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2021-01-09 不惹塵埃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六部,從周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的六官,秦漢九卿之職務大部併入。

而吏部就相當於今天的中組部加上人社部;禮部就相當於文化部加上教育部、外交部;刑部就相當於政法委加上公安部、法院、司法部;戶部就相當於財政部加上稅務總局、民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兵部就相當於國防部加上國家安全部;工部就相當於今天的發改委加上國土資源局、城鄉建設部、工業與信息化部。

明代廢中書省,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 洪武五年定六部具體職掌,並於歲終進行考績,分其優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員相對穩定,不得輕易調動,凡有勞績者,則在本部升用。

自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後,即升六部品秩:尚書為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六部尚書、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領導,其中吏部尤為重要,因為官吏的除授都必須經過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類似今天的國防部,中央軍委及其各軍事機關。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覆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制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三省六部」是什麼?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官職?
    前言: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在土地還有人民的管理上都有相應的制度,為的也是更加便於管理,使得一切變得條理清晰不紊亂。在我國古代,朝廷的管理制度就是「三省六部制」,這是從隋朝開始的。何為三省六部?三省就是中書省、尚書省、還有門下省,六部就是戶部、禮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歸於尚書省管的,六部下面的每一個部門又負責一個司,形成了一個管理"金字塔",自然而然管理起來就會方便了。一:古代分為三省六部,兵部主要管理軍事六部歸屬尚書省管理,其中吏部在其中的權力最大,吏部主要管理的是文職這一塊,而兵部則管理的是武官軍隊這一塊,兵部按照字面意思上就是管理軍事機構。
  •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央政府的中樞神經
    秦朝中央官制秦漢兩代的政治體制一脈相承, 這一時期內,丞相在三公裡面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帝。漢武帝時期出現的內外朝,就是分割相權的先聲,也開啟了古代中央官制「內外朝」循環的模式。他用宦官為「中尚書令」(或稱中書令),來負責傳達皇帝命令和文書管理,並令自己信任的內臣,如大司馬大將軍(最高軍事長官)霍光領「尚書事」,實際總攬軍政,成為新的「丞相」。漢成帝朝,在尚書下劃分四曹,分管百官、全國、民生和外交,此為六部的前身。東漢光武帝時,尚書臺作為辦事機構出現,成為「尚書省」的前身。
  • 吏部、戶部、工部……古代三省六部,相當於今天什麼部門?
    到了隋朝,改設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歷朝變動較大,而「六部」一直沿襲到清末。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說「工部」「戶部」「吏部」這些詞,以及尚書、侍郎等官職。今此,做一個全局認知。先看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隋初稱「內史省」,是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
  • 起源於隋文帝的三省六部制,相當於現在什麼部門?有哪些利弊?
    我國古代王朝制度中,官僚制度是中華的一大非物質遺產文化,其中最出名的就數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何為三省六部制呢?三省六部制,一般泛指總管政務大權的中書省、協助中書省共議國事的門下省,以及撰寫和頒布政令的尚書省。而六部泛指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兵部。
  • 一分鐘解讀古代三省六部制,為什麼這個部門地位最低,說不上話?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嚴密的官職制度,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這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平突厥、攻陳國,最終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但是南北朝頻繁的朝代更迭還是給隋朝留下了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多官亂的局面,《隋書》中的描述是「
  • 古代的六部是哪六部?六部的下面還有什麼機構?它們是管什麼的?
    唐朝三省六部結構圖三省六部制度是隋唐時期創建起來的一種政治結構和官制體系,古裝題材的電視劇裡會經常提到六部,那麼這六部是哪六部呢?六部之下還有別的政治機構嗎?它們的職責和管理範圍分別是什麼?吏部的一把手是吏部尚書,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國家人事部部長,吏部之下設立了四個部門,簡稱「四司」四司的具體部門名稱因為朝代的不同而各不一樣,但不管哪個朝代它的職能都是大同小異、基本類似的:1、第一個部門主要是負責官員的考授、揀選、升降和月選。2、第二個部門主要是執行封爵、世襲、恩蔭、請封的職能。3、第三個部門負責管理官員的復名複姓、入籍、出籍、和養老。
  • 【漲知識】古代三省六部是指?其特點和作用是什麼?
    三省六部制簡介:三省六部制是哪三省?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本文這就為你介紹:三省六部制簡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 三省六部制——影響中國古代一千多年的隋唐官制,具體是怎樣的?
    三省六部制,作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時期,能夠沿用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它的形成過程是較為長久的,從西漢時期就開始一步步發展,直到隋唐時期才真正確立,並且完善成嚴謹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其中的三省為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以及尚書省;而六部指的是尚書省下屬的行政機構,分別為吏部、戶部(李世民之前為民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且每部都各轄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 清朝的六部是幹什麼的?相當於現在的什麼部門?
    中國古代有一套非常嚴密的中央官制系統,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中央官制系統日趨完善。站在權力最頂端的自然是皇帝,皇帝之下是「三省」,即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之下為「六部」,即我們經常在書籍或電視劇中看到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 清朝「六部尚書」分別是哪六部?哪個部門最厲害?
    "六部尚書"是一個在古裝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被提及的名詞。所謂"六部",指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設立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門。而"尚書"則是從秦朝開始就被設置的一種官名,到了三省六部制出現後,六大部門的主管就被叫做尚書。
  • 古代的六部是什麼時候成立的?職能分別是啥
    在剛剛從奴隸時代跨入封建時代的古中國,此時出現了一個叫宰相的官職,這個官職是百官之長,輔佐皇上管理天下各事,天底下所有的官員都必須要聽宰相的調令。所以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矛盾也很尷尬的地方。三省六部制的出現相權跟皇權互相競爭有過很多時代,但相權的做大是很難避免的,畢竟人家本來就管理百官,所以在後來的很多個朝代裡,大家都想過把宰相這個職位給廢除,此時就出現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最早建於西漢時期,隋唐時期發展完善,後來成為了延續了2000年的一種制度。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分別是門下、中書、尚書,六部分別是禮部、吏部、兵部、工部、戶部、刑部。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些官職也僅僅是一個名稱,我們也並知道太多關於官職的高低和尊卑的區別,比如北京市現在的市長一職在古代究竟相當於什麼樣的官員存在呢?那麼現在,我們便來了解一下關於古代官職和其對應當今職務的關係。自秦國統一中國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便應運而生,官僚體系正式建立。
  • 2019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常見考點的分析——三省六部制(歷史)
    一、考情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歷史學科教師招聘筆試考試的重要考點,這一考點的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包含三省六部制的演變、三省六部的職能、三省六部制的歷史意義等內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故將此部分內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備考。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這一套確立於隋朝,職能承襲秦漢,直到清末才廢除的中央官制,在上千年的時間中,尚書六部基本上沿襲未改。隋唐年間,尚書省由六部組成;元朝年間,六部又歸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廢除中書省後,六部此後直接對皇帝負責;由於清朝末年續添新部,六部之名因此廢除。雖說人人皆知六部之名,但是,許多人對於各部獨立的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卻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六部的具體分工又是如何呢?
  • 古代的六部是哪六部?分別都是管什麼?相當於現在的哪些部門?
    到了唐朝,李世民覺得"部"這名稱好聽,高端大氣上檔次,叫起來朗朗上口的,乾脆都叫六部吧。就這樣,六部作為中央機關的名稱被確定了下來。說了半天,六部是哪六部呢?六部依次為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刑部和工部,唐宋時期的六部在尚書省統一管轄之下,尚書省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
  • 集中體現古人管理智慧的三省六部制度是何時成形的?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中國古代官職每個朝代都不同,從三國魏國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開始,把官員分為九品,一品相當於國級幹部,二品相當於部級幹部,三品相當於廳級幹部,四品到九品相當於處級幹部,因為古代地方行政單位最低的縣長也是九品,至於低於縣級的幹部現代屬於科級幹部,而在古代縣級以下屬於無品,按現在的話就是臨時工。各個歷史時期官職不同,沒法嚴格地對比。
  • 互相監督,制約皇權: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幫助唐朝走上巔峰的?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也是最基本的官僚機構設置形式,它是在西漢以後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到了唐代才正式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三省」中的尚書省在東漢時期產生萌芽(當時是叫做尚書臺),另外兩個是中書省和門下省,它們都是在三國動亂中形成的,目的是稀釋和分割尚書省所擁有的權力,防止朝廷權力被尚書省一部所控制,造成朝局動蕩。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資料:關於《三省六部制》的考點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隋唐時期盛行的中央官制。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