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古代的將軍們的畫像,似乎很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將軍們的肚子比較大。
這大概也是我們今天將軍肚這個詞的由來了。
不過,大家知道嗎?古代武將畫像上的肚子,可不是現在的啤酒肚哦。
俗話說,能吃是福,能吃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以一敵百。而且在古代,糧食並不充裕的情況下,肉食更非尋常老百姓日日能食的。以古代的生產力而言,普通人五穀雜糧能吃飽已是不易。所以,身材魁梧,看似肚大,也是當時大眾所豔羨的,代表著生活品質的高度。
而在真正的戰場搏鬥當中,其實也並不以肌肉力量作為勝負的決定因素。相對來說,超強的體能和耐力,其實才更有用處。
另外,高重量與低重量的對決,具備絕對的優勢。在古代兩軍對壘過程中,士兵們的戰鬥,不是電影裡描述的飛簷走壁,而是力量、智謀和團體的比拼。
除此之外,在古代戰爭當中,騎兵軍隊往往極其重要。良馬多難訓,在關鍵時刻,士兵和馬的配合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時,體重的影響就顯而易見了。
「賤軀頗重,馬不能負」,這可並非來自二百來斤關二爺的自嘲。關二爺之所以能夠青龍偃月刀橫掃千軍,怒斬顏良。很大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關二爺的體重和兵器重量。在騎馬衝鋒的時候,自身重量越大,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大。
古代人對於壯士的描繪,多為膀大腰圓、虎背熊腰。這種豪邁奇偉的形象氣勢,直接給敵軍以百分百的震懾。
對於孔武有力這四個字,古人和我們當下的審美觀念,是迥然不同的。楊柳細腰多是對柔弱無力的描繪,對於戰功彪炳的將軍,而言無疑是巨大的侮辱和譏諷。
所以,對於將軍「大肚照」的刻寫,歸根結底是古代人對於力量的崇拜,是一種寄予於物的手法。況且,上戰場的將軍,完全不是享樂荒淫無度的體態。走道都費勁讓人家抬著,那是穩如泰山、目不改色,未佔先贏,以氣勢就攝敵潰走的心理戰術的具體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