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詩詞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詩歌史上曾經有一個「性靈詩」派。
「性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人性最本真的內心世界,精神、思想、感情等。
最早提出「性靈說」詩歌創新與改革的是晚明文學革新派領袖袁宏道的「公安派」,他們提倡作詩歌要「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在晚明詩歌散文領域掀起了反對「文必秦漢 詩必盛唐」的復古模擬風氣,強調文學創作要直抒「性靈」,表現真實情感,追求個性風格的文學革新思潮。
在清代的三大性靈詩人代表人物袁枚,趙翼、張問陶中,袁枚最為著名,他是清代「性靈詩」派的領袖人物,他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前人「性靈詩」派的藝術創新主張,在中國近代和現代文學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說「詩者、心之聲也,情性所流露者也」。他認為:詩是由情所產生的性情的真實自然流露,才是「詩之本旨」。
他堅決反對以唐詩或是宋詩來衡量詩歌優劣的觀點,說:「詩無所謂唐宋也,詩者,各人之性情也,與唐宋無與也,若拘拘焉持唐宋以相敵,是己之胸中,有已亡之國號,而無自得之性情,於詩之本旨失矣」,可見袁枚的詩詞理論主張是與晚明文學革新派領袖袁宏道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
他主張詩文審美創造,要抒寫性靈,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個人生活中遭遇的真情實感。
袁枚的詩歌,把自然性靈化,擬人化、個性化,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自然不再是僅僅供人觀照 寄託的審美對象,在他的眼裡心裡,自然就是活的宇宙生命。
所以袁枚的詩歌構思新穎,想像細膩豐富,語言樸實清秀,生氣盎然,活潑意趣,通俗曉暢,且蘊含深刻人生哲理,詩之靈活風趣傳承了南宋大詩人楊萬裡詩之真骨髓,但又有新的發展和豐富。
下面筆者要來與讀者朋友們分享的就是清代「性靈詩」派領袖袁枚的這首構思新穎別致,語言精警,意趣靈動,且哲理深邃的五言詠物「性靈」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沒有陽光照射到的背陰處,苔蘚仍能長出綠茸,展現出自己美麗的青春。
苔花雖然只如同「米粒般」大小,但也要像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樣熱烈綻放。
一二句「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詩人起筆就「辭約旨達」,直接明確點出「苔」的生長空間與生長環境,苔生長在太陽光照不到的陰暗潮溼處,雖然它沒有享受到陰光的普照與厚愛,但它卻仍然堅毅頑強的生存與生長著自己,蓬勃向上,展現自己的活力,綻放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價值,給大地鋪上一層茸茸的綠色,給自然界增添一道道綠色的風景,奉獻給人類綠意的享受。
這兩句的十個字,詩人對「苔」這個弱小生命的堅毅品格給予了極力的推崇與肯定,並運用語言藝術中「擬人」的手法,完全把「苔」人格化,仿佛詩人完全的了解與懂得「苔」的思想與心意,詩人的性情和思想與「苔」完美和諧地融於一體,極為「性靈」的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性靈」詩人的特點盡情展露。
後兩句「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承接上兩句,詩人展開豐富浪漫的聯想,「如米小」與「學牡丹」兩個比喻的連用,非常的生動形象,進一步對苔的「青春」作形象的比喻與補充。
苔花雖然只如米粒般大小,看似驕弱又無人問津,更無其它的百花那樣鮮豔多姿與芬香,但它仍然不卑不亢,從容自若,更是沉穩持重的綻放自己,即使在雍容華貴,嬌豔無比,國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牡丹面前它也毫無自卑之感,既不自卑,更不自棄,而是認真執著地履行著自己的天性,履行大地賦予的使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存在,綻放生命的活力與青春。
這兩句在前兩句讚美與肯定苔花堅毅品格的基礎上,詩人對苔花不卑不亢,不畏險惡環境,堅毅生長的優秀品格給予了進一步的讚美與歌頌。
這首詩是詩人歸隱十餘年後,奉賀恩師尹繼善七十壽辰時受乾隆賜宴擢相之作,袁枚為恩師尹繼善得到朝廷嘉賞而高興,也表達了自己向恩師學習努力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
這首《苔》詩,詩人把自己的個人感受,思想情懷及人格完全的融入大自然中,把「苔」的人格化達到了「無痕」的藝術境界,「性靈」詩的特點得到完美展現,從中讀者也可以體會到詩人「欲有補於世而不能之後」蟄居江南,用《苔》自見的質樸淡泊情懷與淡泊中又有些不甘寂寞的隱隱苦衷。
袁枚的這首五言絕句小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語言精警,意趣橫生,哲理深邃,完美充分的展現了「性靈」詩的特點及詩人的個人情懷,是詠物哲理詩中的佳品,更是「性靈」詩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