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挖出特殊「陶器」,空心且自帶小孔,專家:能發出天籟之音

2020-12-21 史料橫生

我們國家考古出土最古老的樂器應該是屬於從賈湖遺址中的賈湖骨笛吧,距今起碼得有9000年左右,或許時間還更長,後來賈湖骨笛被音樂家給吹響了,音質還格外的動人,無法這居然是來自9000年前的樂器,古人真的是太牛了!

本文中我們將繼續介紹一件樂器,這件樂器雖然比不上賈湖骨笛那麼的悠久,但是也有5000年左右的時間,可以說也算得上是樂器類的鼻祖之一了,而且吹奏它的時候也能發出天籟之音,當然了和現代的樂器相比算不上什麼,但是在那個古老的時代,這樣的音質絕對當得起天籟之音的美譽了。

當年發現河姆渡遺址還是很湊巧的,因為村民在這邊挖掘泥土的時候意外發現許多骨器和陶器碎片,就是因為這樣才引起了村民的注意,而後村幹部立馬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文物局。

沒多久就被考古專家確認這裡就是古人留下的遺址,隨後就開始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了,沒想到這一挖卻挖出了很大的收穫,單單佔地面積就幾萬平方米,而且出土的文物更是海量。

在那一次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非常的特殊,從材質來看是一件陶器,形狀和鵝蛋差不多,當然了比鵝蛋肯定要大,而且還是空心的,且上面有一個詭異的小孔,這個東西很快就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了,一度還以為這是個什麼盛水的容器呢。

為了搞清楚這件特殊的陶器的真實身份,當地考古專家也是將其帶著去了北京,希望可以請北京的頂尖文物專家們來進行鑑定,其實鑑定過程也不是很順利,一度也是難倒了北京的專家,直到一個來自北京音樂學院的專家出現才開始揭開了謎團。

這個老專家說這很可能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樂器,就是樂器「壎」,後來專家還根據這件「壎」仿製了一件,沒想到居然能發出聲音,氣息非常的古老,帶有一種極其原始的感覺,這在古代那個時代肯定是天籟之音。

其實這樣的「壎」在其他古遺址中也發現過,有些是兩孔或者三孔,甚至還發現了氣孔的「壎」。只能說古人還是有情調的,雖然科技比不上現代,但是人家同樣非常懂得享受哦!

相關焦點

  • 精美而特殊的陶器——漆衣陶、錫塗陶
    3商周漆衣陶壺 據《韓非子·十過》有「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的記載,說明遠古傳說中的虞舜時期已有漆木之器。
  • 《神無月》登陸Itunes 在蘋果聆聽初音未來的天籟之音
    在2018年到來之際,《神無月》將給玩家們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即日起,《神無月》同名主題曲日文版正式登陸Itunes,通過Apple Muisc就可以聆聽到初音未來的天籟之音啦。禮包>> 下載>> IOS下載>> 安卓下載>>
  • 挖出遠古木碗,揭開中華文明千年秘聞!考古家:嚴密保護不得出境
    在19世紀的時候即1973年,在杭州的河姆渡遠古遺址挖出「木碗」。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這裡正在修築排澇站,一位工人忽然慘叫一聲,原來一根「骨刺」穿透了厚厚的膠鞋底被劃破了,傷到了他的腳,工作人員便將其尖銳的物體拔出來,發現這是以根被人為打磨過的動物骨頭。
  • 從河姆渡到井頭山的千年追問
    再往下挖,人人目瞪口呆:這簡直是一個地下穀倉,數量之多、堆積之厚、保存之好,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後來浙江農業大學農史專家遊修齡教授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作了更細緻的研究,排除了野生稻的可能。 從此,浙江人可以驕傲地說,中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來自我們河姆渡。
  • 《河姆渡文化》:傾心經營千古史 瑰麗思逸情採出
    2011年,我和我的創作團隊接受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之《河姆渡文化》的創作任務。河姆渡文化是此次創作工程時間排序上的開篇之作,作為中華文明最悠久的一段歷史篇章,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打下了深厚的積澱。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河姆渡文化及中華美學精神,創作出鮮明、獨特且有崇高之美的藝術作品?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木器以及骨、角、牙器等遺物。陶器以夾炭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很少。器型主要有釜、罐、盆、盤、缽、支座等,釜的數量約佔全部陶器的 75%。石器以燧石質打制石器居多,頗具特色。 鯔山遺址是姚江谷地繼河姆渡遺址後發現的又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超過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面積。
  • 他用天籟之音,詮釋什麼叫「老天爺賞飯吃」
    一直以來能夠獲得「天籟之音」這個稱呼的歌手,幾乎無一不是樂壇數一數二的唱將,包括早期憑藉《天路》《青藏高原》火遍大江南北的韓紅,以及後來因為仙氣滿滿而出圈的霍尊,均有過這種頭銜。但所謂的天籟之音卻並非普通人想像中的單純飆高音,誠然高音很重要,但能夠獲此殊榮的歌手往往是情感與技巧並存,而非簡單的炫技,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非常困難了,足以刷掉歌壇大部分的歌手。
  • 《豬紋陶缽》河姆渡文化(中國)-雕塑作品欣賞(五)
    今天給大家介紹河姆渡文化的《豬紋陶缽》,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下遊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
  • 運動中的天籟之音
    而在機身背部,我們可看到充電所用的金屬觸點以及旁邊L、R左右聲道標註。根據使用者的佩戴習慣,我們可在S、M、L不同尺寸的耳塞中選擇佩戴舒適且不易脫落的耳塞裝配(算上耳機自帶的共3套)。同時,也可為耳機機身套上保護套,在保護耳機的同時,也增加了耳塞與皮膚之間的摩擦力和親夫感,進而提高使用體驗。
  • 陝西挖出一顆神秘頭骨,國內專家無人認識,美國專家卻一眼認出
    他們對於喪禮很是重視,會把逝者生前喜歡東西放到墳墓當中,寄託對於逝去親人哀思,希望陰間能夠繼續「使用」這些貼身之物,保證其生活質量。讓大家覺得毛骨悚然的是,有些陪葬東西裡面,竟然還會有一些「活人」,譬如一些侍衛,歌女,舞女等,甚至還包括自己老婆和孩子。這種方法過於殘忍,不被如今人們認可,然而這些貴族並不這麼看,陪葬制度在中國流行很多年,裡面也會有一些動物。
  • 中國原始陶器欣賞
    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階段,幾乎都經歷過一個陶器的時代,中華文明也是如此。早在距今大約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陶器。最早的彩陶出現在黃河流域。
  • 老人果園挖出彩陶片,卻牽出6000年「神物」,專家:媲美圖騰柱
    最後在挖掘的過程中,果不其然再次被李建安挖出一些殘碎的陶片,隨後李建安又隨便在其他幾個地方挖,結果這次卻挖出了許多完整的陶器,共計13件,其中1件陶器格外的大,而且還是很完整的,上面還有一張非常漂亮的圖案,也就是後來的「鸛魚石斧圖」。
  • 抗疫| 天籟之音《祈禱》願每一份祈禱,都能點燃生命的力量~
    抗疫 | 天籟之音《祈禱》願每一份祈禱,都能點燃生命的力量~ 2020-02-06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發現新石器「煤球爐」,10年後才搞清楚用途,專家讚嘆高科技
    考古隊在這裡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珍貴文物,出土了許多灰坑、窯址、房址和墓葬等,文物的話基本都是一些陶器和石器,專家還發現了一件「手工製成」的夾砂紅陶厚胎器。這件陶器其實從外形來看還是非常詭異的,口徑約4.5釐米、底徑9釐米、高11.8釐米,而且在其腹部處有兩個圓孔,器底中心也有1個圓孔,這樣的造型的確是很罕見的,這件器物談不上精美,做工也相對粗糙,可以肯定的是這件陶器絕不是一般的用途,或許有什麼其他特殊用處呢。
  • 和平精英:裝消音聲音超好聽的5把槍,一大神最愛,一天籟之音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四把槍,一把是大神最愛,一把是天籟之音!◆AKM很多主玩AKM的玩家是懂的,機瞄AKM配上消音之後,手感那是沒話說,壓起槍來也是非常的舒服。配上消音之後的AKM聲音也是非常好聽的,一梭子過去那叫一個爽啊。花貓個人並不喜歡M4配消音,但玩AKM消音那是少不了的。
  • 陳奕天:天籟之音 果然是我喜歡了二十年的唯一女歌手王菲
    陳奕天:天籟之音 果然是我喜歡了二十年的唯一女歌手王菲!近日,王菲和常石磊合唱《人間》一舉引起了粉絲的喜歡,回憶起王菲的聲音,而作為陳奕天更是不會錯過王菲的一舉一動。人間是王菲改編成中文的歌曲,這首歌在這個時候改編成戰役,真的太有愛了,而陳奕天更是瘋狂打CALL「太好聽了,這就是王菲,天籟之音,果然是我喜歡了二十年的唯一女歌手王菲。」是的,陳奕天喜歡王菲已經二十年有餘了。這就是陳奕天,陳奕天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到底,陳奕天喜歡女歌手王菲,喜歡女演員趙麗穎,喜歡男演員胡歌,欣賞男歌手鹿晗,欣賞男演員肖戰、王一博、蔡徐坤。
  • 手機底部的小孔幹什麼用的?
    手機底部的小孔是用來幹啥的?如上圖所示共有一小五大孔,五大孔並列均勻布置,且與小孔保持一段距離。 手機既要接收來音,又要發送去音。釋放與之相反的聲波作為補償,就有效的抵消掉了這部分聲音,最終只輸出純淨的人聲。
  • 圓明園一座宮殿,考古博士挖出一塊磚頭,博士:金磚都不換這殘磚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對圓明園的大規模擴建,使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其建造難度可想而知。可僅僅過去一百多年,這座曾經的「萬園之園」就被戰火給銷毀了。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英法聯軍很快攻佔京城,隨即展開了對圓明園的橫掃,還在撤退之時放了一把火,將這裡變成了廢墟一片。
  • 【耳機設計】聆聽天籟之音!
    t-rex本身經過特殊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可以保證在為用戶提供最好音頻體驗的同時,完整的「鎖住」自己的耳朵,基本不會出現意外脫落的狀況。耳掛的的材質為柔軟的矽膠,耐用同時並不會因為長時間佩戴而變形。為了適應不同人耳洞的不同大小,套裝內還包含有多個型號的可替換耳塞,這些耳塞也一樣具備防塵防汗防水的功能。
  • 無聲餐廳裡的「天籟之音」
    餐廳的聾人員工正在工作本報記者王曉慧 麗江報導雲南麗江,那裡有白雪皚皚的玉龍雪山,有犬牙交錯的古城街巷,那是彩雲之南最具魅力的都市名片,是多少人嚮往的人間天堂。據記者了解,這是雲南省第一家無聲餐廳,在網絡平臺上評分很高,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在旅遊旺季,餐廳一天能接待數百人。「開這家餐廳的初衷是想幫助更多的聾人就業,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發現,我改變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改變著我。」餐廳老闆張玉壽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殘疾人需要尊重和關愛,這種關愛是精神上的關愛,與金錢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