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仕途第一站

2020-12-21 瀟湘晨報

明代畫家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部分),畫中的蘇軾儼然一位農夫,與我們平時見到的大儒形象頗為不同。

近期,故宮博物院推出「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其實,蘇東坡不僅有瀟灑風流的一面,也有努力公事、為民解憂的一面,自他初入仕途時便是如此。

蘇軾在虛歲26歲時踏入仕途,在此後的四十年人生裡,他的社會角色其實都是宋朝的一名官員。

在蘇軾詩詞裡,對於官員身份的自我認同,也是屢屢形諸筆墨,比如在詞中自稱「太守」,「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是他在密州任知州時記錄自己親率屬下會獵山林的場景;在詩中自稱「使君」,「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這是回憶自己在徐州知州任上奔赴田間、勸課農桑的往事。「太守」也罷,「使君」也罷,都是地方州郡長官的古雅稱號。

在成為太守和使君之前,蘇軾的仕途正式開啟的第一站是在陝西鳳翔。他的職務名稱很長,足足有21個字——「將仕郎、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前面兩個官名都是虛的,分別代表級別和待遇,級別是從九品下,享受正九品待遇,只有最後一個是實際職務,也就是鳳翔府籤判。宋代的籤判「掌諸案文移事務」,主要掌管機關日常公文,也分管一部分案件、稅務等工作,從地位而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政府秘書長。

鳳翔是北宋王朝的西北重鎮,地位遠超一般州郡,所以蘇軾的仕途起點不可謂不高,這也是因為韓琦、歐陽修等重臣的獎掖推薦,朝廷才對其破格重用。他到了鳳翔,下車伊始,便加班加點投入工作,「伏自到任以來,日夜厲精」(《鳳翔到任謝執政啟》)。

然而他不是一個只會加班的官員,剛到鳳翔不久便深入基層調研,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讓當地老百姓最痛恨和畏懼的問題。

那就是「衙前之役」,這是宋朝的一種徭役,顧名思義,就是差遣百姓幫著衙門辦事。辦事的範圍很寬泛,比如給衙門做飯、泡茶、煮鹽等等,但主要職責是看管倉庫、運送公物。這些活兒都不是容易的活兒。看倉庫,倉庫失火了、進水了、被盜了,都得照價賠償甚至治罪。運送公物則更苦了,當時治安很差,路上萬一被「梁山好漢」打劫,那就得賠上身家性命了。因此史書對此評價說,「役之重者,自裡正、鄉戶為衙前,主典府庫或輦運官物,往往破產」。

蘇軾所在的鳳翔更是衙前之役的重災區,這裡的老百姓每年都要在終南山砍伐無數木材,編成木筏,裝載著西北諸州縣的官物,沿著渭水進入滔滔黃河,一路漂流而下,經過三門峽等險峻之地,運抵位於黃河下遊的首都開封,交割完畢,才算任務完成。真可謂九死一生!更讓蘇軾感到氣憤的是,當地部分官員毫無悲憫之心,很多公物明明無須緊急運送,卻還強迫服役的百姓趕在黃河汛期出發,這不是驅民入淵嗎?

《宋史》記載,「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蘇軾抓住了問題要害,果斷修改了制度規定,讓服衙前之役的百姓可以自己選擇運輸時間,避開黃河汛期,這樣衙前之役的危害減少了一半。

1063年3月,宋仁宗去世,宰相韓琦任「山陵使」,負責修建仁宗皇帝的陵墓。修陵需要大量巨木,韓琦就把這個任務壓到了森林密布的鳳翔府。而蘇軾作為鳳翔籤判,負責具體落實運輸巨木的任務,需要組織大量民夫服衙前之役、運送巨木。

韓琦是當年提攜蘇軾的伯樂,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蘇軾都得盡心盡力,甚至超額完成任務,方能報答知遇之恩。可是,蘇軾卻毅然給韓琦寫了一封信。在這篇《上韓魏公論場務書》中,蘇軾直言「軾官於鳳翔,見民之所最畏者,莫若衙前之役。」洋洋灑灑、直抒胸臆,把自己見到的真相寫了下來,論述了鳳翔衙前之役對百姓的危害。在信的末尾,蘇軾懇求「及今使郡吏議之,減定其數。伏惟相公留意,千萬幸甚。」勸說韓琦裁減數量,儘量紓解民困。

在運送這批巨木時,恰逢渭水乾涸,民夫只能變身縴夫,用萬千血肉之軀挽木而行。蘇軾看到「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的場景,不禁感慨「民勞吏宜羞」(《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即使他為這一方百姓做了這麼多好事,他依然感到羞愧。「民勞吏宜羞」這五個字,應該送給那些勞民傷財的庸吏,該感到羞愧的絕不應該是蘇軾。

在那些欺壓百姓的惡吏面前,蘇軾則展示了他雷厲風行的一面。他很快又發現了一個「潛規則」。

當時鳳翔府的監獄裡關押了不少良民,很多是因為服衙前之役獲罪的,「或管押竹木,風水之所漂;或主持糧斛,歲久之所壞」(《上蔡省主論放欠書》),有的是因為運送的竹木漂走了,有的是因為看管的糧倉裡的糧食時間長了變質,便被抓了起來。

其實,朝廷對這類事已經下了詔書,要求赦免有關人員。鳳翔府負責此事的官吏卻把朝廷明詔秘而不宣,「凡今之所追呼鞭撻日夜不得休息者,皆更數赦,遠者六七赦矣。」大量「囚犯」被關在牢中,以追討他們所「欠」的財物,甚至有遇到六七次赦免都繼續關押的,導致朝廷詔書成了一紙空文。等到這批人把家底兒全都吐出來之後,當地官吏才公布赦免詔書,可是人也關了,錢也罰了,詔書還有什麼意義呢?

蘇軾得知內情之後,親自到監牢裡面詢問。「問其以不得釋之狀,則皆曰:『吾無錢以與三司之曹吏。』」蘇軾通過親自「詢囚」,敏銳洞察了一切,果斷釋放了這些百姓,讓他們回去安居樂業,又嚴厲懲罰了惡吏,並把這個「潛規則」如實上報上司。

蘇軾以民之憂為憂,同樣也是以民之樂為樂。在剛到鳳翔的第一個冬天,他冒著寒風四處走訪,在鳳翔城東看到一個荒廢的池塘,池水已然乾涸,淤泥都露了出來,唯有幾株枯柳呆立池邊,一派悽涼景象。下屬告訴他這就是古老的「古飲鳳池」,相傳周朝有鳳凰路過岐山,在此飲水,故而得名,年久失修,現已毀敗,周邊農田也無法得到灌溉。

於是,蘇軾決心予以修治,按照「澇則閉之以蓄水,旱則瀉之以灌田」的目標,在公務之暇親自設計了修治工程,帶領幾百工匠,引鳳凰泉水入池,解決了池水乾涸的問題,且匯聚成一大湖,「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東湖》)。蘇軾親自將「古飲鳳池」改名「東湖」,廣種垂柳,綠樹成蔭,這裡成為鳳翔百姓休閒觀光的勝地,也成為周邊農民防治旱災的「水庫」,可謂一舉兩得。至今,鳳翔東湖依然有兩個亭子保留了蘇軾當年的命名,一個叫君子亭,一個叫宛在亭。千年之後,當地百姓還在東湖修建瞭望蘇亭,寄託對蘇軾的懷念。

當然,蘇軾留給鳳翔最有名的亭子還是喜雨亭。

那篇《喜雨亭記》,既被收錄進清人編寫的《古文觀止》,也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因此成為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文章。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蘇軾到鳳翔的第二年,才開始修建官舍,順便建造一個小亭子。那個春天「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又過了三個月還是沒有下雨,老百姓的憂愁達到頂點。因為「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終於等到下了一場大雨,瀰漫在鳳翔城鄉的所有憂愁才煙消雲散,「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筆者相信,在鳳翔沒有雨的那些日子,不只是民以為憂,蘇軾也是憂傷的。而當大雨瓢潑的時候,他也跟鳳翔的百姓一樣欣喜若狂,所以才把自己的小亭子命名為喜雨亭,「亭以雨名,誌喜也。」這種發自肺腑的與民同憂同喜,激蕩在蘇軾的胸懷之中,於是才有了千古傳誦的《喜雨亭記》。

蘇軾曾在上報朝廷的《策別》中直言「民者天下之本」。從其仕途的第一站開始,他便踐行著這一理念。正是因為蘇軾在鳳翔踏踏實實做的幾件實事,以及那種天然質樸的為民情懷,鳳翔百姓才給他起了一個「蘇賢良」的外號。

這三個字,字字千鈞。

在故宮推出的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有一件藏品據說是近年來從未展出的,即明代畫家朱之蕃的《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畫中的蘇軾,頭戴竹笠,腳踏木屐,身著布衣,體態壯碩,一副農人打扮,滿臉欣喜之色。

這也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幅蘇東坡畫像。比起其他畫像裡或是瘦骨嶙峋的落魄姿態,或是正襟危坐的大儒形象,這種自然活潑的民間樣子,或許才是東坡本來面目。(徐佳)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蘇軾第一任妻子王弗:16歲結婚,27歲過世,成為蘇軾一生摯愛
    蘇軾第一任妻子王弗:16歲結婚,27歲過世,成為蘇軾一生摯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作者是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其實這是蘇軾構思的自己與妻子再相會的情景。蘇軾的這種想像與現實很貼切,令人動容,這麼讓人動容的詩詞又是寫給誰的呢?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人生
    蘇軾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心中滿懷激情。蘇軾初入仕途之時,正好是北宋政治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因為政見不統一,他和歐陽修等人就站在了王安石變法的對立面上,在政事上就出現了衝突,所以在王安石執政期間,蘇軾主動請求調離京城,調到杭州。初入仕途,這期間蘇軾心裡遭到了挫敗感。
  • 詩酒趁年華:蘇東坡的仕途、詩詞與人生
    如果一定要把蘇軾的人生做一個分水嶺,那麼以「烏臺詩案」為界,之前是一個年少輕狂,胸懷天下,被宋仁宗稱為「子孫相」的政治家蘇軾,之後就是一位漂泊江湖,發配蠻荒,樂觀豁達,淡然從適的詩人蘇東坡。在本書《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的詩詞與人生》中,作者史良昭先生以蘇軾沿途行路足跡為經,詩詞文章為緯,通過四十九篇獨立成篇的短文,串聯出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場仕途和人生際遇。全書以詞話漫話的形式,從蘇軾各個時期的詩詞入手,解讀蘇軾的政治成就,人際交往,和思想理念。
  • 蘇軾的「千古第一悼亡詞」悽婉哀傷,一字一淚!
    蘇軾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八年正月恰是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 蘇軾被貶官,去江邊散心,寫了一首大氣磅礴的詞,第一句是經典
    蘇軾曾寫過牽黃擎蒼、挽弓射月的豪邁,也寫過千裡嬋娟、天涯芳草的柔美。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的詞風獨具一格,在宋詞上有很高造詣。今天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其豪放派詞作的代表作。全詞如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從《豬肉頌》,看蘇軾苦中作樂的精神境界
    北宋第一慘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雖是少年得志,但老天卻一直同他開著玩笑。本可高中狀元,卻因歐陽修誤將蘇軾的答卷,看成是其弟子曾鞏的。歐陽修,本著所謂的舉賢避親的原則,硬生生的將蘇軾放到了第二的位置上。在歐陽修的讚賞和提攜下,蘇軾聲名大噪於京城。
  • 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堪稱和韻中的第一神作。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詞吧!《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 蘇軾為什麼被貶到黃州?
    一、蘇軾其人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號東坡居士。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等地任職。蘇軾仕途生涯相對平坦,但在元豐三年的時候,因「烏臺詩案」被貶,直到宋哲宗繼位,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務,到了晚年,安度田園,一改豪放之氣息。蘇軾與老師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裡的成員,他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人物。
  • 蘇軾用一首詞,寫儘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讓人無不動容
    蘇軾號稱東坡居士,也被稱為蘇東坡,蘇仙。他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無論是在詩詞,還是在書畫上,說是都擁有著令人驚嘆的才華。他與南宋時期的「詞中之龍」辛棄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蘇軾一生所創作的作品無數,其中很大一部分,歷經時代流轉依舊為人們所喜愛。蘇軾是一個性情豪爽的人。他灑脫不羈,從不會被一些小事,拘泥,牽絆。
  • 蘇軾遊玩西湖,一女子為曲求詞,蘇軾寫了首《江城子》,成為經典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一生究竟成功不成功呢?留於讀者的心中無一定論,寄寓眾人的觀感見仁見智。若是論及智力才情,蘇軾斬獲「文豪」稱號當之無愧。而談及官場仕途,此便一言難盡,百句難書了。眾所周知東坡先生畢生輾轉多地供職,只因託了獨到偏僻的政治見解的「福」,乘了恣意狂言的黨爭論述的「風」,著實是不受神宗皇帝的偏愛。
  • 江城子·蘇軾的深情
    十年裡,對亡妻的思念,仕途波折的愁苦,卻陰陽相隔,無處可訴說,內心深處唯有無盡的的悲愴之情。十年裡,蘇軾顛沛流離,歷經憂患,早已是「塵滿面,鬢如霜」。變化如此之大,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裡孤墳的悽涼,也寫出了蘇軾仕途不順的辛酸。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承接,夢境與現實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生活片斷來描寫。
  • 妙齡少女愛上56歲蘇軾,被拒抑鬱而終,蘇軾感慨寫首詞流傳至今
    一說到蘇軾,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蘇軾是宋朝文壇的領軍人物,儘管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對於婉約詞他也頗有研究,並且他還精通古詩跟書墨。雖然蘇軾一生被貶,仕途不順,但是卻並不影響他的名聲。黃州有一位女子十分仰慕蘇軾的才學,經常讀他的詩詞,雖然她才16歲,卻一心想要嫁給蘇軾,並且以其他人沒有蘇軾這樣的才情而拒絕了不少追求者。正巧蘇軾被貶到黃州,這位女子十分開心,經常在夜晚的時候偷偷跑到蘇軾窗前聽他吟詩作賦。
  •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我的人生偶像,他具有這些閃光點
    我最喜歡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詩詞,蘇軾本人的高風亮節,蘇軾的人格魅力更是吸引著我。我是蘇軾忠實的粉絲之一,蘇軾能給我們普通人帶來精神上的力量。蘇軾的人生波瀾壯闊,蘇軾就是一本厚重的書籍,值得人們研究和品讀。蘇軾為什麼如此優秀呢?他出生在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四川眉州。蘇軾的祖上蘇味道可是一位名人,擔任過唐代的高官。
  • 宋朝名人的交往: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不得不說的故事!
    一、歐陽修出道於慶曆新政 歐陽修在四人當中年紀最大,本人才華橫溢,但是為人過於傲氣,所以仕途一直比較坎坷,幾番起伏。由於其一直是範仲淹的「鐵粉」,在慶曆新政中一直是為範仲淹站腳助威、搖旗吶喊,所以也因為貴族集團的反撲,受到範仲淹的牽連而遭到一系列的排擠,最終由朝廷中樞被貶官到地方。 後來歐陽修出任滁州知州的時候,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那一句「環滁皆山也」,想必大家都還記得。
  • 蘇軾顛覆形象的一首詩,獄中寫給弟弟,悽惶不已,自比小鹿和小雞
    譬如蘇軾之有朝雲,司馬相如之有卓文君,都是千古流傳的佳話。古代的悼亡詩也是愛情詩的一大類,抒發古人們對於逝去妻子的悼念。然而,這三種不同的關係之間,也是可以相互組合的,比如蘇軾。蘇軾父親為蘇洵,弟弟為蘇轍,三人都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謂一家之盛世。
  • 蘇軾:兼文詩書美食家,浪跡天涯,中國歷史上被貶最遠的一名詩人
    可憐的蘇軾並沒有心灰意冷,堅決來到這裡繼續他的為民請命的人生仕途。這裡的部落民族之間互不通婚,因為語言和習俗差異、落後的生產力讓這裡的隔閡成見很深。蘇軾一來,便開辦學堂,挖水井、開路搭橋、建設村落、牧牛耕田、從此,這裡有了東坡井、東坡路、東坡帽、東坡橋、東坡村、東坡田。以致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愛民如子的詩人,甚者有了東坡話。
  • 被貶後的蘇軾,來到江邊觀景,寫了一首詞,開篇第一句就心潮澎湃
    這樣的為官經歷,也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和蘇軾相比了,再說其初入仕途之時的經歷。蘇軾從來到汴梁之後,便拜了當時文壇和政壇的領袖歐陽修為師,從而使得蘇軾的名聲一時間在京師廣為傳播,為人熟知。也許這樣看,蘇軾的未來可謂是一片光明,加上在來到京師的第二年便和弟弟蘇轍同中了進士。確實,這樣的殊榮足夠蘇軾吹噓一時了,然而這樣的好運並沒有持續很久,本以為要步入仕途的蘇軾,這個時候卻得到了一個噩耗。
  • 蘇軾在人生低谷時寫下一詩,充滿人生哲理,一生至少應讀一遍
    正是他受得了苦享得了樂,而且還擅長苦中作樂的精神,才使他創造出了《東欄梨花》:圖片來源於網絡:蘇軾創作的《東欄梨花》他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雖然還沒有經歷烏臺詩案,但是當時他已經受到新黨的排斥。仕途的不順還不是最嚴重的,真正讓他備受打擊的,是他父母和妻子的相繼去世。
  • 蘇軾的這首詞並不知名,濃重的思鄉之情,卻動人心弦
    它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之手,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七年,在潤州(今江蘇省南部)等地賑災救濟後,從京口回杭州時所作。 顧名思義,蘇軾這首詞,主要就是描寫了他酒醒後回顧晚宴時的情景。雖然寫法上它平鋪直敘,也沒有蘇軾《水調歌頭》等作品知名,但好在它輕鬆自然,情感流露真摯動人。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悼妻詞的深層寓意
    對於蘇軾的詞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詞風,然而其深婉纏綿之處,也不乏佳作絕唱。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就抒寫了對亡妻纏綿悱惻的悼念之情。世人多注意蘇軾在詞作中對亡妻的思念,但悼亡的背後,蘇軾也表達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深層寄寓和無窮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