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什麼被貶到黃州?

2020-12-15 申哥遊湖北

蘇軾之所以會被貶到黃州,源於一樁烏臺詩案。作為有名的文臣和詩人,其筆下所流露出來的文章,都會帶有一點個人色彩,於是皇帝揪住不放,認為其有恃無恐、妄自尊大。自古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一旦「挑戰」了君王的皇權和威嚴,就會註定沒有好結果。一、蘇軾其人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號東坡居士。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等地任職。蘇軾仕途生涯相對平坦,但在元豐三年的時候,因「烏臺詩案」被貶,直到宋哲宗繼位,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務,到了晚年,安度田園,一改豪放之氣息。

蘇軾與老師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裡的成員,他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人物。縱觀他的一生,困難多於順境,但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時代有名的才俊,要麼就是清心寡欲、樂享清貧,要麼就是紙短情長、鬱鬱寡歡,蘇軾一開始就是天生的「不知愁」,所以其圈中好友不計其數,所謂「志同道合」,蘇軾的周圍,都是臭味相投的人物集結。為官一任期間,他除舊布新,主張法治,頗受老百姓愛戴。二、被貶黃州翻看中國歷史我們知道,文臣在很多朝代似乎都有經歷「坎坷」的遭遇,要麼被貶、要麼被冷落,甚至還有冤死刀下的。雖然他們在位期間沒有太大作為,但總的來說,在治理地方政績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那麼這是一種現象嗎,其實也不是,主要是這類文官骨子裡的儒家思想,已經與君王的經世治國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有違,故而他們的遭遇才起伏不定。蘇軾也不是個案,曾經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說蘇軾在奏摺中使用暗語譏諷朝廷,隨後,這些人又例舉了蘇軾很多詩詞裡的「暗語」。《湖州謝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其」本來是自稱,但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看來,就是對朝廷的不滿,對宋神宗任用新派人物的置疑,既然「事出有名」就容不得包庇,後蘇軾在御史臺獄受審。

《漢書·薛宣朱博傳》曾記載,御史臺內有數千隻烏鴉棲居在柏樹上,故而當時人們就把蘇軾的這樁案子叫「烏臺詩案」。按理來說,觸犯龍顏當屬死罪,但在太皇太后、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之下,蘇軾才免於死罪。「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蘇軾雖然免於一死,但仕途被徹底終結,他被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三、蘇軾與詩的對話不難看出,蘇軾的詩歌風格在貶謫黃州前後有著明顯的區別。詩案之前,多是自己對人生和官場的豪情滿懷,以及對山水田園的大愛之情,其豪放和恣意也是由心而發,是最能體現作者人生價值取向的時候。

但到了黃州以後,他的詩歌變得內斂而拘謹,多半寫的是自己的內心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到了晚年,詩風就變得更加的收斂,歸於平靜。可見,北宋官場對蘇軾的影響何其深遠,在追求自己人生抱負的同時,雖說不能做一個讒言誤國的奸臣,但必要的明哲保身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是不可或缺的政治手段,否則在天子面前丟了戚戚性命,反倒變得風輕雲淡,因為地球離開誰都照樣地轉。

相關焦點

  • 蘇軾「死裡逃生」被貶黃州,詩詞裡的花樣生活,讀讀就讓人羨慕
    總是為百姓著想,切身利民的他遇上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是他,為什麼偏偏是他,可能是上天嫉妒他的才藝,要給他增加一點坎坷,但這坎坷卻一點沒難住他,甚至成為了他文學路的墊腳石。烏臺詩案蘇軾是極其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他必然就是屬於反變法派。
  • 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三次被貶發明了三道名菜,你知道是哪三道嗎?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誠然,蘇軾雖然在文學和藝術上均有著很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從北到南,從大陸到海島,越貶越遠,越走越荒。「此心安處是吾鄉」,對於蘇軾來說,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人生態度。
  • 蘇軾在黃州:一次人生大逆轉
    那天蘇軾跟朋友喝酒喝high了,醉了醒,醒了醉。等回家的時候,家裡人都睡了,沒人給他開門。於是,蘇軾索性到江邊欣賞夜景去了。看著看著又high起來,於是寫了這首詞。沒成想,這首詞第二天傳遍全城。而且人們都傳說,蘇軾昨兒晚上唱著歌,「掛冠服江邊,挐舟長嘯去矣。」這下把黃州知州徐君猷嚇壞了,一方面擔心好朋友走丟了,另一方面蘇軾是謫貶至此,他作為知州有監管之責。
  • 貶黃州第5年,蘇軾寫下此此詩表明其不再苦悶和悵然若失!
    蘇軾因」烏臺詩案「,在朝野上下即使政見不同但卻都是有識之士地積極營救下,以被貶」黃州」而告終。初到黃州,蘇軾客觀講是頹唐、萎靡的,人生正當輝煌時期,卻遭遇如此境遇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困潦倒。
  •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了一首寂寞之詞,最後五個字,訴盡憂愁
    根據詞作的標題,「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我們可以得知,蘇軾在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是在黃州,也就是當年被貶謫黃州之時做創作的作品。在公元1083年,也即宋神宗元豐六年,蘇軾經歷了他一生之中最為艱難的事,也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之後,蘇軾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被貶謫到了偏遠又貧瘠的黃州。而且一開始在黃州的那些日子,貧病交加,就像是每時每刻都在生死線上徘徊一樣。
  • 蘇軾版「舌尖上的宋朝」:貶到哪兒吃到哪兒,用美食對抗詩意人生
    在這貶官歲月中,蘇軾一直堅守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心態,苦中作樂,每到一處就發掘美食,他竟然用自己的貶官歲月在宋朝的版圖上勾勒出一條美食路線圖。造就了一部蘇軾版「舌尖上的宋朝」。一路被貶一路吃,用美食對抗詩意人生。
  • 45歲蘇軾再見赤壁水,貶居黃州2年忽覺大徹大悟,作下一首懷古詞
    蘇軾45歲被貶黃州兩年餘,雖然也有一些愁緒,但更多表現出的是豁達的情懷,他遊山玩水享受人間,一日來到黃州城外赤壁磯,忽然發覺年華易逝,時光如白駒過隙小橋流水一般蜿蜒流去。心情頓感悵然,作下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 蘇軾:兼文詩書美食家,浪跡天涯,中國歷史上被貶最遠的一名詩人
    蘇軾有一個弟弟叫蘇轍,字子由,蘇軾曾經有寫的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寫給他弟弟蘇轍的。兄弟二人這一生雖然齊心協力共踏仕途,可憐要麼被貶,要麼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星光閃耀的「三蘇」於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由蘇洵帶領二十一歲的兒子蘇軾和十九歲的兒子蘇轍參加遠在汴京的科舉考試。
  • 被貶後的蘇軾,來到江邊觀景,寫了一首詞,開篇第一句就心潮澎湃
    說到蘇軾,很多人總是喜歡用其在官場之上的失意來調侃,卻是,蘇軾一生為官之路之坎坷千古也未有人能和他相比。一生之中被貶官多大五次,從四川到汴梁,從汴梁到山東,再到蘇杭一帶,之後又是今天的湖南等地,最後竟然被趕到了今天的廣西、海南。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可此時,黃州知州徐君猷卻急得跳腳。他奪門而出,馬不停蹄的趕往蘇軾的住處。他,是蘇軾的好友。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對他頗多幫扶,兩人關係極好。但是,他也是黃州的知州。他肩負著監督蘇軾的職責,如果他真如百姓所說「掛冠而去,江海餘生」,那無疑是違反了朝廷對他的禁令。情節嚴重,他必須前往確認!「咚咚咚!」徐君猷急切的敲開了蘇軾家的大門。
  • 蘇軾:生活的本相,就是一無所有
    從北宋文學家蘇軾送給朋友的一首詞中,我們倒是可以借鑑一二。蘇軾在「烏臺詩案」中逃過一劫後,被貶到了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四年後,朝中官員張偓佺也被貶到了黃州。張偓佺就是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提到的張懷民。
  • 蘇軾被貶後創作的一首詞,卻安慰了後人許多年!
    創作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已經43歲,由於受到官場黨派鬥爭的關聯,被卷進了"烏臺詩案",導致自己被貶黃州。王鞏,字定國,是蘇軾的好友。蘇軾在徐州任職時,王定國去拜訪蘇軾,兩人遊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可見交情之好。
  • 蘇軾初居貶所,有朋友看到他生活艱難,為他請得荒廢的營地數十畝
    走進蘇軾(一)困厄與潦倒在黃州,蘇軾曾經氣貫長虹地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過也曾經苦吟:"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黃州實際上是他的放逐之地。蘇軾初居貶所,有朋友看到他生活艱難,便為其請得荒廢的營地數十畝。他在此建了五間房,榜曰東坡雪堂。蘇軾攜子鋤草,翻地,揀瓦礫石子,種糧種菜。他經常汗流浹背,臉曬得黑瘦。物質的匱乏也還可以支撐,更痛楚的是精神。蘇軾心有餘悸,便杜門幽居,客至也辭。以出口落筆遭殃,就閉口休筆,以求平安。
  • 從《豬肉頌》看蘇軾背後的詩詞人生
    說的就是他顛沛流離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對於別人恐怕早就抑鬱了,但是他是蘇東坡,卻認為被貶的黃州、惠州和儋州才是他人生的巔峰。「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這是他人生境界的最好詮釋,不僅精神境界高,生活還很精緻。每次貶謫的地方都泛著美食的清香,他被貶的地圖也成了現在的美食地圖。
  • 北宋「第一網紅」:20年被貶6次,高官到「旅行博主」怎麼煉成的
    毫不意外的,蘇軾被貶去蘇州當通判。當時的蘇軾早已預想到自己的結果,興致勃勃的收拾行李,奔赴任地。蘇軾在看到西湖的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同時因為蘇軾弟弟蘇轍和眾位好友的奮力營救,加上宋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蘇軾總算從獄中出來了。出獄後蘇軾被降為黃州團練副使。被發配到如今的湖北黃岡黃州,這個當時雖然風景優美卻貧瘠艱苦的地方。當春雨綿綿,茅屋四處透風漏雨,悽冷不堪時,他也會想起自己的坎坷半生。
  • 蘇軾送別朋友的路上,寫下一首傷感的詞,通篇表現手法高超
    蘇軾真性情讓他有著極高的人氣,很多人都願意與他交朋友,為此他也寫過了很多的送別之作,特別是他被貶到黃州期間,只要有朋友來探望,他都會很感動,臨走之時都會寫詩,或者是寫詞贈送給對方,所以留下了很多這一類的作品,其中的這首《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那就是一首很傷感的作品,寫得也是極為傷感
  • 湖北黃岡的黃州東坡肉與古泉清酒
    黃岡地區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具有鄂東地方風味的傳統風味菜點和小吃,如黃州的燒梅、炒湯圓,團風的狗腳、耙雞湯,麻城的肉糕等。另外,自文學家兼美食家蘇軾來黃州後,親自製作了許多精美可口的菜餚,當地的人們把這些菜叫做「東坡菜」,如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等。
  • 從《豬肉頌》,看蘇軾苦中作樂的精神境界
    聊到酒與詩,馬上會想到陶潛、李太白;談到茶與詩,則會想到陸羽或是白居易;而說到美食與詩,所有人想起的只會是蘇軾無疑了。美食是詩以外,蘇軾另一個重要的標籤。從"東坡肉"到"拼死吃河豚","好食"之名,便深深的烙印在蘇軾身上了。
  • 蘇軾被貶海南,作一首描寫春光的絕美之詞,詞中含有七個「春」字
    蘇軾看到這種景象,認為和中原是一樣的。他意識到春天馬上就要到來了,於是希望春神顯靈,把周圍的桃花全都染成肉紅色。為什麼一定要染成肉紅色呢?因為被貶儋州之後,喜歡吃肉的蘇東坡很久都不知肉味兒了。《蘇軾文集》中說他在那裡過的是「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野人一樣的生活。
  • 蘇軾的這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看了讓人心疼!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北宋詞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將這種孤獨感寫得極真切深刻的一首詞。我們都知道蘇軾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就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樂觀曠達的蘇軾,雖然能渡過生活的艱苦,但內心深處的孤獨卻是他人難以理解的。