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靈」詩人袁枚的《苔》詩,精警理趣,意蘊深邃。(圖文原創)

2020-12-12 高風亮節塵不染

喜愛詩詞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詩歌史上曾經有一個「性靈詩」派。

「性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人性最本真的內心世界,精神、思想、感情等。

最早提出「性靈說」詩歌創新與改革的是晚明文學革新派領袖袁宏道的「公安派」,他們提倡作詩歌要「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在晚明詩歌散文領域掀起了反對「文必秦漢 詩必盛唐」的復古模擬風氣,強調文學創作要直抒「性靈」,表現真實情感,追求個性風格的文學革新思潮。

在清代的三大性靈詩人代表人物袁枚,趙翼、張問陶中,袁枚最為著名,他是清代「性靈詩」派的領袖人物,他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前人「性靈詩」派的藝術創新主張,在中國近代和現代文學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說「詩者、心之聲也,情性所流露者也」。他認為:詩是由情所產生的性情的真實自然流露,才是「詩之本旨」。

他堅決反對以唐詩或是宋詩來衡量詩歌優劣的觀點,說:「詩無所謂唐宋也,詩者,各人之性情也,與唐宋無與也,若拘拘焉持唐宋以相敵,是己之胸中,有已亡之國號,而無自得之性情,於詩之本旨失矣」,可見袁枚的詩詞理論主張是與晚明文學革新派領袖袁宏道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

他主張詩文審美創造,要抒寫性靈,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個人生活中遭遇的真情實感。

袁枚的詩歌,把自然性靈化,擬人化、個性化,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自然不再是僅僅供人觀照 寄託的審美對象,在他的眼裡心裡,自然就是活的宇宙生命。

所以袁枚的詩歌構思新穎,想像細膩豐富,語言樸實清秀,生氣盎然,活潑意趣,通俗曉暢,且蘊含深刻人生哲理,詩之靈活風趣傳承了南宋大詩人楊萬裡詩之真骨髓,但又有新的發展和豐富。

白日不到處

下面筆者要來與讀者朋友們分享的就是清代「性靈詩」派領袖袁枚的這首構思新穎別致,語言精警,意趣靈動,且哲理深邃的五言詠物「性靈」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沒有陽光照射到的背陰處,苔蘚仍能長出綠茸,展現出自己美麗的青春。

苔花雖然只如同「米粒般」大小,但也要像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樣熱烈綻放。

青春恰自來

一二句「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詩人起筆就「辭約旨達」,直接明確點出「苔」的生長空間與生長環境,苔生長在太陽光照不到的陰暗潮溼處,雖然它沒有享受到陰光的普照與厚愛,但它卻仍然堅毅頑強的生存與生長著自己,蓬勃向上,展現自己的活力,綻放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價值,給大地鋪上一層茸茸的綠色,給自然界增添一道道綠色的風景,奉獻給人類綠意的享受。

這兩句的十個字,詩人對「苔」這個弱小生命的堅毅品格給予了極力的推崇與肯定,並運用語言藝術中「擬人」的手法,完全把「苔」人格化,仿佛詩人完全的了解與懂得「苔」的思想與心意,詩人的性情和思想與「苔」完美和諧地融於一體,極為「性靈」的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性靈」詩人的特點盡情展露。

苔花如米小

後兩句「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承接上兩句,詩人展開豐富浪漫的聯想,「如米小」與「學牡丹」兩個比喻的連用,非常的生動形象,進一步對苔的「青春」作形象的比喻與補充。

苔花雖然只如米粒般大小,看似驕弱又無人問津,更無其它的百花那樣鮮豔多姿與芬香,但它仍然不卑不亢,從容自若,更是沉穩持重的綻放自己,即使在雍容華貴,嬌豔無比,國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牡丹面前它也毫無自卑之感,既不自卑,更不自棄,而是認真執著地履行著自己的天性,履行大地賦予的使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存在,綻放生命的活力與青春。

也學牡丹開

這兩句在前兩句讚美與肯定苔花堅毅品格的基礎上,詩人對苔花不卑不亢,不畏險惡環境,堅毅生長的優秀品格給予了進一步的讚美與歌頌。

這首詩是詩人歸隱十餘年後,奉賀恩師尹繼善七十壽辰時受乾隆賜宴擢相之作,袁枚為恩師尹繼善得到朝廷嘉賞而高興,也表達了自己向恩師學習努力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

這首《苔》詩,詩人把自己的個人感受,思想情懷及人格完全的融入大自然中,把「苔」的人格化達到了「無痕」的藝術境界,「性靈」詩的特點得到完美展現,從中讀者也可以體會到詩人「欲有補於世而不能之後」蟄居江南,用《苔》自見的質樸淡泊情懷與淡泊中又有些不甘寂寞的隱隱苦衷。

袁枚的這首五言絕句小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語言精警,意趣橫生,哲理深邃,完美充分的展現了「性靈」詩的特點及詩人的個人情懷,是詠物哲理詩中的佳品,更是「性靈」詩的典範之作!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勸誡
    問題: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前言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 61歲的袁枚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短短的20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碎
    其實作為一位傳統的文人,袁枚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追捧,無非是他有著過人的才情,寫下的詩歌也是別具一格,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苔》,這首詩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不過裡面的兩句詩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兩句激勵了無數的青年,詩人也是告訴了我們,儘管我們很渺小,但是一樣可以活得轟轟烈烈。
  • 袁枚這首20字的小詩,寫的其實就是我們普通人的人生
    文|丁十二2018年,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在山村支教老師梁俊和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的演繹下,袁枚一首沉睡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火遍全國。這首小詩就是《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實際上,在古詩詞中,出現「苔」的並不少,更不是只有袁枚才寫過。
  • 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他還寫了很多飲酒詩,過著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農耕生活。再如盛唐才子王維,早年勤奮苦讀、努力工作,晚年則半官半隱,還經常在竹林山崗中吟誦詩篇,生活也是十分愜意。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 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
    晉代的陶淵明喜歡菊的淡雅清逸,詩人採菊東籬,悠然自得;蘇軾愛惜菊的素靜恬淡,一幅輕肌弱骨,卻又金蕊泛流霞。人們喜愛菊花的空靈絕俗,也盛讚其為花中君子,更是熱情謳歌菊花的淡泊。下面介紹羅隱的一首詠菊詩,全文無一個菊字,卻意蘊深邃。
  • 和詩以歌激活古典詩詞 歌曲《苔》刷爆了朋友圈
    這個春節,央視再用一檔文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給觀眾製造了巨大驚喜,無論是山區教師演唱的《苔》、還是王俊凱演唱的《明日歌》,「詩歌唱出來」,讓更多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無與倫比的魅力。
  • 她是比肩惠特曼的偉大詩人,狄金森這十首睿智的詩,內容深邃
    她是一位美國女性詩人,是一位可以比肩惠特曼的詩人,又是一位「奇葩」詩人。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感受她筆下的詩散發出來的睿智。為什麼說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奇葩」呢?因為她的舉動超乎尋常。艾米莉·狄金森在大好年華放棄社交,埋頭創作詩歌三十年,孤獨生活。
  • 女詩人背後的男人
    而且彼時袁枚老爺子專收女弟子的種種傳聞,已經讓一些文化人對他有了詬病之詞:畢竟袁枚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風流士子,尋花問柳的聲名在外。尤其令袁枚女弟子背後的男人們抓狂的是,他是拒絕接觸這些同樣仰慕他詩名的大男人的,更不可能連同女弟子的戀人、丈夫一併收過來當徒弟。
  • 詩人太缺乏寫詩三大境界,最後一重最重要
    孔子此言明確指出詩的功能,並且指出詩對於人倫道德、個人修養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此雖針對《詩經》而言,但後來數千年,中國詩人之詩作命意,也都在此範圍之內。△ 王和尚論詩:寫詩三境界不可或缺其一,對內,要獨抒性靈。清朝袁枚主張寫詩要「獨抒性靈,不拘俗套」。
  • 同是文學家、美食家的蘇東坡、袁枚,有實幹派跟理想派的不同浪漫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創派人,他曾經入仕為官,後辭官隱退。在文學上,袁枚首創「性靈說」風格跟要求,潛心創作了大量情感真摯的詩畫,影響深遠。他不僅自己總結心得,還廣收弟子,將文學新風氣弘揚出去,主張不盲目雷同前人的獨立審美,意義廣大。 最負盛名的,還是袁枚著作的《隨園食單》,至今在美食行業還被封為寶典跟標杆。
  • 讀蘇軾《海棠》,感受詩人對海棠的喜愛與詩人的情懷(圖文原創)
    東風嫋嫋泛崇光今天,我們讀蘇軾《海棠》,從蘇軾的這首詩中,感受他對海棠的喜愛和對春的喜悅之情,及詩人對人生與生活的達觀情懷。詩的前兩句寫景,一開篇,詩人從和照的春風與海棠華美高貴的色澤入手,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春風輕拂下海棠盛開,海棠美麗溫和的圖景,讓我們從一開始就感受到了詩人對春的喜悅和對海棠的喜愛之情。溫暖和煦的春風輕輕地吹拂,溫柔地親吻著海棠的面頰,海棠微微搖動著美麗輕盈的身姿,花瓣在春光中散發著華美的光澤,無比驕豔動人。
  • 著名詩人袁枚通過引經據典巧保早產子,使丈夫醒悟與妻子和好如初
    袁枚,不僅是清代著名詩人,還是一位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清官。他在上元縣做縣令時,辦案引經據典,對人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深受百姓的擁戴。有一回,袁枚接到了一張狀子,告狀人王朗,因妻子結婚沒到五個月便生下了一個兒子,招來了鄉鄰的閒言非語,其懷疑妻子生前與他人有不軌行為,逐以此為理由狀告妻子的父親管教不嚴,讓妻子欺騙了他。袁枚接到狀子後,非常重視,因為這事關兩個人的終身幸福。為了解事情真相,把情況弄明白,他派人到王朗妻子的老家去私察暗訪。
  • 原創作者:徐銀秋|青苔小語:也學牡丹開
    這樣也好,本就是一種不起眼的植物,符合苔安靜的性格。青苔的生命力很強,只要不缺水,不暴曬,一年四季都如綠草茵茵。即便是黃了枯萎了,再澆點水,他依然活過來。這是最賤的植物了吧!賤得沒有人在乎它的生存,生長在陽光看不到的地方。他卻綠綠的,綠綠的……清代著名詩人,乾嘉三大家之一,隨園先生袁枚曾經作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 詩中茶韻丨——清正,清幽,清雅,清心
    故此,茶也就被賦予了這一高雅的審美意蘊。今天和讀者朋友們一起從詩詞中去認識和領悟茶的哲學理念之旨趣和精髓。這些詩作皆以曠遠之筆,造空靈之境,都表現了詩人看破世情、不為塵俗所累的散淡和無欲恬靜,超塵脫俗,清幽閒雅的情趣。茶與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閒、清靜、清逸是相通的,更揭示了茶與詩文創作、書寫性靈之間的密切聯繫。也為詩作營造一種清新自然的詩境,表現出簡樸淡泊,閒逸修然的雋永境界。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 明代詩人一首永梅詩,頜聯兩句,寫出梅最好的風骨
    不過,此兩句詩,雖然姿、影、香、韻都佔全了,但是梅之骨、梅之神卻沒有得到十分彰顯。倒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詩人道出了梅的風神品格,其中一聯不輸林和靖(林逋)。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如玉的仙姿。
  • 晚明書法風尚: 性靈活潑毫鋒上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中曰:  隨著晚明市民經濟的發展,思想界受王學的影響而日趨解放,在文藝上便出現了一股追求個性、反對贗古的思潮,文學批評上由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首標「性靈」說。袁宏道《敘小修詩》說袁中道之詩「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性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至,令人奪魂。」
  • 童詩喚醒童心 | 自嘲歌(長沙6歲小詩人謝紫琪原創)
    小詩人謝紫琪,女, 六歲。來自長沙市嶽麓區周南學士實驗學校一年級。興趣愛好:畫畫、剪紙彩泥等手工,玩遊戲,聽故事,看書,環遊世界。夢想:去夢中的糖果屋,整個屋子都是糖果和好吃的美食做的,怎麼吃都不會胖,可以盡情地吃飽。有天空一樣大的過山車,有大地一樣大的水上樂園,有愛莎、安娜和冰雪,還有北極光和各種各樣的城堡……全天候免費開放,玩多久都可以。
  • 老詩人為自己寫遺詩,還逼著朋友寫輓聯,在驚嚇中又活了6年
    大部分朋友知道袁枚這位詩人,是從中學語文課本中《黃生借書說》開始的。其實,袁枚在清朝時名氣就很大,雖然仕途不順,終其一生也就當了幾個地方的縣令而已,但他的文筆卻與大學士紀曉嵐齊名,並稱為「南袁北紀」。和紀曉嵐一樣,袁枚也是風流成性,妻妾眾多,歸隱之後甚至廣收女弟子,一時為世人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