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外傷、過量運動、過量勞作,會讓關節退化加速發展,其中還有絕大多數人是因膝關節下肢對線關係失衡(關節力線不平衡,比較明顯的表現為膝內翻、膝外翻),導致了關節退化的加重。
關節退化最早發生在關節軟骨(在兩塊骨頭的接觸面,有一層軟骨起保護關節的作用軟骨),以關節軟骨的降解、關節邊緣骨贅的形成為標誌,降解的軟骨屑、剝落的邊緣骨贅生物會游離在關節腔內刺激炎症的誕生,最早的膝關節炎開始出現。
多數膝關節炎患者初期症狀較輕,主要症狀有膝部酸痛、膝關節腫脹、膝關節彈響等症狀。膝關節僵硬、發冷也是膝關節炎的症狀之一。以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劇,嚴重者會發生活動受限。
膝關節炎會直接導致膝關節微循環障礙,會刺激膝關節滑膜,出現滑膜炎症狀。膝關節滑膜是關節產生滑液從而潤滑關節、吸收「廢棄滑液」的重要組織。
一旦關節滑膜出現功能異常那麼就會導致關節液無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膝關節就會產生積液,進一步加重關節的循環障礙,加速炎症進一步發展然後反作用於滑膜,滑膜就會發生形態改變。
而最新研究顯示滑膜的炎症在骨關節炎中起重要作用:
1、滑膜炎症和滑膜相關的致炎因子誘導的關節軟骨的降解和破壞,促進了骨關節炎的發展。
2、滑膜是關節關節營養的「發動機」滑膜失去了調節功能,所有外服藥物療效就會大大降低。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大量用藥效果不佳的原因。所以滑膜病變在骨關節炎中的表現日益突出,而針對滑膜病變的治療將成為一個新的靶點。
滑膜病變(增生、增厚)會進一步加速軟骨降解、軟骨剝脫、隨後累及滑囊、韌帶、半月板、繼而出現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膝關節游離體、膕窩囊腫、髕骨軟化、鵝足滑囊炎等關節疾病。
發展到中期引起關節面軟骨變性,軟骨下骨板反應性骨損,導致膝關節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徵,骨性關節開始形成。膝關節炎發展到後期大多都會伴隨多個關節組織的混合型病變,醫學上將其分為游離體型、軟骨型、滑膜型、半月板型以及混合型五個類型。
到了此階段如果不根據患者自身的發病情況,通過專科檢查準確判斷患者所處的分期,是哪種型引起的關節病變,而是盲目的一刀切進行治療,將導致治療不徹底,病情反反覆覆。所以分期分型理念在膝關節炎的治療上至關重要。
骨關節炎任其發展不加以控制就會出現關節內的部分軟骨磨損消失,沒有了軟骨的保護,關節間隙變窄乃至融合,走路時骨頭磨骨頭,加上骨頭最外面的骨膜及周圍的滑膜上神經豐富,所以十分疼痛。
關節發生融合變形以後,關節活動功能徹底喪失,到此時醫學上只能進行置換幹預,沒有第二種選擇。這就是膝關節退化怎麼一步步發展到骨性關節炎的,從而需要進行全膝或單髁置換。
【圖】骨關節炎發展過程簡易圖
膝關節炎的發展過程關聯著關節軟骨、骨質的變性、受損。所以針對不同期型的膝關節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更不可「多人一方」「一刀切」,這樣只會讓病情往更糟的方向發展。
而且臨床上近30%膝骨關節炎患者,沒有做過相關檢查或只做了CT、X片等常規檢查,便盲目求醫問藥。
但由於膝關節結構的複雜性及膝關節炎誘因的多樣性,常規的檢查難以明確區「多因同症」的狀況。無法確診疾病類型、就會出現漏診誤診,延誤病情。
因此膝骨關節炎患者一定要到專業機構進行膝關節常規及專科檢查,明確病變位置、程度、所處分型分型,科學制定診療方案,越早治療,難度低花費越小。
一、置換技術在全球而言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但需要許多前提客觀條件。首先置換費用題、接受置換的年齡問題。
因為假體是有使用年限的,過早接受置換就會面臨二次置換返修問題,還有手術併發症風險。
目前整個醫學界的觀點還是「防大於治」,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避免關節病變的惡化達到置換標準。
二、膝關節炎有幾個治療的核心環節,是否把握這些關鍵點是治療膝關節炎的關鍵。
是否是由膝關節下肢對線關係失衡導致的關節加速退化,如果是,那麼恢復關節力線平衡就是關鍵。
病變的滑膜要首先進行幹預,恢復滑膜的正常調節功能,解決關節循環障礙。
已經受損的骨質要要進行修復,再配合關節養護,功能鍛鍊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為響應國家《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特建立疾病網絡諮詢與預約掛號服務,提供的疾病常識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須來院面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