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氣不斷斂肅,空氣缺乏水分濡潤,出現秋涼而乾燥的氣候。燥是秋天的主氣,燥病多見於秋天。外燥與氣候環境有關,內燥則是由於體內精血減少,或過多服用溫燥藥物或食物所致。
中醫認為,常見的燥病可分為外燥和內燥——
外燥分為溫燥與涼燥。
內燥為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症狀為口渴咽燥、乾咳、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舌苔薄而無津、脈細澀。
在治療上,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
此法適應治療肺燥腸熱、下利灼肛、秋燥伏暑,已從火化。治療上,可使用黃連阿膠湯去雞子黃,加生地。
此法適應治療溫燥傷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幹鼻燥、心煩口渴、苔白、舌紅少津。治療上,可使用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
此法適應治療燥氣化火、耳鳴目赤、齦腫咽痛。治療上,可使用翹荷湯。
此法適應治療血虛生燥、皮膚皺揭、筋急爪枯。治療上,可使用胡麻丸。
此法適應治療熱病後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治療上,可使用增液承氣湯。
此法適應治療燥在大腸、口中和、大便艱。治療上,可使用五仁丸。
此法適應治療熱病後胃津未復、舌燥唇乾、不思飲食、舌紅無苔。治療上,可使用益胃湯。
(上海中醫藥大學 王慶其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