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
展現蘇軾的千古風流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不但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與豁達的人生態度,而使其散發出獨特的人格魅力。蘇軾的藝術與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也成為備受景仰的文人典範。
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軾的傳世書法佳作,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軾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蘇軾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珍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體數量、質量和豐富性上都具有一定優勢。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表示,此次故宮博物院舉辦以文物為載體、以展現蘇軾藝術造詣與其人格風範的展覽,尚屬首次。她介紹,本次展覽的展品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還得到了天津博物館的大力支持,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高質量文物為主,併兼顧了文物種類的多樣性,在保證學術性的前提下突出了展覽的觀賞性,力求從多角度勾勒出生動立體的蘇軾形象。
蘇軾和他的朋友們
展覽通過蘇軾及其師友的作品,展現蘇軾的交遊圈與他所處的時代。正如展覽名「千古風流人物」,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大量蘇軾同時代文人創作的書畫。
通過展廳牆上的示意圖,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蘇軾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文化巨匠輩出的時代。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這些與他有著深入交往的前輩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黃庭堅、秦觀、米芾、李公麟、王詵等,這些他的門生及友人亦為宋代文化星空中璀璨的明星。
展廳入口不遠,便看到歐陽修的《灼艾帖》。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入京參加貢舉,歐陽修是主考官。據傳,當時他看到蘇軾的文章相當精彩,暗自猜測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之作,為「避嫌」,就將之定為第二名。於是,蘇軾只因歐陽修的「清廉」而與狀元擦肩而過。但二人的師生關係就此定下,且情誼甚好。
宋四家「蘇黃米蔡」的作品也罕見地同場展出。其中,黃庭堅的《君宜帖》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蘇軾《寒食帖》題跋外,黃庭堅唯一一件直接提及蘇軾的墨跡。他在該信末尾附言稱「東坡諸書一借」。米芾《盛制帖》是米芾早年的作品,字勢飛動、筆墨清潤,反映了米芾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
蔡襄的為人與書法都是蘇軾極為推崇的。蘇軾稱讚其書法「獨步當世」「本朝第一」。展櫃裡的《京居帖》,是蔡襄寫給友人的一封問候信札。前半部分以行書為主,後面逐漸轉為草書,從中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蔡襄在這兩種書體上的高超造詣。
蘇軾的顏值幾何
蘇軾(蘇東坡)長什麼樣?展覽用不同的方式讓觀眾一窺究竟。
畫像最清晰的當屬明代的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這幅蘇軾笠屐像所據粉本傳為蘇軾友人李公麟之作。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曾在訪友途中遇雨,他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農人爭相笑看,而蘇軾坦然處之。此圖表現蘇軾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態度,此類笠屐像也成為後世在描繪蘇軾形象時的一種經典範式。此畫是1949年以來首次公開亮相。
蘇軾《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局部)。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宋人《赤壁圖頁》再現了蘇軾泛舟赤壁的場景。此圖取南宋時期流行的「一角半邊」式構圖,以類似特寫鏡頭描繪了蘇軾與友人泛舟於赤壁之下的情景,並著力表現了水紋,顯示出這一時期赤壁題材繪畫與「水圖」相結合的特點。存世另有兩件同題作品與此出於一稿,僅在細節描繪上略有區別,現分別收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竹院品古」》描繪了蘇軾的另一面。據策展人、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館員鬱文韜介紹,由於後人對蘇軾的仰慕,很多逸事也被附會在蘇軾身上。北宋時文人士大夫盛行品鑑古玩,蘇軾及其友人王詵、李公麟、米芾等以鑑古知名。當明代晚期古玩鑑賞之風重興之時,便出現了一種以「東坡品古」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仇英這幅便是其一。圖中描繪了三位文士在庭院中一同品鑑古玩字畫的場景,其中一人的衣冠狀貌與蘇軾相近。
讀懂蘇軾的不同方式
作為一代文豪,蘇軾最為後人稱道的當然是其文學造詣,而其詩文因極具畫面感而成為後代書畫家超愛的創作母題。比如他兩次遊赤壁,不僅催生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經典佳作,也成為歷代藝術創作的題材。展出的文徵明的《前後赤壁賦》卷、沈度的《赤壁賦冊》、宋人的《赤壁圖頁》、錢穀的《後赤壁圖扇頁》等,均反映出創作者對於文本的不同理解。
仇英《竹院品古圖頁》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蘇軾本人亦是書法家,師從前人,又有獨創,是宋代書法「尚意」新風的實踐者。本次展出的《治平帖》卷,是蘇軾書寫的一封信札,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帖後趙孟、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題跋可知,這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蘇軾時年三十餘歲。趙孟稱其「字畫風流韻勝」,是珍貴的蘇軾早年書法墨跡。
《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則是「蘇軾書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鬱文韜介紹,這個合卷是蘇軾寫給陳慥(音「造」)的兩封書札。《新歲展慶帖》是相約陳慥與李常(字公擇)同於上元時在黃州相會之事;《人來得書帖》是為陳慥的哥哥伯誠之死而慰問陳慥所作。陳慥字季常,晚年隱於黃州。蘇軾被貶黃州時,與他往來頻繁,友誼深厚。
蘇軾在繪畫理論上亦頗有建樹,他開創的「士夫畫」理論,使中國繪畫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北宋著名畫家王詵,亦是蘇軾好友。他的傳世名作《漁村小雪圖》,創作於他被貶之後。畫中以其獨創的筆法描繪山間水岸邊雪後初霽的景色,將漁人勞作與文人幽賞等場景置於同一自然環境中,表現出作者嚮往山林隱逸的情懷。這件畫作將蘇軾所倡導的文人韻致融入其中。畫卷後有乾隆皇帝與群臣唱和詩十餘首,均以蘇軾為王詵《煙江疊嶂圖》所作的長歌為韻。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示出蘇軾與王詵的藝文交往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
(光明日報)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