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在京接受表彰,鄂州市喜捧桂冠而歸,一時刷爆「朋友圈」,點讚無數。
成如容易卻艱辛,成功的桂冠從來都是用荊棘編成。
30年的長跑,鄂州歷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一路揚理想之帆、播信念之種,創文明之城,鑄城市之魂。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從1990年創建文明城市號角吹響的那一刻起,鄂州,以當代「愚公」精神,舉全市之力不斷追逐超越自我的夢想。
襟長江,抱梁湖,枕名山,鄂州自古「好山好水好區位」。這座千年人文名城在邁向現代文明城市的徵程中,從此有了質的嬗變。
壹
接續攻堅 勠力克難
段店鎮上湖村在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濱湖南路與古城路交匯處,紅色斑馬線有效地讓人車分道而行。
鄂城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志願者為辦事群眾提供諮詢。
年滿70歲的馬志遠,原鄂州城管局的局長。退休多年的她,現在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市民文明巡訪團團長。
市民文明巡訪團是鄂州市為了自我監督組建的 「專業挑刺官」, 以市民視角查找不文明現象,團員中年齡最大的71歲,最小的28歲,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休幹部以及志願者。
30年前的一天,在明堂體育場,鄂州首次舉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動員大會,上萬人冒雨誓師。站在臺下的馬志遠,當時還不到40歲,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主力,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種源於對標競拼的壓力,也是全體鄂州人超越自我的動力。
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榮譽稱號,是綜合類評比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城市品牌,也是對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認可與肯定。
30年來,鄂州人一步一個腳印,朝目標紮實奮進。
2010年,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2015年,成為全國無障礙建設城市;
2016年,成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2017年,成為國家衛生城市;
2018年,成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
回首鄂州創文歷程,可謂歷經坎坷,但正是在挫折中一步步調方向、補欠帳,才有了最終的「破繭化蝶」。
2011年,鄂州首次成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由於歷史欠帳太多,鄂州2013年在全國排位中倒數第六,2014年倒數第四,最終名落孫山。
正是在失敗中發現問題,然後把脈問症,才能不斷完善。自2015年起,新一輪「比文」又經3年,鄂州在2017年11月以微弱差距再次與全國文明城市失之交臂。
轉變思路,市委、市政府當即再動員,一場為期3年的行動計劃就此展開。2017年底,《鄂州市民文明行動促進條例》出臺;2018年1月成立工作專班,《鄂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出臺;2018年2月6日,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召開。
秉持「為民、靠民、惠民」理念,鄂州按「2018年打牢基礎、2019年鞏固達標、2020年衝刺奪牌」的步驟實施,提出「創建文明城,鄂州再出發」,動員團結全市人民實幹苦幹3年,向著夢想克難前進。
卯足一股勁。半月一提示、一月一調度、一月一拉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調度會、參加拉練活動;組建46人的創建專班,投入2.45億元專項創建資金,突出人居環境整治,著力城市精細化管理,聚焦市民文明素質提升,推動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
擰成一根繩。246家市級文明單位結對主城區33個社區,1.25萬餘名幹部每周至少下沉社區1次;65.2萬餘名城鄉居民群眾主動參與創建,80名熱心居民組建市民文明巡訪團,分成16個巡訪小組,開展文明巡訪活動2600餘次。
這一次,鄂州文明創建的航船終於順利抵達彼岸。
貳
問需問計 創建惠民
鄂州長江江灘樊口段。
鄂鋼花溪溼地公園。
2017年7月9日,鄂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力路跑賽在鳳凰廣場啟幕,數千市民暢跑為鄂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油。
在鄂州市區,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老城區。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中,老城區漸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家住鄔家巷的李老伯是油廠的退休工人,對於油廠小區,他最深刻的記憶就是一到下雨,這裡就成了池塘。而現在,老伯的心病終於解決了,小區原來的排水管道旁,多了一條直徑40釐米的雨水排水管,2020年整個汛期都沒有出現漬澇。
這正是鄂州市「40工程」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內容之一。2018年以來,為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怨的民生問題,鄂州市按「先拆後建、先地下後地上,先民生後提升」的原則,投入8億元在中心城區40個社區開展老舊社區整治和改造。短短一年間,一個個髒亂差的老舊社區變身為環境優美、整潔和諧的美好家園,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鄂州新一輪創文向民生問題發力,從老百姓的身邊事出發,問計於民,問需於民:
為了小區不積水,78212米的地下排水管道建成;
為了走路不粘泥,243700平方米的道路硬化;
為了滿足居民健身需求,新增50多個晨晚練活動點;
為了晾曬衣物方便,新增3000米的晾衣杆;
為了小區老人們的行走安全,新增1935米的護欄扶手……
連護欄到底用哪種樣式,都徵求了群眾意見。
在新增的晾曬區的地面上,在變寬敞的小巷子旁的牆面上,現在還處處能夠看到清晰的建築痕跡——這是拆除違章建築留下的。此前,老舊小區裡亂搭亂建隨處可見,在這個地方造個廚房、廁所,在那個地方隔個倉庫、鋪面,你佔我也佔,公地矛盾突出。最終導致擠佔狹窄公共區域、壓佔給排水設施、佔道經營擾民、消防通道堵塞……這些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民急、民憂和民怨所在。
以「40工程」為總抓手,全市一場控違查違的「鐵拳行動」一步步深入展開:
曾經擁擠不堪、全是棚子的馬路市場不見了;
曾經在主次幹道佔道經營的違建亭棚不見了;
曾經存在安全隱患,佔用公共空間的大型廣告牌也不見了……
3年間,共取締主城區大型馬路市場17處,拆除佔道亭棚2800個,拆除老舊小區歷史違建5648處、18.19萬平方米……這一串串數字是拆違交出的答卷。隨著一處處歷史違建的拆除,老舊社區改造提速,雨汙分流、路面刷黑、增設路燈、拆牆透綠,曾經髒亂差、路不通、路不平、燈不亮的老舊小區變了樣。
修舊如舊,廠區家屬樓的溫暖質感還在;
拆牆透綠,看似擁擠的樓宇間多了綠色休閒地帶;
違建拆了,消防車、救護車的生命通道通了,少數人侵佔多數人利益的現象止息了;
有小區正商量著裝個電梯,「老房子也能安裝暖氣」的廣告適時出爐;
原來不好意思帶朋友回家做客的人,大大方方地做起了老城區的導遊;
一些曾因生存環境質量差而搬遷、卻始終顧念街坊情誼的老人們,又陸續重返舊居。
叄
精細管理 常態長效
萬名黨員創建文明城志願服務籤名。
集體誦讀「好家訓好家規」。
老舊小區的公共地帶經改造後,可供居民們在家門口休閒娛樂。
功夫不在「評時」,更在「平時」。文明城市創建,深層次觸動了基層治理能力。城市治理,就應像繡花一樣精細。
在鄂州的馬路上,精細管理「絞盡腦汁」:有時是指不同的顏色,有時是指不同的劃線,有時是一個標識牌,有時是一個抓拍系統,有時還是一系列人性化的執法……
學四方,集眾長,最終優化組合為「物防+技防+人防」,讓全市交通秩序大變樣:用隔離欄隔出非機動車道,是物防;新增人臉識別不文明交通曝光系統,是技防;每個路口「民警+輔警+志願者」,是人防。
也許,第一次是一張罰單,讓你在斑馬線前踩下剎車;
也許,第一次是因新購置的電動公交如此安靜,讓你不大聲喧譁;
也許,第一次是看到執法人員站崗,你遛狗帶上了狗繩……
有了第一次的「倒逼」,就有可能出現第二次的「自覺」,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習慣化成文明。
文以潤城,明朗心空。推廣開來,當一個人的自覺,逐漸成為一座城市的自覺,這就是城市的文明。
伴隨精細化管理,許多久治不絕的頑疾也得以解決。作為施工隊隊長的劉國珍曾在處理牛皮癬上有過專利,但他已經「轉行」,因為現在牛皮癬在鄂州極少見到。
根治「牛皮癬」並不易。嚴打是第一步,執法人員直接打通廣告上的電話,讓他們來自行清理;疏通是第二步,社區設置專門廣告牌,給廣告以空間;美化是第三步,讓貼廣告的人無處下手。
管理越精細,越易見長效。嚴格控制違建反彈,市城管委用上了無人機巡查;為了規範停車秩序,公安局啟用了56處電子違停抓拍儀;為了將商業街旁邊的設施、綠化、衛生、秩序責任到人,鄂州市推行「門前四包」責任制;為了治理集貿市場規範經營,市場監管部門暗訪,評出誠信「紅黑榜」……
為激勵先進,鞭策後進,鄂州市文明辦引入第三方測評機制,頒發「駿馬獎」和「蝸牛獎」。
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增強,正成為這座城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展動力。
肆
全員參與 共建家園
文明單位參與環保志願服務。
「全市167條背街小巷,每一條都要確定一名『巷長』,每一個樓棟都要選定樓棟長,要明確職責,督導落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鄂州市委書記王立號召網格員和熱心居民擔當重任,做好街巷、樓棟的「一把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關鍵時刻,還需用行政力量將文明風氣「推一把」。這項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創文工程,從地方到部門,從街口到家門口,層層傳導壓力,迅速將觸角延伸至千家萬戶,疏通城市管理的「毛細血管」。
「樓道大小事,請您聯繫我!」每天一大早,東塔社區16名「微網格員」走馬上崗,分別是來自轄內各小區的黨員、志願者、退役軍人和退休教師。連月來,該社區結合疫情防控工作經驗,推進居民自治和網格化管理聯動,將轄區原有8個大網格細化到以樓棟為單元的「微網格」。
目前,全市主城區已有700多名「微網格員」上崗。「現在真的實現了『街巷吹哨、部門報到』,下水道堵塞、路面破損等棘手問題,馬上都能被認領,並及時解決。」西山社區黨委書記熊學敏認為,這得益於民情收集、共商議事、項目認領和聯合執行的「環環相扣」。
在支部書記議事、居民代表議事的基礎上,他們還增加了共建單位議事,將社區黨委未能解決的問題反映到區域黨建聯席會上,集眾智商討對策。然後,各單位根據部門職責和資源,認領需解決的問題,確定解決措施與時限,與社區協作解決。
西山社區將7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作為區域化黨建共建單位,建立服務群眾的「三張清單」,即需求清單、資源清單和項目清單。「這樣一來,社區就有了化解難題的資源和力量。」熊學敏說。
在新城區和新小區中,容易出現社區和居民「我不找你、你不找我」或「我找你、你不理」的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鄂州開始探索「共享+眾籌」模式。在瀾湖社區公益生態圈,社區依託「五老工作隊」「築愛助殘」「瀾湖映月」「絲韻葫蘆絲」等自治社團力量,引進居民、志願團隊、共建單位和其他社會團體,組建瀾湖社區公益基金理事會,在全市率先推出公益集市,籌集公益資金,將社區內資源與居民需求有效「連結」。
多年來,鄂州城鄉發展從統籌、一體化再到融合,文明創建不僅在城市,也在鄉村。梁子湖區在全面禁捕之後,便確立了「生態標杆、綠色發展」的目標,全域旅遊是其中重要內容。然而,垃圾治理一直是解決不了的難題。「自家屋子都沒打掃乾淨,如何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於是,在梁子湖畔,一場鄉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行動轟轟烈烈開展。自2016年起,梁子湖區塗家堖鎮萬秀村建立統一制度規章,給每戶分發垃圾分類積分卡,並專設兌換超市,村民可憑垃圾分類積分卡兌換生活用品。萬秀村起步,全區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地區垃圾全收集、全外運、全利用,2017年被住建部評為全國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區。
梁子湖區無論男女老少,對垃圾分類漸漸成了習慣。從最基礎的「乾濕兩分法」做起,再用「雞毛換糖」的方式推動好習慣養成,一改以往的「一包丟」。同時,村裡還增設了專職保潔分揀員,負責對村民分好後的垃圾進行「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的再次分類。如今,全區共建有87個村可回收垃圾點,並從其生態補償資金中拿出540萬元,用於垃圾無害化處理。
垃圾治理只是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第一步。汙水全處理、廁所全改造以及村邊、路邊、水邊全綠化……正在把「美麗鄉村」還給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陋習被糾正,善舉在延續。當文明融入日常行止,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鄂州,正成為一個精雕細琢的「一生之城」。
結尾
「萬裡長江第一閣」,矗立江心700餘年屹立不倒。
這就是鄂州城市精神的體現。
鄂州,被譽為「湖北改革開放試驗田」,全省首個「城鄉一體化」試點市,第一個省級開發區誕生地,也是全省唯一的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先後承擔100多項國家、省級改革試點任務。
鄂州,人均GDP全省第二;城市競爭力綜合排名,衝進全國百強,全省第四;路網建設全球密度最大,擁有6個客運站,三條跨城高速;已建和規建共計5座大橋跨越長江;首個跨地市城軌交通即將開通;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的鄂州機場正在建設中;
鄂州,正在為「十四五」的奮鬥目標、為湖北打造國際航空客貨雙樞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繼續奮鬥!
……
努力奮進的鄂州,只為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乘風破浪的鄂州,只為每一個身處這個城市中的人成就夢想。
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是榮譽,更是責任。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未來鄂州,將和每一個鄂州人一起,奏響城市文明的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