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之所以會被貶到黃州,源於一樁烏臺詩案。作為有名的文臣和詩人,其筆下所流露出來的文章,都會帶有一點個人色彩,於是皇帝揪住不放,認為其有恃無恐、妄自尊大。自古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一旦「挑戰」了君王的皇權和威嚴,就會註定沒有好結果。一、蘇軾其人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號東坡居士。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等地任職。蘇軾仕途生涯相對平坦,但在元豐三年的時候,因「烏臺詩案」被貶,直到宋哲宗繼位,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務,到了晚年,安度田園,一改豪放之氣息。
蘇軾與老師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裡的成員,他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人物。縱觀他的一生,困難多於順境,但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時代有名的才俊,要麼就是清心寡欲、樂享清貧,要麼就是紙短情長、鬱鬱寡歡,蘇軾一開始就是天生的「不知愁」,所以其圈中好友不計其數,所謂「志同道合」,蘇軾的周圍,都是臭味相投的人物集結。為官一任期間,他除舊布新,主張法治,頗受老百姓愛戴。二、被貶黃州翻看中國歷史我們知道,文臣在很多朝代似乎都有經歷「坎坷」的遭遇,要麼被貶、要麼被冷落,甚至還有冤死刀下的。雖然他們在位期間沒有太大作為,但總的來說,在治理地方政績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那麼這是一種現象嗎,其實也不是,主要是這類文官骨子裡的儒家思想,已經與君王的經世治國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有違,故而他們的遭遇才起伏不定。蘇軾也不是個案,曾經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說蘇軾在奏摺中使用暗語譏諷朝廷,隨後,這些人又例舉了蘇軾很多詩詞裡的「暗語」。《湖州謝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其」本來是自稱,但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看來,就是對朝廷的不滿,對宋神宗任用新派人物的置疑,既然「事出有名」就容不得包庇,後蘇軾在御史臺獄受審。
《漢書·薛宣朱博傳》曾記載,御史臺內有數千隻烏鴉棲居在柏樹上,故而當時人們就把蘇軾的這樁案子叫「烏臺詩案」。按理來說,觸犯龍顏當屬死罪,但在太皇太后、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之下,蘇軾才免於死罪。「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蘇軾雖然免於一死,但仕途被徹底終結,他被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三、蘇軾與詩的對話不難看出,蘇軾的詩歌風格在貶謫黃州前後有著明顯的區別。詩案之前,多是自己對人生和官場的豪情滿懷,以及對山水田園的大愛之情,其豪放和恣意也是由心而發,是最能體現作者人生價值取向的時候。
但到了黃州以後,他的詩歌變得內斂而拘謹,多半寫的是自己的內心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到了晚年,詩風就變得更加的收斂,歸於平靜。可見,北宋官場對蘇軾的影響何其深遠,在追求自己人生抱負的同時,雖說不能做一個讒言誤國的奸臣,但必要的明哲保身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是不可或缺的政治手段,否則在天子面前丟了戚戚性命,反倒變得風輕雲淡,因為地球離開誰都照樣地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