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中國瓷器之清朝特色瓷

2020-12-14 陳東晚國風之路
清代皇家用梅瓶

整部中國制瓷史,從漢始到唐宋達到頂峰,明代屬於過度,清代達到了一個小高峰。到清朝制瓷業全面開花,百家爭鳴,款式,形狀多樣化發展。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彩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琺瑯彩等裝飾品種,風格別開生面;雍正的粉彩、鬥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乾隆的制瓷工藝,精妙絕倫、鬼斧匠工,前無古人。青花玲瓏瓷、象生瓷雕、仿古銅、竹木、漆器等特種工藝瓷,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將軍罐

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不僅開創了文化歷史的高峰,景德鎮的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

青花瓷蒜頭瓶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年間琺瑯彩、粉彩是這一時期勞動人民的重大發明。琺瑯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調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粉彩瓷器

康熙年間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特點。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銅器,在風格特點上模仿各大名窯的釉色紋飾等。這種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多種顏色釉的出現,如「臧窯」出產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澆黃等等。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極任江西巡撫,兼管窯務,史稱「郎窯」。在其任職期間,大力推動瓷器革新,豇豆紅、郎窯紅、胭脂紅、祭紅、灑藍、瓜皮綠、孔雀藍、豆青、金銀釉等等花色品種紛紛出現,爭奇鬥豔。

釉上彩碗

而到乾隆時期,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準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釉上彩蒜頭瓶

乾隆時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產品質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挑選製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於京城設爐烘烤而

相關焦點

  • 中國國粹之瓷器元青花
    前面一章介紹了中國瓷器的發展過程,最重要的裡程碑和巔峰——唐三彩、宋五大名窯。今天我們繼續聊聊令世人追捧的「元青花」。 元青花瓷在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上加以突破和改進,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雖簡似繁,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為中國瓷器奠定了裡程碑的巔峰,也成了世人追捧的對象。
  • 你可能不知道,瓷器沒有納入四大國粹,但它有那實力
    說到國粹,大部分人想到的應該是京劇,中國功夫,中國書法,中醫。其實我要說,瓷器也是我們的國粹。之所以稱它是國粹,在於它在歷史長河中所擁有的世界影響力;它的精美和實用程度;它代表了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審美典型代表。中國考古發掘最早的原始青瓷是在山西的馮龍山文化,距今約4200年,而歐洲的瓷器直到1708年才被製作出來。中國瓷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獨孤不敗般的存在感和影響力。
  • 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
    清乾隆 鬥彩「寶相花卉紋」葵式三足盤鬥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流行於江西景德鎮等地。它是在坯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最後成型。明成化 鬥彩雞缸杯有句老話叫做「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說的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當中是最拔尖的。
  • 中國是瓷器之國,英文名china竟然是因為這個
    眾所周知,中國在英語中被稱為「china","china"即是「瓷器」的意思。那為什麼瓷器在英文中叫「china」呢? 那是因為在過去千百年的對外貿易中,瓷器一直是我國遠銷海外的主要商品,西方世界最初都是通過瓷器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
  • 英國王室與中國瓷器的故事
    在明朝末期到清朝乾隆年間,英國從歐洲的一個小國家逐步發展成為了一流大國。英國通過海軍的擴張,不但打敗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而順手將這些國家的殖民地收歸己用。隨著英國在海路上的擴張,使得他們慢慢地接觸到了中國,中國的茶葉和瓷器也逐步走入了英國皇室人員的生活中。
  • China,是中國也是瓷器,你知道瓷器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的意義嗎
    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除了「四大發明」熠熠生輝,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瓷器的發明。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瓷器),就由此而來。瓷器由中國人發明,是舉世公認的一件事。瓷器的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 中國瓷器的一些常識
    中國瓷器的一些常識中國陶瓷如是說 二中國最早的瓷器,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器類有罐子和缽。因為,當時的瓷器,形制和質量都比較原始,相當於陶器向瓷器過渡的一種器物,故此,稱為原始瓷。
  • 讓中國瓷器風靡全球
    作為國粹,陶瓷在中國有著輝煌的發展歷史。但近代以來,中國陶瓷與國際陶瓷之間的差距卻在拉大。淄博華光國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同強20年前的一次歐洲考察,讓他正視了與國際領先陶瓷製造水平之間的差距,更堅定了他決心做好中國陶瓷品牌的決心。
  • 紋章瓷:見證中國瓷器外銷之興
    「1499年9月,達·伽馬從印度繞過好望角返回葡萄牙後,將一部分在加爾各答購買的中國瓷器送給了國王,中國瓷器那驚人的光滑和明亮讓歐洲人震驚了。1517年,沿著達·伽馬開闢的新航道,葡萄牙商船駛入廣州港,開始把中國瓷器大規模販運到歐洲。」本次展覽的主辦方之一深圳博物館的劉大川介紹說。
  • 中國「五大國粹」,文化價值與底蘊,延古至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見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然而,你知道中國「五大國粹」是什麼嗎?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華服、漢衣冠、漢裝,中國「五大國粹」排名第五位。很多人可能對漢服的理解出現過偏差,漢服並非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民族服飾,它「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後漢書·輿服制》],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包括至明末清初。
  • 中國瓷器:彩釉收藏專家指南
    從淡雅的米白和青綠,至奪目的豔紫色系,不同朝代的中國瓷器,盛行不同的裝飾彩釉,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中國瓷器的彩釉及裝飾變化多端,並涉及大量專業術語,容易令新晉藏家望而生畏。佳士得專家張為君在此分享監賞瓷器彩釉的入門知識。
  • 清朝瓷器遠銷海外 紋章瓷需提前一個貿易季預定
    原標題:清朝瓷器遠銷海外 紋章瓷需提前一個貿易季預定   將在2月1日與觀眾正式見面的廣州博物館全新主體陳列《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是近十年來廣州地區考古挖掘及資料研究工作智慧結晶的集中展示,也是近十年來廣州博物館文物徵集成果的一次匯展。這些年,廣州博物館徵集到了哪些「寶貝」?
  • 國粹京劇亮相「讀懂中國」 晨光文具打造國粹禮盒
    會議圍繞「中國發展新動能·全球合作新機遇」這一主題,包括全球近40位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和企業家在內的約600名嘉賓展開了深入探討。會場內外,與會代表們在思想激蕩中感受著中國發展的活力。12月16日晚,由京劇表演藝術家儲蘭蘭任團長的蘭新劇團,為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歡迎晚宴的中外嘉賓組織了精彩的新京劇專場演出。
  • 瓷器=China?史上最全的中國瓷器知識
    以後,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國」的稱號。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係。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
  • 來看,這批歐洲人燒制的「中國式瓷器」
    中國瓷器的外銷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國瓷器深刻影響了歐洲人的審美和生活方式,歐洲自有的文化因素、技術手段也不斷豐富著中國瓷器的生產。在廣東省博物館「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中國外銷瓷展」中,就展出了多件西方仿製中國傳統瓷器的作品,展現出這種交流與互鑑的情況。
  • 粉彩瓷,中國最貴的瓷器!
    而市場價與10年前相比,普遍上漲了10倍至100倍,可見中國瓷器價格漲勢如虹,特別是中國瓷器中的「粉彩瓷」牛氣沖天。粉彩花卉紋捧盒目前藝術品市場上各個朝代的瓷器,成交量最高的是清代瓷器,而且還屢創高價,特別是粉彩瓷器作為中國四大名瓷之一,更是成為中國瓷器最高紀錄的保持者
  • 古代中國出口暢銷不僅是瓷器,還有這件鐵器,南海一號就有出土
    南海一號中除了大量精美瓷器和銅錢以外,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鐵器,主要為鐵鍋和鐵釘,由於沉入海底時間太長,鐵鍋、鐵釘和周圍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變成巨大的凝結物,就像我們現在國人搶日本電器一樣,古代外國人以及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的鐵鍋,而廣東佛山的鐵鍋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享譽中外,南海一號上的這批鐵鍋就是佛山鐵鍋。
  • 大英博物館之中國瓷器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除了單獨的中國館之外,瓷器館是被另外列出來的一個展區。也許是因為瓷器數量太多了原因吧,整整站了一個大大的展廳。下圖中這個龍壁,是中國館進館時的一個標誌。可見中國館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重要地位。
  • 中國古代的釉上彩瓷器有哪些?
    在中國古代陶瓷釉彩發展過程中,最開始是無釉彩,後來是有釉彩,再後來從單色釉彩發展到多色釉彩,釉下彩到釉上彩,形成了釉上釉下結合的混合彩:青花五彩和鬥彩。到了清朝時期,釉上彩瓷器進一步發展。| 素三彩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後,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三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幹此三色,但不用紅色。
  • 東瓷西漸:十八世紀英國工業之火,會燒制出怎樣的本土瓷器文化?
    此時中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也相對繁榮,通過航海貿易以及傳教士來華交流等方式,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由此在西方各國掀起一股"中國熱"浪潮,中國瓷器就是在這是對歐洲瓷器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爆發,西方一些共和人權以及先進思想等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