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辯護 | 女性主義讀書會

2021-02-19 知無知

在上一章節有關女權主義認識論的討論中我們了解分析到了其中的三個主要流派,即女權主義經驗論、女權主義立場論以及女權主義的後現代理論。通過閱讀與討論,我們發現在經驗論者與立場論者主要關注婦女作為群體而受到壓迫的(經驗)事實之時,一部分後現代主義女權者對這種將經驗作為歷史研究之基礎的方法論進行了質疑與批判。而與此同時,後現代女權主義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女權主義政治運動中的一些激進者們即對其提出了嚴肅的批評。

這些女權主義者認為,後現代主義的發展是對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性所追求的理性權威、自我主體、絕對真理及普世價值等宏大敘事的顛覆與瓦解;而這種對絕對性與確定性的打破也直指作為女性政治運動主體的婦女的身份與價值,從而在根本上動搖了女性主義運動的堅實基礎。(正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包括斯科特在內的後現代派女性主義者堅持身份的歷史建構性而質疑單一絕對如鐵板一塊的身份群體。)

我們本周將要閱讀的《純真的終結》一文即是在這樣的與語境之下對後現代女權主義的辯護。概括地說,簡·弗拉克斯認為提出以上觀點的女權主義者抱有不切實際的「關於純真知識的夢想」。包括經驗論者與立場論者在內的這部分女權主義者對絕對真理的知識的探求是天真爛漫而不可能達到的。現實之中的知識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或公平絕對的,它實際上是於支配著真理生產規則之下的話語結果——因而它是有前提而非絕對不變的。

弗拉克斯正是要提醒我們,對絕對真理的探求(如經驗論或立場論者一般強調訴諸婦女經驗從而糾正性別偏見的做法)並非女性主義的出路,因為此種做法終究沒能逃出現代主義追求宏大敘事的窠臼。而她特別指出,女權主義與精神分析以及後現代主義作為動搖啟蒙運動以來現代主義高峰的三大知識體系具有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女權主義對性別、權力與知識的討論對純真知識和先天理性主體的概念進行了根本的挑戰。而作為女權主義者,我們也必須明智地放棄對純真知識的無謂索求,轉而思考「知識、欲望、幻想和各種各樣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探尋政治的能動性。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讀書會丨生態女性主義
    通過對生態女性主義的初步了解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派系的女性主義者們尤其強調社會文化中女性這一性別與相對於人類社會的自然之間的聯繫,這當然不是自然(環保)主義興起之後女性主義者們突然的聯繫發現,這一聯繫其實在女性主義也早有傳統,波伏娃等就曾經對此問題做過論述。但以波伏娃為代表的存在女性主義者多數認為女性應當擺脫與自然的聯繫從而超越其作為他者的「第二性」身份。
  • 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被誤解的女權(4)
    後女性主義的確肇始於對傳統女性主義的否定,其標誌性事件是1968年3月8日,作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文化和知識核心的「政治與精神分析組織」的成員在巴黎遊行,打出的標語是「打倒女性主義」。同時,被視為後女性主義和後現代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如西蘇、克裡斯蒂娃等人,也都曾宣稱自己不是女性(權)主義者或不認同女性(權)主義的既有涵義。
  • 後現代女性主義認識論 | 女性主義讀書會
    通過前面對哈丁和娜若嫣文章的閱讀,我們對女權主義認識論——尤其是這其中的經驗論和立場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正如我們所總結到的,經驗論和立場論都非常重視女性(作為一個切實存在的群體)受到壓迫的經驗。而這種從女性受壓迫的經驗出發的方法論卻並非所有女性主義認識論學者的共識,許多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理論家就對此提出了質疑與批判。
  •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程與當代方向 | 女性主義讀書會
    羅斯瑪麗·童在指出古典自由主義將重點放在對公民自由之追求的基礎上分別為我們介紹了包括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和哈裡亞特·泰勒、以及貝蒂·弗裡丹在內的幾位重要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的主要思想。作為女性主義重要先驅的沃爾斯通克拉夫特雖然深受啟蒙主義的影響,卻堅決反對盧梭愛彌爾中的「兩性異形」——即作為「理性深邃的男人」與「感情豐富的女人」的完美互補。
  • 5 後現代女性主義及其在今天
    女性主義在這一時期同樣受到了重大的影響,因此而形成的後現代女性主義成為了女性主義發展中的一支重要潮流,在女性主義思想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圍繞幾篇重要的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文獻,對其進行梳理總結,以期對其能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
  • 書籍推薦 | 《女性主義與後現代國際關係》
    本書共分為六章條理明晰地分析了女性主義在國際關係領域的演變與發展,尤其是在後現代時期,其女性主義對於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是導論部分,作者率先提出性別盲區是國際關係領域的困境所在。國際關係是男性為主導的世界,男性角色扮演者是「利維坦」中的重要角色,而女性是被排斥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的輔助者。
  • 女性主義
    還有幾年前鄰縣一位中年女性被人在荒野焚屍,大家便猜測她是妓女,實際是兇手與被害者約定去賭博,途中兇手見財起意,將該女子殺死。    在男權制、男性話語的社會,當男女雙方發生暴力衝突時,人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是女方的過錯,而為男方施暴者找理由辯護。在農村地區更是如此。我的那位同學是女性主義者,痛恨性別壓迫。
  • 「知和讀書會」雙性同體:女性主義內部的文本政治策略分歧
    伍爾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頭腦,都受男性和女性兩種力量的制約;在男性頭腦中,男人支配女人,在女性頭腦中,女人支配男人。正常而舒適的狀態是,兩人情意相投,和睦生活。在此番交融完成後,頭腦才能充分發揮其所有功能。只有柯勒律治式的書寫才把握到了永恒生命的真諦。
  • 國際關係理論: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認識論作為一種新興的認識論,為國際關係已有的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認識論之爭又增添了新的看待國際關係的方法。關於女性主義認識論的最系統、最為廣泛接受的論述是由桑德拉·哈丁做出的,她把女性主義認識論視為證明女性主義研究合法性的辯護策略,哈丁將女性主義認識論劃分為三種形式:女性主義經驗論(feminist empiricism) 、女性主義立場論(feminist standpoint)和後現代女性主義(feminist postmodernism) , 指出他們對這個問題有各自不同的回答。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李大釗當時有一個女性主義理論的課程叫做《女權主義理論》,大概是當時最早開設的。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別的投入感,我覺得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受益於她們的努力。希望能把她們當時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艱難和不易,那些獨屬於那一代中國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儘可能地還原。
  • 李巖 宋偉|後現代女性主義對阿倫特政治美學的接受與創新
    作為猶太裔女性政治思想家,她憑藉自己的多重「特殊性」為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化做出貢獻。其政治美學中蘊含的行動和複數性理論能夠幫助後現代女性主義者重新思考婦女解放、公民身份和革命之間的關係。此外,其政治美學尤其影響了朱莉亞·克裡斯蒂瓦的詩學-符號學為特徵的新女性主義,促進後者理論有所創新。
  • 女性主義理論
    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女性主義思想泰鬥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 李銀河《女性主義》--女權主義綜述&基礎必讀
    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都是feminism翻譯過來的,可以理解成一個意思。下面是引用知乎用戶@女木水回答的摘錄: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是feminism一詞在國內的兩種譯法,實際上更準確的翻譯當然是女性主義,feminine(女性氣質的;陰性的;陰柔的),female(女性的;雌性的),femin+ism=女性+主義(也曾有人翻譯成「雌性主義」或「陰性主義」)。
  • 李銀河:《女性主義》
    十五年前李銀河寫作的女性主義入門書,因為強調平等而使用「女性主義」而非「女權主義」的表達。但直到今天,我們關於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的公共討論仍然缺乏基本共識,情緒化表達幾近驅逐了理性辯論。不過,女性主義在西方社會也是經歷了長久的時間才逐漸發展出較為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我們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女性主義研究書單
    :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 王緋    商務印書館《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李貞德     三民書局《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王政     當代中國出版社《中國現代女性作家與中國革命,1905-1948》   顏海平    北京大學出版社《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孟悅 / 戴錦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關鍵詞 社會性別 女性主義 唯物主義 後現代主義一、什麼是社會性別社會性別在英文中是「gender」,這個詞的詞義本身為「性」,英文詞典中,它的第一解釋是指語言學中名詞和代詞的詞性。站在這一立場的女性主義學者提出,如果社會性別是社會的,我們就應該考慮它是如何形成人們有關生物學的性別觀念的,就應該質疑社會性別類別本身的實際存在,並闡明社會中的人們為什麼和怎麼樣被分成所謂男人和女人兩個群體的。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通常與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思潮有聯繫,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朱迪思·巴特勒(JudithButler)和丹尼絲·賴利(Denise Riley)等。
  • 女性主義藝術簡史
    女性主義藝術家所使用的媒介和風格不一而足,她們往往結合不同的流派和介質,包括把概念藝術、身體藝術、錄像藝術等融入創作,反映女性的生存現實、呼籲性別的平等。女性主義藝術為女性和少數群體的藝術家們創造了此前未有的機遇和空間,並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的身份藝術和行為藝術鋪墊了道路。
  • 資料||女性主義研究書單
    :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 王緋    商務印書館《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李貞德     三民書局《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王政     當代中國出版社《中國現代女性作家與中國革命,1905-1948》   顏海平    北京大學出版社《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孟悅 / 戴錦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國的女性主義藝術與女藝術家
    在不斷接觸的各種歷史與現代的信息中,我逐漸意識到,女藝術家被邊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20世紀中期的歐美,有一個叫「遊擊隊女孩」的女性主義小組,這些人就曾經質疑世界藝術史中的女性藝術家,認為她們不僅是被消費的對象,同時也是被邊緣的對象。女性想要上美術學院,幾乎會被拒之門外。作為女權運動的一部分,反對男性中心的女性主義藝術開始萌發。
  • 看點 | 女性主義藝術簡史
    女性主義藝術家所使用的媒介和風格不一而足,她們往往結合不同的流派和介質,包括把概念藝術、身體藝術、錄像藝術等融入創作,反映女性的生存現實、呼籲性別的平等。女性主義藝術為女性和少數群體的藝術家們創造了此前未有的機遇和空間,並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的身份藝術和行為藝術鋪墊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