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人愛的雞蛋,
營養價值豐富,
簡單易做好吃,
烹調方式多樣,
即使大家口味各異,眾口難調,
也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雞蛋做法。
但是不同的烹飪方式,
可能會影響雞蛋的營養價值哦~
水煮雞蛋和炒雞蛋應該是家庭中最常見的兩種雞蛋做法,可有人說,炒雞蛋雖然更香更好吃,但它的營養卻沒有煮雞蛋高,吃了是浪費雞蛋的營養,事實是這樣嗎?
白水煮雞蛋時,因為有一個堅硬的外殼包裹著裡面的各種營養物質,所以雞蛋裡面的營養在烹飪過程中不會流失很多,更完整地保留了雞蛋的營養。
而炒雞蛋因為沒有了外殼的保護,雞蛋裡面的營養經過大火和各種調料的作用,就容易流失一部分,有的營養還會隨著水分蒸發掉。
所以煮雞蛋的營養價值會比炒雞蛋更高一些。
雞蛋的脂肪含量本來就比較高,如果再加油翻炒,那麼脂肪含量就會更高;如果油溫很高,可能還會造成反式脂肪的大量產生,反而不利於健康。
此外,蛋黃的膽固醇很高,而水煮蛋的飽腹感比較強,往往一天吃1-2個就足夠了,屬於健康人每天合理食用的量;相反的,吃炒雞蛋時容易吃多,假如吃過量,不僅會引起膽固醇升高,還會對肝臟和腎臟產生很大的負擔。
就雞蛋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蒸、煮蛋為100%,炒雞蛋為97%,煎雞蛋為92.5%,老炸蛋為81.1%,生吃僅為30%~50%。由此看來,煮、蒸雞蛋是最佳的吃法,其營養價值更高,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更快。
綜上,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蒸、煮雞蛋都是雞蛋最理想的兩種烹調方式。
煮雞蛋看似簡單,但如果煮的時間不對,不但影響口感,還會破壞雞蛋中的營養成份。
假如沒有煮熟,那麼可能含有細菌,會危害健康;如果煮的過熟,不僅口感不好,還會使蛋白質過分凝固,從而影響蛋白質的吸收。
所以,該如何合理地煮雞蛋,就顯得尤為重要。
先把雞蛋放在冷水中,大火煮開後再煮3分鐘,把火關掉,用餘熱將雞蛋燜8分鐘左右。這樣會煮出蛋清熟軟,但蛋黃剛熟的溏心蛋,這樣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雞蛋的營養,但不能充分殺滅沙門氏菌,並且人體需要90分鐘才能充分消化,好吃但不太健康。
如果用餘熱燜10-15分鐘,就可以煮出蛋黃微凝、顏色呈金黃色的蛋,這樣既保留了雞蛋的營養,沙門氏菌也在安全範圍內,不足之處就是口感沒有溏心蛋好。
根據雞蛋大小不同,剛好煮熟雞蛋的時間會有所差異,這裡小意只能說一句:唯熟練爾~
有人說,水煮蛋味道寡淡不好吃,茶葉蛋也屬於煮雞蛋,那可以用它來代替白水煮蛋嗎?
建議不要。
我們都知道茶葉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茶葉蛋比水煮蛋要有營養。
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茶鹼等成分,在高溫燒煮時會滲透到雞蛋裡,與雞蛋中的蛋白質結合,產生一種對胃有刺激的物質,所以有些腸胃不好的人吃了茶葉蛋後不容易消化。長此以往,還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利於健康。
而且賣茶葉蛋的很多商販為了節約成本,可能會將煮蛋的水重複使用,造成煮蛋水裡的有害物質增多,因此要吃茶葉蛋最好自己做。
雞蛋黃的膽固醇含量高,所以很多人擔心吃了以後會導致膽固醇升高,從而引發一系列疾病。
事實上,雖然雞蛋中膽固醇高,但它同時含有豐富的蛋黃卵磷脂和膽鹼,可以乳化膽固醇,防止膽固醇附著在血管壁上。
有研究顯示,正常成年人、老年人,每天吃 1-2個雞蛋,對血脂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不要丟棄蛋黃哦。
對於運動量大的人,或者對蛋白質需求量比較高的人來說,每天甚至可以吃更多。
有人說,因為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影響雞蛋蛋白質吸收利用,所以不建議二者同食。
事實上,只有生豆漿中含有這種因子,煮熟後它就會失去活性,而我們平時喝的豆漿,都是煮熟後的熟豆漿,所以,豆漿和雞蛋可以同食。
而且雞蛋中富含蛋氨酸,這是豆漿缺乏的,兩種食物同食還能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
兩種雞蛋營養素含量比較,土雞蛋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膽固醇、鈣、鋅等含量略多一些,而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2、硒等含量略少,其他營養素差別不大,所以從營養角度來看兩種雞蛋差不多。
不過土雞蛋的味道會比普通雞蛋更香更好吃,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口味,那就選擇土雞蛋。
雞蛋如果充分煮熟後,是可以隔天再重新加熱吃的。
但是,雞蛋如果沒有完全熟透,最好不要隔夜再吃,因為在保存過程中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後可能會導致腸胃不適、脹氣等情況。
每天一個營養雞蛋,
好處多多身體倍兒棒!
還在為明天吃什麼煩惱?
小意的菜譜花樣百變
家常又好做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好好生活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