親朋好友。
舊時吃的米是用搗臼椿出來的,碎米很多,用米篩篩選時,最完整的、最飽滿的米總浮在米篩頂上。讓新娘踩在米篩上告別親人的風俗,是娘家人希望自家的女兒嫁到夫家後,也象米篩頂層最好的米一樣,做一位既能幹又出挑的主婦,俗稱「米篩頂上的人」。
新娘進門前或進洞房後,一般都會由男方家裡慈祥和眉的老婦給新娘餵幾口細湯圓,然後打一盆熱水,絞塊熱毛巾讓新娘擦把臉。
餵湯圓的人很有講究,生肖不能與新人有衝撞,另外最好是有孩子的婦人。
「吃湯圓」的風俗很好理解,為的是祝福小倆口甜甜蜜蜜,幸福美滿。「洗臉」則並非是為了讓新娘擦擦汗了,蕭山人有個說法叫「防熱面孔衝」。就是說,新娘洗過臉了,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和婆婆發生爭執時,相互不會紅臉,有矛盾也能平平和和地解決。當然,現在的新娘都化了濃妝,洗臉就免了,拿毛巾在臉上做個擦洗的樣子就成。
新娘進入新房(洞房)後坐在床沿上,男家譴一慈祥老婦向新床上撒一大捧花生、蓮子、棗子、喜糖等果子,有時也向見證婚禮的親朋好友撒帳果,以此祝願新郎新娘早生貴子,連生貴子。
在蕭山,男方迎親隊伍赴女方時,大部分是空籃擔,最前面一擔要挑一對三尺來高帶根系的松樹和柏樹,樹上還要纏繞紅紅綠綠的絲棉,到女方後種在女方後園或空地上。
松樹枝和柏樹枝是常青樹,永不凋謝的,寓意松柏長青,「柏」又正好和「百」諧音,寓意「白頭偕老」、「百子千孫」、「百年好合」。
從前轎子起轎前,轎夫要抬著花轎前後溜三溜,俗稱留三留,以示新娘難捨家中父母及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依依不捨地惜別娘家人。現在是汽車迎親,這活就有勞婚車駕駛員敲檔位了。
這個風俗已經不太多見了,新娘在進入婚車前,由新娘家的一個長輩(順留公公)左手拿一面鏡子,右手拿一點燃的紅燭,借著燭光,用鏡子在車內(相當於花轎)上下前後均照一遍,檢驗轎子是否可靠,還有驅散濁氣之意,以便讓新娘順當平安地嫁入男方。
婚後第三日,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俗稱「三朝回門」。嶽母以糖汆蛋、麻團作點心,但新女婿不能吃完,以示文雅有禮貌。同時,新郎新娘按輩分拜見女家親戚長輩,以感謝女方親人對婚姻的支持和幫助。
新人去看望女方家長輩的過程俗稱「望冷」,意思是女兒出嫁了,家中冷冷清清,所以要來慰籍一下。過些日子新娘父母來女婿家探視女兒,看看女兒嫁到夫家是否平安快樂,幸福美滿,親家娶媳婦後是否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這就俗稱「望熱」。
大多數「上蕭山」的風俗是,前一天在女方家裡辦酒席,第二天在男方家。男方上午去接新娘子,新娘被鎖在房間內,要男方塞很多紅包,會提很多要求,直到伴娘們滿意了,才肯把門打開。
「下蕭山」可能更靠近杭州,習俗上相近,現在女方家辦酒的形式免去了。到了晚上,親朋好友都來吃喜酒了,新郎敬酒,新娘點菸。
蕭山人嫁女兒,至今還保持著要禮金這一習俗。
來源:綜合錢江晚報
蕭山這些婚禮習俗是不是很有趣!!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