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家麗、劉倩 雅昌藝術網
一場秋雨,讓整個京城充滿涼意。
故宮文華殿外,細雨伴花香,讓觀眾得以在「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的意境中邂逅千古風流人物——蘇軾。
秋雨中的蘇軾展覽現場
(本文現場圖片由雅昌藝術網拍攝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詩人、書法家、美食家、哲學家…現代人為蘇軾貼上了很多標籤,蘇軾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軼事。對不太了解宋代文化史的人來說,他更像是一顆文曲星橫空出世,憑著天賦異稟,而在中國文化中熠熠生輝。
近來一直備受矚目的故宮博物院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已經在文華殿布展完成,靜待9月1日起觀眾的參觀。展覽將展出至10月30日,9月1日起,故宮官網預約購票即可前往文華殿觀展,無需另外單獨購票。
9月的第一天早上9:00整,第一波觀眾已入宮。當然,如果你看完展覽還意猶未盡,文華殿內也設有書店,本次展覽的圖錄以及《紫禁城》雜誌都可現場購買。
現場展出 清拓東坡像
現場展出 德化窯白釉人物像
其相貌與衣著特徵與傳世蘇軾像有相近之處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不但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與豁達的人生態度,而散發獨特的人格魅力。蘇軾的藝術與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也成為備受景仰的文人典範。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軾的傳世書法佳作,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軾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蘇軾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珍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體數量、質量和豐富性上都具有一定優勢。此次故宮博物院舉辦以文物為載體,以展現蘇軾藝術造詣與其人格風範的展覽,尚屬首次。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的展品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還得到了天津博物館的大力支持,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高質量文物為主,併兼顧了文物種類的多樣性,在保證學術性的前提下突出了展覽的觀賞性。
展覽最終展出作品目錄
目錄由博物院官方提供 雅昌藝術網製圖
文華殿自兩年前作為「書畫殿」開放以來,一直著重推出明清繪畫,此次上溯北宋,並以蘇軾為主題,以文物、古代書畫為載體,實為一次重要展覽。展廳氛圍也採用柔和燈光,與文人氣質書畫相映成輝。同一般展覽不同,此次展覽背景顏色稍暗,而臺面顏色提亮,色與色的反差間,展覽重點凸出,使觀眾便於快速捕捉信息。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為此次展覽作賀詞
本次蘇軾主題特展希望通過空間和色彩的引導,使觀眾能夠沉浸其中,與古人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前殿的新建景觀通過投影蘇軾最廣為流傳和膾炙人口的詩詞,配以符合詩詞意境的院藏宋畫,展現蘇軾的重要人生階段,留給觀眾與蘇軾對話的遐想。景觀採用半透紗幔與框架進行圍合,以「灰空間」的手法構建溫文雅致的空間意象。
後殿噴繪場景的靈感來源於院藏馬和之名作《後赤壁賦圖》,該設計通過將小舟與仙鶴形象做成微動畫,更加生動地向觀眾展現蘇子與客「復遊於赤壁之下」,「有孤鶴橫江東來」的場景。畫作本身的靜和一鶴一舟的動相互襯託,靈動有趣,發人深思,意境深遠。
展櫃內的手卷臺與背板均選用了色彩古樸、質地柔和的布料,在契合書畫文物氣質的同時,又通過強對比的反色設計,使觀眾輕鬆捕捉到重要的展覽信息,不至於讓各處的色彩糜於一處主次不分。
展覽包括四個單元: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覽現場
第一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通過蘇軾及其師友的作品,展現蘇軾的交遊圈與他所身處的時代。
第二單元「蘇子作詩如見畫」通過蘇軾和後世書法家所書寫的蘇軾詩文作品,以及後世畫家根據蘇軾詩文作品所創作的繪畫作品,展現蘇軾的文學造詣。
第三單元「我書意造本無法」通過蘇軾師法的前人作品、蘇軾本人的書法創作以及後世臨仿蘇書的作品,展現蘇軾的書法藝術及其影響。
第四單元「人間有味是清歡」通過表現蘇軾生平逸事的書畫作品,以及蘇軾抒發性靈的小品文,展現蘇軾的生活情趣與人生態度。四個部分從不同角度展現蘇軾的精神世界,為大家勾勒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
重點展品高清圖及專家解讀:
北宋 蘇軾 《治平帖》展覽現場
北宋 蘇軾
《治平帖》
紙本行書
故宮博物院官方供圖
這幅《治平帖》從蘇軾展覽最初就被作為展覽的重點藏品備受關注,展覽現場肯定也是被圍觀最多的一件展品。此作是蘇軾書寫的一封信札,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
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題跋可知,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蘇軾時年三十餘歲。筆法精細,字體遒媚,正如趙孟頫所稱「字畫風流韻勝」,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是珍貴的蘇軾早年書法墨跡。
北宋 蘇軾 《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合卷
北宋 蘇軾
《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合卷 紙本行書
前帖縱30.2釐米,橫48.8釐米
後帖縱29.5釐米,橫45.1釐米
故宮博物院官方供圖
這件展品是《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兩帖的合卷,都是蘇軾寫給陳慥的書札。陳慥,眉州人,是蘇軾老鄉(陳慥為眉州青神人,蘇軾為眉州眉山人)。
策展人介紹,蘇軾和陳慥能「玩到一塊」,完全是性格使然。陳慥少年時放誕不羈,嗜酒好劍,用財如土。他常攜隨從,帶二箭與蘇軾遊,論用兵,談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雖家有千金,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並列,河北有天歲得帛千匹,但晚年的陳慥皆棄而不取,隱於黃州,庵居蔬食,徒步往來山中,不與世相聞。這和蘇軾志趣十分相投,被貶黃州時,蘇軾屢探陳慥於岐亭,並為之作傳,兩人交往甚厚。
在《新歲展慶帖》中,蘇軾談及與陳慥和李常(即李公擇)相約同於上元時在黃州相會之事。這時,蘇軾才買了幾十畝地,自耕自種,又造了新居,因此在信中,蘇軾除了向陳慥說明近況外,還約陳慥和他們的另一位友人李常一起來黃州想會,共享新居竣工之喜。
《人來得書帖》中提到陳慥之兄陳忱過世,蘇軾致以哀思並對「篤於兄弟」的陳慥加以寬慰,同時為自己無法親去靈堂拜祭而深表愧疚,信末「苦痛」疊文的書寫,更將蘇軾信中的悲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因兩帖書寫時間相近,並且在歷史上長期被共同保存,因而被合裝為一卷。其筆意自然生動,情致俱佳,為蘇軾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宋元集冊第二本-宋人赤壁圖頁
故宮博物院官方供圖
這幅作品的畫面取南宋時期流行的「一角半邊」式構圖,以類似特寫鏡頭的方式描繪了蘇軾與友人泛舟於赤壁之下的情景,並著力表現了水紋,顯示出這一時期赤壁題材繪畫與「水圖」相結合的特點。
存世另有兩件同題作品與此出於一稿,僅在細節描繪上略有區別,現分別收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朱之蕃
《臨李公麟蘇軾像軸》
故宮博物院官方供圖
後世關於蘇軾形象的想像很多,而這件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其為蘇軾生平胸懷的直接展現。鬱文韜介紹道,該畫描繪的是蘇軾被貶海南時,路逢雨,他向農人借雨具,披蓑戴笠歸家而去的場景。蘇軾的這一行為讓其他人十分驚訝,要知道,當時蘇軾雖然被貶,但他畢竟曾位居高位,又是當朝大名鼎鼎的文人名士,如此平易近人,實在讓人目瞪口呆。但蘇軾並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本就是一件平常事。
事實上,這一畫像並非朱之蕃首創,相傳他有一底本,該底本為蘇軾好友李公麟所繪。底本已失傳,但該畫中蘇軾形象成為經典流傳下來。而這件作品,朱之蕃繪了不止一次,足見他對蘇軾這一形象的喜愛。另一幅與該畫相同的作品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神奇的是,這兩件一模一樣的作品都曾被清代翁方綱所藏。翁方綱十分推崇蘇軾,經常組織給蘇軾過生日,使蘇軾人品、藝術、風範的傳播推向又一高峰,對清代時期蘇軾的影響力有推動作用。
北宋 蘇軾
《題王詵詩詞帖》
紙本 行楷書
據策展人、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鬱文韜介紹,這件作品是蘇軾為王詵作品所作的題跋,書於作品背後。王詵非等閒人,他本是宋英宗的女婿,當朝駙馬,官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後因烏臺詩案中,與蘇軾通風報信而被貶。蘇軾在該題跋中表示,自己生而平凡,被貶亦不足道也。但王詵出身名門,生而富貴,卻因自己牽連被貶,可他並沒有自怨自艾,卻以豁達的人生態度,使詩詞書畫更上層樓。
事實上,蘇軾談被貶的王詵,也是在談自己。時過境遷,度過艱難歲月,人生再次進入上升期的蘇軾,回望被貶黃州之時,回憶起的不是苦楚,而是身處江煙風波之中的曠達。文雖短悍,但內容十分豐富,對研究蘇軾思想十分重要,因此被收錄進蘇軾詩詞集中。
北宋 林逋
《自書詩》
紙本行楷書
北宋 林逋 《自書詩》蘇軾題跋部分
林逋是宋代重要的隱逸詩人,他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林逋曾命童子,有客人造訪,即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這件作品不僅是林逋詩書合璧的精品,後又有蘇軾詩跋,兩大詩人詩作同出,十分難得。此跋和《題王詵煙江疊嶂圖》不同,是現在唯一保存在原件背後的蘇軾題跋,距今已有一千餘年。
這首詩是蘇軾有名的詩作,詩中談到林逋人格風範,卷後有明代人王世貞題跋。王世貞認為,林逋本為隱逸詩人,並不為人所知。正是蘇軾對林逋的推崇,讓後人對林逋認知增多。「這也體現了本次展覽的主題『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是詩人、書法家,但他流芳千古,他的詩作藝術,讓後世對其時代許多人有了重新認知,影響深遠」,鬱文韜如此說道。
宋拓
《蘇軾書豐樂亭記》
紙本墨拓本
《豐樂亭記》是蘇軾的老師歐陽修所寫。師生二人甚篤,每逢路過歐陽修居住之地,蘇軾總要上門拜訪。
歐陽修去世後,其寫下千古流傳的《豐樂亭記》與《醉翁亭記》的地方——滁州官員,找到蘇軾,希望他能把這兩篇銘文寫下來,蘇軾欣然答應。蘇軾以自己最具代表的大楷書風格寫作該詩,態度十分莊重。蘇軾辭世後,朝廷禁止他的詩文,其所作碑帖亦被銷毀,這兩件也不例外。
因此,在刻成之後,銷毀之前所拓的拓片彌足珍貴,而此次展出的展品就是拓片原物,是難得一見的碑帖珍品。
元 鮮于樞
《玉局翁海棠詩卷》
紙本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鮮于樞《玉局翁海棠詩卷》局部
這是鮮于樞的代表作,所錄為蘇軾名作《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此詩是蘇軾在黃州寓居定惠院時所作。一次外出,蘇軾發現,自己居住的定惠院不遠處,有一株自己家鄉常見的海棠花。因此,他感到花與人同,海棠亦是流落黃州,客居他鄉。因此,在此詩中,他以海棠自喻,並認為此詩是他平生最得意之作。
正因因此,鮮于樞也頗為著力,通篇大草書風格,元氣淋漓,一氣呵成。值得一提的是,卷末題跋中,董其昌也「毒舌」了一把,說道:「欲附名賢之詩以傳其書,故當全力付之也」。
明拓《蘇軾書醉翁亭記》
清 黃慎
《東坡玩硯圖》
紙本設色
蘇軾其人
那麼,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林語堂曾在《蘇東坡傳》中,評價蘇軾為「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他如此寫道:「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誠然,蘇東坡多面、複雜,卻又單純、天真。
明 李宗謨
《東坡先生懿跡圖》
絹本墨筆
明 李宗謨 《東坡先生懿跡圖》局部
北宋 歐陽修
《灼艾帖》
紙本行楷書
明拓《姑孰帖》 紙本墨拓
43歲之前的蘇軾,春風得意。生於1037年的他,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父親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言傳身教,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因此,少年蘇軾就顯露出放達、率真的性格,深得道家風範。他廣交友,創美食,品香茗,遊山林大川,日子好不愜意。
雖然其名中「軾」字原意為車前扶手,取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但蘇軾註定不平凡。
1056年,21歲(周歲為19)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科舉。當時的主考官為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為詩壇宿將梅堯臣。當時,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但因歐陽修誤認為是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謁謝歐陽修與梅堯臣時,二人以文中典故出處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並在致梅堯臣的信中寫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歐陽修的推舉,讓蘇軾名聲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其母病故的噩耗,蘇軾與弟弟蘇轍隨父回鄉奔喪。守喪期滿回京的兩年後,即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
1066年,蘇洵病逝,兩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明 沈時
《煙江疊嶂圖》
絹本設色
《煙江疊嶂圖》局部
朝野舊雨凋零,此時的世界,已不是蘇軾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不久,因蘇軾上書談論新法弊病,王安石震怒,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調任杭州,但很快就又被調往山東密州,隨後又被調任徐州。
蘇軾不愧是蘇軾,他進能入朝為官,出能退隱山林,明明是一介書生,治理水患卻也得心應手。在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梁山泊泛濫成災,洪水匯聚徐州城下,生死攸關,蘇軾卻泰然自若,堅決不離,還勸富民留在城內,士兵感念太守如此,皆不逃,奮力效命治理洪水。
蘇軾對徐州很有感情,他曾如此說道,我在彭城兩年,樂其土風,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餘厭也,將買田於泗水之上而老焉。」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此案後,境遇急轉直下,蘇軾迎來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光。謫居黃州,蘇軾心灰意冷。他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篇。轉任汝州的路上,幼兒又不幸夭折。雖然蘇軾曾因新黨崛起,短暫入京為官,但終因與其政見不合,自求外調,二任杭州。
北宋 黃庭堅
《君宜帖》
紙本行楷書
清 丁觀鵬
《西園雅集圖》
紙本設色
《西園雅集圖》局部
62歲時,新黨再度執政,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但他卻將這荒夷之地視作自己的家鄉,並寫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好不容易熬到朝廷大赦,復任詔書,卻在北歸途中病逝,享年65歲,宋孝宗追諡「文忠」。
蘇軾一生跌宕,43歲至65歲,22年的時間裡,他數次入朝,又數度被貶。回顧一生,他作何感想?或許,這首《定風波》最能表其心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END -
原標題:《第一波觀眾已進宮!來自蘇軾大展的第一現場與最全攻略》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