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人們打開鄉愁記憶的鑰匙,可能兒時你吃過的那種味道,長大後甚至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只要舌尖再次觸碰的那一瞬間,你也許會驚叫一聲:沒錯,這個就是我曾經吃過的味道。
擂沙雞,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寧波小食,很多老寧波人大抵都吃過的,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名字,更不知道它背後的那些故事。
很多新寧波人,甚至是在寧波土生土長的80後,90後,第一次聽到「擂沙雞」這個名字,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雞肉做的小吃嗎?」其實,「擂沙雞」是糯米做的,純素食。
擂沙雞作為一種點心,最主要的用料是我們最常見的糯米。將一個個鴨蛋大小的糯米糰子,周圍滾滿芝麻蓉、白糖做的沙後,就可以食用了,即做即食,吃起來又糯又香又甜。
那麼,為什麼會把這樣的小食喚為「擂沙雞」呢?寧波的老人就會笑著問你:「是不是城裡來的孩子啊,沒有見過雞在沙地撲騰的樣子?」
在農村,人們能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在一個自建房的沙堆前,一群雞在沙堆上撲沙子玩,蹲著、側躺著,「啪啪」地扇著翅膀。老人會告訴你,雞有洗泥沙浴的習慣,一遍遍讓身子擂滿泥沙,然後反覆撲扇抖落掉,據說目的是藉此可以「洗」去寄生在絨毛中的蟲子和細菌。擂沙雞,多麼形象的說法,一隻滾滿沙的雞!這大概就是擂沙雞這種鄉間美食稱謂的來歷了。
這樣土味十足的名字,也不由地讓人想起了北方的驢打滾,雖然兩者做法不一,但卻一樣都是讓人們吃了之後難以忘懷的美食。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把兩者相提並論,「北有驢打滾,南有擂沙雞」。
在以前,擂沙雞尤其受農家孩子的青睞。原因之一是擂沙雞味道確實不錯,香糯可口,尤其在野外瘋玩得飢腸轆轆時,跑回家揭開食罩,意外發現有盤渾圓烏黑、結實香甜的擂沙雞在裡面,那種驚喜無法言喻。也因為那年代吃食少,擂沙雞是農家孩子最值得期待、最易落到實處的美食,所以吃起來勁道會更足些。
擂沙雞的做法非常簡單,主要食材就三樣,糯米、糖和黑芝麻。簡單總結就是芝麻炒香了,和白糖碾成末,製成沙;糯米煮飯後捏爛,揉成一個個鴨蛋大小的糰子,在芝麻白糖沙上滾滾,使之均勻滾上一層沙,使「白糰子」變成「黑糰子」即成。
可是,再簡單的做法,要是深究起來,卻也有不少門路。前幾日,中河街道金馨社區為了讓居民朋友們吃到久違的寧波老味道,便在社區裡搞了一場活動,特意邀請了住在社區的兩位地道老寧波人,在東湖馨園小中庭的桂花樹下,做起了美食擂沙雞。
當天早上6點多,居民陳建國就起床了,他說做擂沙雞的糯米需要浸泡2小時左右才能開煮,這樣煮出來的糯米飯軟硬口感最適宜。
在浸泡糯米的時間裡,陳建國可沒閒著,他和居民戴美珍開始搡起了芝麻和白糖。為了給大伙兒做出地道的鄉味,兩人選擇用原始的方法給大家做「沙」。黑芝麻炒熟後,倒入小石臼中,不停地反覆搡。戴美珍說用這樣的方法碾成的芝麻末最香,完全不是機器碾壓所能代替。
做沙的白糖,他們選用的則是砂白糖,同樣是倒入小石臼中不停地碾壓。按戴美珍的話說,綿白糖顆粒細,混入芝麻中做「沙」,倒是可以偷懶省去碾的過程,可是綿白糖入口太軟,做成裹在糯米糰外面的沙,入口的時候就缺少了牙齒碰觸糖後的那種咬勁,自然也就體驗不到「沙」的奇妙所在了。各自碾好芝麻和白糖後,就可以按2份芝麻,1份白糖的比例混勻了,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口感,適量增減白糖的比例。
兩個小時後,陳建國把10斤糯米倒入了電飯煲中,開煮前還需要再次加水,而這時加的是燒開的熱水。10斤糯米大概需要倒入一個半熱水瓶的開水,水差不多剛剛沒過糯米,陳建國按下電飯煲的煮飯鍵。
約20分鐘後,糯米獨有的清香便一陣陣撲來。趁著糯米飯還冒著騰騰熱氣,就可以抓一把飯,然後用手輕輕捏壓,等飯有點爛了,就可以搓成一個個鴨蛋大小的飯糰,然後直接放入芝麻白糖沙中來回翻滾,此時「白糰子」已變成了「黑糰子」。顧不得燙嘴,先咬上一口,糯米的清香混合著芝麻獨有的香味在嘴裡四溢,在吃多了大魚大肉的年代,這種幾乎保留著食材最原始香味的小食,會讓你的味蕾得到不一樣的滿足。
這次,金馨社區會舉辦這樣一個活動,也是源於社區工作人員的一個突發靈感:用美食尋找寧波城市的印記。
社工李紅一邊吃著擂沙雞,一邊跟大伙兒分享著她記憶中關於擂沙雞的「鄉味故事」。她說自己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她小時候,擂沙雞在農村還是風靡一時。
「我小時候,生活物質還不豐富,家裡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可是再窮的人家總也會備上幾斤糯米。」讓李紅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的割稻季節,家裡會來好多親戚朋友,母親就會做擂沙雞招待這些「割稻客人」。下午,李紅每每會被母親指派著去田間地頭送點心,「小孩子嘴饞,為了不讓我們偷吃,母親總是在做的時候會讓我們先嘗兩個。」
勞作的人們容易餓,所以那時候的擂沙雞飯糰搓得比較大,拳頭大的擂沙雞放在籃子中,然後蓋塊熱毛巾,等到送到田間地頭,還是熱乎乎的。大伙兒你一個我一個,吃飽生了力氣,繼續埋頭割稻。
李紅說,社區會繼續組織居民做些寧波人記憶中的老味道,讓更多新老寧波人,感受寧波的文化底蘊。
作為寧波的傳統美食,擂沙雞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起。
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你去寧波鄉間做客,主人就會搬上一盤擂沙雞。可見,擂沙雞還是當時人家最拿得出手的美食。
其實,擂沙雞對於那個年代的年輕男女來說,可能意義更大。以前人比較含蓄,有什麼心思也會羞於明說。年輕男女相親後第一次去丈母娘家中,要是丈母娘中意未來的女婿,就會端上來一盆擂沙雞作為點心,意思是將女兒女婿擂在一起,而「沙」因白糖所做,就寓意以後要甜甜蜜蜜,白頭偕老。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擂沙雞這種傳統小吃漸漸沒落,甚至消失,但是對於它的記憶,很多寧波人偶爾想起那兒時的味道,以及當年被丈母娘認同後的欣喜,微笑便會不知覺地浮上嘴角。
@「蟲蟲媽」:作為90後的寧波人,之前真的不知道寧波還有一種叫「擂沙雞」的小吃,今年兒童節,兒子就讀的幼兒園裡組織「尋找寧波傳統美食」親子遊園活動,才第一次知道擂沙雞原來是咱們寧波的一種傳統美食,看別人動手做了一個擂沙雞後,我也嘗試地做了一個嘗嘗,沒想到味道很好,真讓我出乎意料。
@「陽光沙灘」:對於擂沙雞,我這個70後印象還真深。記得小時候家裡沒有什麼好吃的,每每家裡來客人,母親總是拿擂沙雞招呼大家,有時候做得不多,母親總是只拿一個給我吃。但一個對我來說可不夠啊,所以趁母親不注意時,還會去偷吃,但偷吃完也不記得擦擦嘴巴,所以看到我滿嘴黑色的芝麻餡,母親就知道我又偷吃了。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娜娜
更多新聞
習近平關於民營經濟最新講話,鄞州企業家聽後有啥感受?
關注 | 鄞州區農村家宴放心廚房創建申報點高標準通過省級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