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是一部已經很好、但依舊不夠好的電影,這從它獲得奧斯卡和威尼斯金獅獎的提名但最終都沒有獲獎的結果中可以看到。毋庸置疑,《贖罪》的故事本身是非常吸引人的,一個小女孩的謊言和一場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如何一起摧毀了一對戀人的愛情。主要的爭議在於,導演的剪輯手法。有人認為導演的剪輯實際上切碎了這個很值得一講的故事,儘管個別鏡頭非常出彩也極具衝擊力,但是整個電影卻失去了高潮和張力。這樣的批評也許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最後的反轉,也許這部電影甚至都不會拿到提名。不是每個好故事,都是可以用電影的語言去再現,當然,到底能否成功以及會有多少成功關鍵在導演的創作能力。不過,既然動手寫一篇影評,我自然有推薦之意,自然也就主要說一下它的成功之處。
繪畫會有背景(Background)和前景(Foreground)之分,包括電影在內的敘事也有這樣的區分。導演敘事的成功之處就在這裡。在電影的前半段——我暫稱之為「罪之源起」,前景是小女孩布裡奧妮故意說謊的過程,背景則是希特勒正在蓄勢發動的旨在淨化種族的戰爭,當然導演只是隱約地交代了這個背景,比如卷福飾演的反派配角決定擴大巧克力的生產,但這時的前背景並沒有高度融合,整個故事有「爛俗」之嫌——一個小女孩發現她的姐姐和他家的僕人之間有私情。而在電影的後半段——「罪之救贖」,前景和背景被融合、被擠壓,最有代表的就是敦刻爾克海灘上的長鏡頭,在這樣的敘事擠壓下,男主羅比已經無法正常呼吸,觀眾也會有這種感覺。而這時布裡奧妮已經長大,她的護士生活也非常緊張和壓抑,特別是她用法語寬慰即將死去的法國士兵時,崩潰與爆發似乎就在邊緣之間。
在電影的後半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羅比的閃回鏡頭,這個鏡頭不僅勾連起了電影的前後半段,回答了布裡奧妮說謊的真正原因,而且這個閃回鏡頭與羅比此時所見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兩者都觸及到了死亡,只是一種是測驗愛意的可能死亡,另外一種則是結束了所有的愛的現實死亡。在我看來,羅比落淚的鏡頭才是電影最經典的鏡頭,他雖然是個僕人,但是和塞西莉亞(布裡奧妮的姐姐)一同接受的教育,我相信這種教育足以讓他體會到死亡之於愛的全部意義。羅比死了,塞西莉亞也死了,所以他們未果的愛才成了布裡奧妮心中最沉重的罪,布裡奧妮能做的也只是「說出全部真相,沒有押韻,沒有修辭。」
這部電影若想成功,卻也不能止步於此,因為這樣的結局也只會讓人感嘆唏而已。殺死羅比和塞西莉亞的愛情的,並不僅僅是布裡奧妮的謊言,這個謊言只是因為作為前景被呈現出來,所以我們才誇大了它的代價。布裡奧妮一家(除塞西莉亞外)和警方僅憑布裡奧妮一人的「證詞」和羅比寫給塞西莉亞的一封真誠卻露骨的信件,就把羅比送進監獄,也未免太草率了。導演省略了關鍵鏡頭,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是羅比和塞西莉亞分離的鏡頭。我想,把羅比送進監獄的是他的下人身份。對羅比和塞西莉亞之間同時在場的愛情,導演並沒有給多少鏡頭,但僅有的幾個鏡頭已經足以表現他們之間熱烈卻壓抑的愛情。
從他們的交談中可以得知,羅比和塞西莉亞都深受他們各自出身的困擾,所以,羅比才會向塞西莉亞承諾說,他會繼續攻讀醫學專業,因為這樣的專業才能彌補他的出身。這個承諾在表面上被布裡奧妮的謊言打破了,但真正徹底打破這個承諾的是戰爭,戰爭才是最大的罪,而且它基於一個最大的謊言——劣等的猶太人玷汙了日耳曼人的高貴血統。
看到這裡,才會看到這部電影真正好在哪裡。電影前半段的打光給人以極不真實但美好的感覺,這也許就是謊言的誘惑力吧;電影的後半段的打光則陰暗得多,這也許就是謊言背後的現實吧。布裡奧妮為什麼會說謊?希特勒為什麼會說謊?你為什麼要說謊?我們又為什麼說謊?電影給了些許答案,是布裡奧妮對羅比的純碎的懵懂之愛帶來了如此具有毀滅性的力量,一個謊言對她來說也許並不算什麼,畢竟她曾不惜以死亡檢驗這份懵懂之愛。希特勒呢?當我們把希特勒理解為一個不正常的人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過成了一場兒戲,這樣的我們是否太幼稚了些。也許,該換個角度看待謊言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