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統治地球的十種體型最大的恐龍,其中一種竟來自我國山東
9.三角龍(Eotriceratops Xerinsularis)其身長近30英尺(9米),是一種體型巨大的動物,它擁有陸生恐龍最大的頭骨之一。除了它的大小之外,三角龍頭骨的顯著特徵是三個極其危險的角,這些3英尺(1米)長的角不僅僅是用來防禦的,更是它們用於顯示物種優勢的一個重要手段。
-
恐龍龐大身軀是如何支撐的?研究者發現特殊結構,沒它恐龍長不大
那麼,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恐龍是如何撐起龐大身軀的?前段時間,來自於美國南衛理工會大學古生物學家終於找到了答案,關鍵就在「骨小梁」之上。恐龍為何長得這麼大?於是,吸入的氧氣充足,身體也沒有太多的消耗,一代代的演化下去,自然也就身體越來越強壯、體型越來越龐大,特別是對於恐龍中的食草恐龍來說,它們的進食方式猶如「吸塵器」一般,幾乎不用運動,就可以吃光一大片植物,自然獲得的能量也就更多。恐龍是如何支撐自己龐大身軀的?
-
恐龍愛吃草
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必須吃東西,恐龍也不例外。那麼,如何知道恐龍吃什麼呢?雖然許多電影都將大部分恐龍描繪為兇猛的食肉動物,但通過研究恐龍的牙齒化石,我們發現,肉食性恐龍僅佔恐龍總數的35%。也就是說,大部分恐龍是植食性的。牙齒的秘密下圖的兩種牙齒形狀很不同,但它們都來自恐龍。你認為這兩種牙齒分別適合咀嚼什麼食物?
-
鴨嘴龍
頸椎15個,背椎13~15個,薦椎8~11個,尾椎較多,其確切數目,因個體而異。頸椎和背椎椎體為後凹型,背椎神經弧較高,尾椎側扁,其神經棘和脈弧皆很發達。腸骨的前突平緩,後突寬大,恥骨前突擴展成槳狀,棒狀坐骨突幾乎成垂直狀態,有的個體的坐骨遠端也擴大。前肢短於後肢,肱骨為股骨的一半長,橈骨與肱骨等長,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較第一、五指發育,前足的各連接面粗糙。
-
聖經上提到了恐龍?挪亞方舟上有恐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自從19世紀工業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從此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隨著電影工業在美國興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
-
世界之最——恐龍之最
暴龍站立時高6米,長大約14米,體重大約8噸,僅它的牙齒就有成年男性的小腿那麼長足可以撕裂任何獵物。這種恐龍前腿比較短小,但後腿比較粗壯,所以它是靠兩條後腿的支撐來行走的。科學家在仔細研究後認為:這種恐龍的獵物主要是一種身長30多米、體重大約數十噸的素食恐龍。可見它的胃口有多大!
-
體重近4噸的恐龍,靠什麼支撐起龐大的身軀?原來它有特殊結構
恐龍有多強大呢?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表示恐龍是地球上已知的體型最龐大的生物,它們的體重最大的甚至可以達到幾十噸,那麼,擁有龐大身軀的恐龍,又是通過什麼來支撐它們移動行走的呢?鴨嘴龍化石揭開謎團鴨嘴龍是一種出現於恐龍晚期的草食性恐龍,目前已知的最大鴨嘴龍,身長超過了22米,體重更是將近4噸。通過研究鴨嘴龍化石,科學家發現鴨嘴龍的骨小梁結構,是與哺乳動物和鳥類完全不同的,這或許是支撐恐龍龐大身軀的關鍵所在。
-
古生物學家研究的10種恐龍骨骼 你了解多少
頸椎(頸部)眾所周知,從流行的歌曲中,頭骨與頸骨相連 - 通常不會引起化石獵人的興奮,除非有問題的頸部屬於50噸蜥腳類恐龍。像梁龍和馬門溪龍這樣的20或30英尺長的脖子由一系列巨大但相對輕巧的椎骨組成,中間點綴著各種氣囊,以減輕這些恐龍心中的負擔。
-
恐龍時代有沒有比霸王龍還厲害的恐龍?
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不過,有古生物學推測有兩個假說,一說是前肢能夠幫助霸王龍在進食時,按住獵物,方便撕咬;一說是它的前肢是方便繁殖期時作為身體的支撐使用的。從霸王龍骨骼化石的年代推斷,在整個恐龍時代,它的登場算是比較晚的,從距今約6850萬年前出現,過了不到400萬年,它就同其他恐龍一起經歷了滅絕事件,從此徹底消失。
-
大同遠古恐龍時代
湖周圍生活著一個以大型蜥腳類恐龍為代表的恐龍家族。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溫順的植食性恐龍,有體長20—30米的不尋常華北龍,有具備驚人防禦力的天鎮甲龍,還有會遊泳的鴨嘴龍以及擁有鋒利前爪的躍龍。它們在大同這片土地上取食、嬉戲、爭鬥、繁衍,最後走向消亡。
-
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 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
恐龍可以長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恐龍是如何突破體型極限的? 每一個動物的一天,都是一樣長的(24小時)。假設動物a的進食模式是每天最多進食八個小時,一天獲得體重增加1kg,一年體重增加365kg,再乘上壽命,得到的數值就是這種動物的體重上限了。因此,如果咀嚼效率不提升,這類動物就很難攝入更多的能量和物質,就不能變得更大。 另一個「天花板」因素是哺乳動物的胎生系統。
-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個類群。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 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
為什麼恐龍兩條腿比四條腿跑得快?兩條腿的人卻跑不贏動物?
劍龍是典型的四足恐龍,重達數噸,背上長有大量堅硬的骨板,與它們魁梧的身體相比,劍龍的腿就顯得很短小,而且前腿特別短,它們的奔跑時速可能不足10公裡。為什麼四足恐龍跑不贏兩足的呢?跟它們的食性有很大關係。
-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恐龍,特別是巨大的蜥腳類恐龍,有著地球上最長的脖子。在如此眾多的長脖子恐龍之中,哪種恐龍才是長脖子冠軍呢?,無論是體型還是長脖子都是非常引人矚目的,它也是除中加馬門溪龍外亞洲最大的恐龍。
-
梁龍超科下代表恐龍,梁龍,雷龍,超龍等簡筆畫
它是小型的蜥腳下目恐龍,約有10米長。它的頸部與背部有一對平行的棘,比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為高,這可能是用作支撐皮質帆狀物,但也有科學家不認同。這些棘在頸部最高,長達65公分,並且以一對對的平行排列,是比較有特色的恐龍,見下圖恐龍化石復原圖。叉龍Dicraeosaurus,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非洲,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不像其他的梁龍超科,叉龍的頸部較短、較寬,頭部較大。
-
恐龍是食草還是食肉,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復活恐龍能實現嗎?
恐龍是食草還是食肉,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復活恐龍能實現嗎?大多數人對恐龍形象的認知都是來自於一些影視作品,這些恐龍的形象都是根據考古學家對於恐龍化石的了解,通過3d圖像對其進行的還原。那麼考古學家是如何通過這些破敗的化石還原恐龍形象的呢?
-
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卻長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結果都在越變越大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大固然更強,但也預示著要獲得更多的能量。小行星來臨,陽光被火山灰遮擋,能源枯竭,大恐龍最先消亡。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假如植物繼續朝著現代世界的方向進化,那麼食草恐龍基本上會以開花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新澤西斯託克頓大學(Stockton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馬特·博南(Matt Bonnan)提到,"由於開花植物較容易消化,恐龍的體型可能會普遍減小……中生代的大型恐龍可能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