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醫教你防秋燥(1)

2021-02-22 健康上海12320
點擊上方藍色字樣,關注「健康上海12320」



秋季天氣不斷斂肅,空氣缺乏水分濡潤,出現秋涼而乾燥的氣候。燥是秋天的主氣,燥病多見於秋天。外燥與氣候環境有關,內燥則是由於體內精血減少,或過多服用溫燥藥物或食物所致。

中醫認為,常見的燥病可分為外燥和內燥——

外燥分為溫燥與涼燥。

內燥為熱病久而傷津,或久病致精血耗傷均可形成,症狀為口渴咽燥、乾咳、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不榮、大便秘結、舌苔薄而無津、脈細澀。

在治療上,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

 此法適應治療肺燥腸熱、下利灼肛、秋燥伏暑,已從火化。治療上,可使用黃連阿膠湯去雞子黃,加生地。

此法適應治療溫燥傷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幹鼻燥、心煩口渴、苔白、舌紅少津。治療上,可使用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

 此法適應治療燥氣化火、耳鳴目赤、齦腫咽痛。治療上,可使用翹荷湯。   

 此法適應治療血虛生燥、皮膚皺揭、筋急爪枯。治療上,可使用胡麻丸。   

 此法適應治療熱病後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治療上,可使用增液承氣湯。

 此法適應治療燥在大腸、口中和、大便艱。治療上,可使用五仁丸。   

 此法適應治療熱病後胃津未復、舌燥唇乾、不思飲食、舌紅無苔。治療上,可使用益胃湯。


(上海中醫藥大學  王慶其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名醫經驗|廣州知名(泰鬥)老中醫容錦泰教您如何防秋燥!
    秋高氣爽,中醫認為時下容易出現「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乾燥的症狀,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因此,中醫專家提醒當心 「秋邪」傷人。對此,我們來聽聽國醫堂專家容錦泰教授怎麼說吧~秋季,許多市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皮膚乾燥、乾咳少痰、心煩、便秘等現象,這些都是秋燥的表現症狀。
  • 經常喝水還是口乾,中醫教你如何緩解口乾
    中醫告訴你,單純喝水並不是解決口乾的好方法。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又該如何緩解呢?中醫認為秋季口乾舌燥得厲害,這與秋燥中的外燥密切相關,單純喝水並不是解決口乾的好辦法。中醫把秋燥分為內燥和外燥,秋天多感外燥。
  • 入秋了你需要防秋燥
    雖說秋高氣爽,但因為雨水漸少、氣候乾燥的緣故很多人會出現咽幹鼻燥、口乾唇裂、皮膚瘙癢等症狀,這是「秋燥」將身上的營養隨之「掃」落了。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後建議大家需「燥則潤之」。春風、夏暑、秋燥、冬寒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節氣。中醫講在秋天裡氣候的主要表現是秋燥,秋天秋高氣爽,但雨水漸少、氣候乾燥。
  • 秋季潤喉,慢性咽喉炎中醫保養支招!
    在我們可以感受到氣溫慢慢降低的同時,周圍的空氣也逐漸會變得乾燥起來了,這就是秋天獨有的自然特點——秋燥。秋燥有溫涼不同。在初秋,兼有有夏日之餘熱,天氣晴熱而乾燥,燥與溫熱結合,稱為溫燥,多延續到中秋以前;中秋大約是個分水嶺,往後進入深秋,天氣有了近冬之寒氣,久晴無雨,氣候乾燥,氣溫逐漸轉涼,燥與寒結合稱之為涼燥。
  • 春季易發蕁麻疹,中醫有妙招教你這樣防治
    春季是蕁麻疹的多發季節,4月17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邀請到濱州市中醫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主任醫師高佩華,中醫支招教你防治蕁麻疹。蕁麻疹別名風疹塊,俗名稱木疙瘩、風騷疙瘩、鬼飯疙瘩,中醫稱之為癮疹病。
  • 如何防秋燥?食療秘方在這裡
    如何防秋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中醫師馬萬裡提醒,秋季應該加強護膚,減少瘙癢症、過敏性皮炎、乏脂性皮炎、乾燥性溼疹等問題的發生。那秋季究竟應該如何護膚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皮膚科劉敏怡主治中醫師介紹,可從三方面做起:1.清潔皮膚:可選擇有清潔力但溫和不刺激的胺基酸類潔面乳;洗臉用溫水或冷水;洗澡水溫適宜控制在37℃左右,洗澡時間15分鐘內,可選擇具有保溼性的沐浴露,洗澡後塗抹潤膚露,如凡士林、維生素E乳等。
  • 淮安中醫婦科哪位醫生好,中醫教你閉經後如何調理
    淮安中醫婦科哪位醫生好?淮安中醫婦科哪位醫生好,中醫教你閉經後如何調理中醫講像王阿姨這種症狀要如何調理呢?中醫辨證論治:中醫上,像王阿姨這種閉經導致的內分泌紊亂,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氣血虛弱,才會產生煩躁、憂鬱的症狀,得知王阿姨原本的身體就比較弱,經常感冒不容易好,中醫根據這幾點,以疏肝補氣血為主,調理身體根本上的不足後,再通過疏肝解鬱、調理內分泌,恢復情緒上的變化。
  • 蜂蜜與山藥拒絕秋燥防「髒躁」
    大家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乾燥感,甚至出現口乾舌燥、乾咳少痰、咽喉幹痛、疲乏無力以及大便乾結的症狀,更有些更年期症候群婦女,此時會表現出脾氣愈加暴躁、情緒更加煩躁不安的中醫「髒躁」現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先烈東門診部李功營副主任中藥師推薦,秋季進食蜂蜜與山藥,既可解秋燥又可防「髒躁」,不失為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最佳藥食良方。
  • 【健康一招鮮】喝水防秋燥不一定有效
    對於秋燥的應對,很多人選擇的是補水和食療的方法。其實,有的秋燥症狀並不是多飲水或者簡單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便能緩解的,一定要對「證」,才能有效預防。秋燥感覺因人而異 秋燥雖然是自然現象,但是這個「燥」如果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便成為致病因素,特別是抵抗力低的人更容易被燥邪所傷。
  • 中醫教你正確護眼方法
    中醫教你正確護眼方法 1、養腦明目 每天堅持早晚各做一遍小指向內折彎, 菊花茶:富含維生素A,能養護眼睛,也是中醫治療各種眼疾的良藥。菊花茶能讓人頭腦清醒、雙目明亮,特別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的雙眼乾澀有較好的調養效果。 5、心靜目明 肝開竅於目,調養好肝自然能讓眼睛明亮。而肝主情志,情緒的變化直接影響肝的功能。
  • 防秋燥 | 潤肺正當時 ! 請收好這些養生妙招
    二者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秋分之後天氣乾燥,雨量減少,水逐漸乾涸,就極易導致「秋燥」。如何通過養生來調解「秋燥」呢?圖:攝圖網如果你錯過了冬病夏治,那千萬就不能再錯過養肺黃金期。肺是體內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就像一臺中央空調,但又不像空調那樣能常清洗或更換濾網,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清理更換。
  • 中醫教你冬季順時養生
    華龍網2017年6月14日15時訊 腳部受寒可反射性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
  • 怎樣防秋燥?蜂蜜是個寶,教你蜂蜜5種新做法,秋天滋潤每一天
    怎樣防秋燥?蜂蜜是個寶,教你蜂蜜5種新做法,秋天滋潤每一天秋天到了,越來越多的人把「防秋燥」掛在嘴邊,那麼「秋燥」到底是什麼,要怎麼防呢?「秋燥」其實就是入秋以後,天氣依然炎熱,空氣中缺少水分,使人發生咳嗽、口乾舌燥和皮膚乾燥等狀況,這麼一說,可能大多數人在秋季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一般情況下無需藥物,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調整一下飲食習慣即可緩解。那麼吃什麼食物可以防止秋燥帶來的不適呢?
  • 【明日霜降---中醫養生全攻略】
    中醫認為:機體功能是與自然界物質交換中處於相對平衡的,而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此時還要特別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活動量不宜過大,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洩,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 中醫養生 熟水建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食養、藥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時下,中醫注重養生、預防疾病的觀念深入人心。日前,在由北京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導師於智敏教授結合中醫養生知識暢談健康飲水,教大家如何喝對水。
  • 中醫教你3個調補妙方,值得收藏
    此時有些人咳意不請自來,從嗓子幹、嗓子疼、喉嚨癢,漸漸發展成咳聲不斷...你身邊是否有人中招了呢?最近就有很多朋友問我,說:從秋天起,家裡人總是喉嚨痛、喉嚨癢、開始咳嗽了,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早上咳、入睡咳、半夜咳,陣陣咳嗽聲不斷,喉嚨其癢無比,有時候老是感覺有痰咳不出來,又幹又疼,一直反反覆覆好不了...這該怎麼辦?
  • 認識秋燥
    秋燥正當令,我們來了解一下。(編輯/王超)餘秋平教授論秋燥       作者/餘秋平 整理/於泓、顧然一、「秋季」的時間劃分中醫根據五運六氣,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中醫認為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均屬於長夏季節。長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雨水最多的季節,具有悶熱潮溼的特點,人在氣交之中,最易感受暑溼之邪,最忌諱用滋陰潤燥的治療思路和藥物。二、秋燥的特點秋,屬陽明燥金,「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所以秋季以「燥」為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106【巧用中醫】女性小腹冷痛中醫的驅寒秘方
    另外,用蔥豉湯(蔥白、淡豆豉、生薑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黃酒煎煮)加金銀花煎服(此湯味道很好),生薑大棗湯,菊花、蘆根、薄荷、荸薺等分別煎服均對預防感冒有一定效果,這些都是比較簡單易行的家用冬季防感冒方法。
  • 【養生保健】睡眠規律 運動平緩:秋季養生防秋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 六款潤肺養生湯防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