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些官職也僅僅是一個名稱,我們也並知道太多關於官職的高低和尊卑的區別,比如北京市現在的市長一職在古代究竟相當於什麼樣的官員存在呢?那麼現在,我們便來了解一下關於古代官職和其對應當今職務的關係。
自秦國統一中國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便應運而生,官僚體系正式建立。自那時候起,秦始皇設置了中央和地方官僚體系從而進行實行地方和中央分開管理的體制,由他自己掌握最終大權,直接負責任免或管理。那時的御史大夫、太尉和丞相屬於中央官僚,合稱為「三公」,其權力相對來說較大,職責也主要為上傳下達,互相監督。今天的國家總理就和丞相職務類似,而掌管軍權的太尉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還有御史大夫就是今天的中央紀檢委一職。在三公之下便是九卿,是負責處理各項事務的具體部門。在地方依次設置了「郡尉」、「縣令」、「三老」和「亭長」,值得一提的是,劉邦皇帝原來便是亭長出生,也就相當於現在省、市、縣的一把手。
到了漢朝,大體上還是沿用了秦朝的官僚體系,但是丞相的權力卻得到了強化,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而在地方上,漢代設立了十三州,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塊地區,由中央派遣「刺史」監督各州。從隋朝開始,原來的三公九卿製得到改善,確立了新的「三省六部制」,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掌控決策、審議和執行的權力,而六部就是三省以下的執行機構,負責處理各種事務,在現代,其中央的組織部門便相當於這六部機構。
宋朝以後,三省六部製得到改善,有點像西方近代的君主立憲制靠攏,但是終歸還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下的產物,但是皇權在這時開始受到了限制。地方上開始這「路」,當時全國設有二十幾路,分別掌管全國各地區,相當於現代每一個省的省長一職。到了明代,其內閣是最高的政務機構,內閣大臣多半手握重權,相當於現代的中央常委。清代有軍機處,是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誌,掌握政府大權,其職務也類似於中央的幾位常委。對於地方而言,元、明、清時期從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行中書省」到改為「布政司」,自古以來都是由中央直接管控,一直都相當於現代省廳部門,管理著每一個省的各項大小事務。
那麼在了解中國古代各個官職後,現在我們可以也能夠進行反推理了,我們正式回到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北京市長在古代究竟相當於一個什麼樣的職務?現代的北京是一個直轄市,在古代被叫做「畿」,也就是重地,北京那時候是「京畿」地區,所以那時候能有著夠掌控京畿權力的只有「京兆尹」這一官職了,因此現在的北京市長在古代就相當於古代的京兆尹一職。至於古代在京畿設置的其他官職,在現代便算是北京市的「相關部門」。
歷史總是會有相似的地方,中國幾千年來傳承的中央集權制至今也都還存在,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但是它們都一直是邁向進步的方向發展,我相信,以後我們國家的制度體系一定會越來越完善。歷史中不僅有著官職區分的樂趣,還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真相和事實值得人們推敲,每一個人都會有他獨特的見解等著被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